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微信QQ空间新浪微博腾讯微博腾讯朋友豆瓣网
> 历史故事 > 溥仪 >

末代皇帝溥仪宫中生活有多奢侈 一顿饭摆七桌

爱新觉罗·溥仪,光绪三十二年,即1906年,生于北京什刹海的醇王府。溥仪是光绪的弟弟载沣的长子,因为光绪无后,便被立为皇储,在光绪、慈禧相继离世之后,登基做了最后的皇帝,时年仅3岁。不久,辛亥革命就爆发了。溥仪虽然在辛亥革命以后宣告退位,却还过着皇帝似的生活。

我们平常人吃饭没有多大的讲究,皇帝吃饭却有极其复杂的程序,任何人不得出差错。首先皇帝吃的饭不能够叫做“饭”,而是称为“膳”;吃饭不叫“吃饭”,叫“用膳”;开饭不叫“开饭”,叫“传膳”;厨房不叫“厨房”,叫“御膳房”。

皇帝吃饭的时间并不固定,完全随着皇帝个人的喜好而定,饿了就吃,不饿就不吃。皇帝饿了,只需要一声潜台词是“我饿了”的“传膳”即可,太监们便一个接一个地喊着“传膳”,一直传到御膳房的太监那里。这边回声还没有消失,御膳房的太监们已经出发了,几十个人抬着大小七张膳桌,捧着几十个绘有金龙的朱漆盒。

平日菜肴两桌,冬天还要加一桌火锅,各种点心、米膳、粥品三桌,咸菜一小桌,仅仅是溥仪一个人吃的。就是当时的隆裕太后,每顿的饭菜也大概有百样左右,要用六张桌子。

溥仪还列举了一份“宣统四年二月糙卷单(阴历)”(即民国元年三月的一份菜单),记载着一次早膳的清单。宫里一般只吃两顿饭,所谓的“早膳”,其实就是午饭了。而在早上或者午后,一般吃点心。口蘑肥鸡、三鲜鸭子、炖肉、炖肚肺、肉片炖白菜、黄焖羊肉、羊肉炖菠菜豆腐、樱桃肉山药、驴肉炖白菜、羊肉片汆小萝卜、鸭条熘海参、鸭丁熘葛仙米、烧茨菇、肉片焖玉兰片、羊肉丝焖跑跶丝、炸春卷、黄酒菜炒肉、熏肘花小肚、卤煮豆腐、熏干丝等等几十种菜。

这些只是皇帝一人享用的,因此百分之八十是用来讲排场的,不是食用。这些菜之所以能够迅速地被传上来,是因为御膳房早已经做好,放在火上煨着,以备皇帝突然传膳。其实皇帝并非真吃这些早就已经过了火候儿的东西,而是吃太后或者太妃送的东西,她们每个人都有各自的膳房。

这份清单还是民国成立以后的,而不是大清时候的。逢年过节,或是太妃生日,皇帝为了表示孝心,会让御膳房制作一批菜肴送给太妃。溥仪对这些菜肴有着精辟的评价:“华而不实,费而不惠,营而不养,淡而无味。”

这种吃法一个月要花多少钱?溥仪找出了《宣统二年九月初一至三十日内外膳房及各等处每日分例肉斤鸡鸭清册》。溥仪一家六口,总计一个月要用三千九百六十斤肉,三百八十八只鸡鸭,其中八百一十斤肉和二百四十只鸡鸭是供年仅5岁的溥仪食用的。每个月还有添菜,分例还要多,当月添的肉是三万一千八百四十四斤,猪油八百四十斤,鸡鸭四千七百八十六只,加上鱼虾蛋品之类,花去银子一万一千六百四十一两七分。再加上杂费三百四十八两,还不算点心、果品、糖食、饮料的费用,以及宫内大批的官员、太监、宫女等人的开支。

一年到头都在做衣服,总是穿新的,溥仪有一份没有年代的某个月衣料的清单:“皮袄十一件,皮袍褂六件,皮紧身二件,棉衣裤和紧身三十件。”不算正式的工料,仅贴边、兜布、子母扣和线就花了银元两千一百三十七元六角三分三厘五毫。后妃们的分例也不在少数。节日庆典,花费更多。据说乾隆曾经这样规定:宫中的一切物件,哪怕是一寸草都不得丢失,因此拿了几根草放在案几上,派人每天检查一次。到了宣统,草是没有少,大片的土地却葬送给了外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