分享到:微信QQ空间新浪微博腾讯微博腾讯朋友豆瓣网
> 历史故事 > 乾隆 >

乾隆与孝贤皇后 乾隆皇帝究竟有多爱孝贤皇后

孝贤皇后去世以后,乾隆帝的心好像永远缺了一块,不管是疯狂地投入政务,还是去别的温柔乡里寻求慰藉,都无法填补那种空虚感。脑海中总是浮现出孝贤皇后的影子,不管走到哪里,都会勾起往昔的回忆。

又是一年初夏,小荷才露尖尖角,乾隆帝来到圆明园,看到物是人非,不由得感慨“榭柳台花依旧荣,触怀无处不伤情”。雨后来到瀛台,想起曾经和孝贤皇后一起听雨观景的情形,不觉悲从中来,又发出“孑然或暂来,怆尔独延伫”的叹息。连举头望明月,都会萌生出“同观人去遥,玉轮依旧朗”的怅惘。故地重游,最能勾起人的感伤,不论走到哪里,他始终都会看到昨日的欢愉,想起今天的寂寞。

每逢佳节倍思亲,一旦到了节日,别人家夫妻双双还家团聚,享受家的温馨,而乾隆帝只有独自伫立,黯然神伤,回想起七月十八日这一喜结连理的日子,由不得嗟叹“嫌人称结发,嗟我失齐眉”。由于忧思过度,刚到壮年的乾隆帝就开始满头生华发了,看到青丝转眼间变为白发,他不由得生出一股浮生若梦的感觉,仿佛从相遇到相爱再到诀别都是一场春梦而已。为了感受往日的气息,乾隆帝特地在长春宫,即孝贤皇后生前的寝宫保留了皇后在世时的陈设。这样,每当思念皇后的时候,乾隆帝便会信步踱回这个熟悉的房间,静静地伫立其中,用手抚过一件件家具,感受着上面残留的皇后的气息。

孝贤皇后是死在一条青雀舫上的,为了留住她最后的气息,乾隆帝曾经命人将这艘大船运到北京城来。这几乎是不可能的任务,因为这艘青雀舫体积非常庞大,根本无法从城门穿过。大家都知道乾隆帝太过伤心,恐怕有点丧失理智,便开导他,结果他执拗地说:“既然城门挡住了,那就把城门拆掉。”最后,礼部尚书海望急中生智,便命人搭起木架从城墙垛口通过,上设木轨,木轨上铺满鲜菜叶,使之润滑,千余名人工推扶拉拽,费尽力气,终于将青雀舫运进了城内。

睹物思人非但不能缓解心中的痛苦,反而更加加剧了乾隆帝对死去皇后的思念。于是,他一遍遍地责问自己,到底是什么夺取了自己心爱的皇后?他一度责怪自己不够体贴,对她缺乏呵护,才导致了她的早夭。一度又将罪责归于孩子身上,认为是接连生子导致了她的身体受损,为此,他曾写下诗句“早知失子兼亡母,何必当初盼梦熊”、“一纾愤懑酹金卮,柳行将发引时。此去想应兄待弟,都来何致母随儿。”表示宁愿不要儿子,也要留住自己的爱妻。

生死大限,即便是帝王也无法越过,所以在伤心之余,乾隆帝也尝试过开导自己,放下悲痛,一切向前看,写下了“达人应尽知,有生孰免逝。况年近不惑,亦岂为夭厉”的句子。但这些都是自欺欺人,他的心中始终无法释怀,尤其是对她的韶华早逝,常常感叹“犹惜窈窕质,忽作朝云翳”。

乾隆帝在孝贤皇后死后还孤独地度过了漫长的岁月,但是任时间匆匆流逝,孝贤皇后的一颦一笑依然在他心中清晰生动。其实,在他的意识里,孝贤皇后并没有离去。每当发生什么重要的事情,或者遇到一些特殊的日子,他总会去静安庄说给地下的她听。

国家无后不行,乾隆帝尽管沉湎在伤心之中,依然不得不为大局考虑,另立新皇后,但在册封之前,他特意去静安庄奠酒告知亡妻,以求得她的谅解,显示自己对她生死不渝的忠诚。在自己的四十大寿时,乾隆帝在皇太后的多次催促下,立那拉氏为皇后。看到大家欢喜的庆祝,他不得不强颜欢笑,回去之后却写下了缅怀亡妻的诗句:“净敛缃云碧宇宽,宜呖嘉兴物皆欢。中宫初正名偕位,万寿齐朝衣与冠。有忆那忘桃花节,无言闲倚桂风寒。晚来家庆乾清宴,舰眼三年此重看。”

乾隆三十年(1765),乾隆帝第四次南巡,往事浮上心头,他写了一首《四依皇祖南巡过济南韵》:“四度济南不入城,恐防一入百悲生。春三月莫分偏剧,十七年过恨未平。”即使再过十七年,乾隆帝丧妻的怅恨也无法平息,所以他从来不入济南那个伤心的诀别地。

在乾隆帝七十三岁高龄的时候,他还是坚持去孝贤皇后的陵墓祭拜,对于二十多年共同生活的往事仍念念不忘:“事远重提处,能忘独旦歌。”他常常感慨:“齐年率归室,乔寿有何欢?”就是说你那么早就走了,我一个人活得再长,又有什么意思呢?

嘉庆元年(1796)三月初九,八十六岁高龄的乾隆帝带着新即位的嘉庆皇帝一起来到了孝贤皇后的坟前,这是他最后一次来祭奠妻子了,此时的他已经与孝贤皇后阴阳相隔长达半个世纪。看着坟前亭亭如盖的松树,他写下“吉地临旋跸,种松茂入云。暮春中浣忆,四十八年分”的诗句,并在“四十八年分”一句下注释道:“孝贤皇后于戊辰大故,偕老愿虚,不堪追忆!”

孝贤皇后虽然英年早逝,但是能够在死后四十八年内时时刻刻为自己所爱的人思念,如果死后有灵,应该也很幸福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