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微信QQ空间新浪微博腾讯微博腾讯朋友豆瓣网
> 历史故事 > 康熙 >

皇帝里的超级学霸康熙:撰写专业科学论文文集

“康熙曾经对西方科学技术很有兴趣,请了西方传教士给他讲西学,内容包括天文学、数学、地理学、动物学、解剖学、音乐,甚至包括哲学,光听讲解天文学的书就有100多本。”

这段细节背后是一段有趣的历史——一个“学霸”型皇帝康熙,为何没用所学为大清帝国插上科技的翅膀,跟上世界的脚步而不是悄然落伍?

己不知,焉能断人之是非?

发明微积分的德国数学家莱布尼茨,是不折不扣的康熙粉丝。

在他眼里,康熙就像一个备战高考的高三学生:“求知欲强烈到几乎令人难以置信的程度。这位受全国文武百官顶礼膜拜的君主竟可以同传教士一天三四个小时地关在房间,如同师生一般的相处,熟悉精密仪器,共同钻研书籍。”

可为何一个皇帝要如此投入地学习西方科学?

这恐怕要从一部历法的存废之争说起。

1645年,多尔衮颁行传教士汤若望等人编写的《时宪历》,但新法引来钦天监汉官杨光先的攻击。杨光先说,大清朝可以存在亿万年,但新历法只编写200年。他认为大清宁可缺好历法,也不能容忍洋人存在。杨光先获得重臣鳌拜支持,于是《时宪历》被废除,汤若望、南怀仁等西方传教士入狱,杨光先任钦天监监正,吴明烜任副职。

不过汤若望、南怀仁被下狱后发生意外,北京地震了。汤若望、南怀仁被释放。后康熙亲政,派人拿着历书询问南怀仁的意见。南怀仁毫不客气,指出康熙八年的闰十二月,应在康熙九年正月。康熙让杨光先、南怀仁辩论,但没有结果。没有办法,康熙命令大臣们登观象台,实地测验谁对谁错。

结果,三次测验的结果都是南怀仁正确,吴明烜错误。于是,康熙下令革去杨光先职务,命南怀仁为钦天监监副,管理监务,恢复使用《时宪历》。自此,这场关于历法的争执以西方传教士的胜利告终。

这件事对康熙触动很大,本就对西方科学不反感的他,突然意识到:“朕幼时,钦天监汉官与西洋人不睦,互相参劾,几至大辟。杨光先、南怀仁于午门外九卿前当面赌测日影,奈九卿中无一知其法者。朕思己不知,焉能断人之是非?因自愤而学焉。”

对于康熙来说,因知识不足而产生误判,是他这个当皇帝的最不能接受的事儿。因此,他决定要过这个独木桥,学习西方科学。

勤学百科,爱做实验

莱布尼茨不是唯一的大牌粉丝,美国汉学家史景迁也对康熙喜欢得不得了。今年他到北大演讲时,明确表示“最愿意和康熙交朋友”。史景迁喜欢康熙是因为“他是首个一对一接见西方人的皇帝,甚至还学了一点外语”。

据报载,康熙在与俄国进行《尼布楚条约谈判》时,意识到精通俄语和拉丁语的重要性,于是回京后就设立了“内阁俄罗斯文馆”,让八旗子弟专门学习俄罗斯语。

康熙学习西方科学,第一个外籍老师是南怀仁,负责教授天文学和数学,此后又找了几个老师,也都有响亮的中文名:张诚、白晋和徐日升。相比南怀仁,后几位大大拓展了授课表,不但讲天文历法和数学,还教授医学、化学、药学、人体解剖学。

康熙非常好学。据传教士洪若翰记录,康熙很容易就能听懂他们的课,而且热情高涨。康熙去北京郊区的畅春园(皇家园林,位于京西北部)休息,也不想中断课程,教士们没办法,不管天气炎热还是刮风下雨,都要去给康熙上课。教士们上完课离开,康熙意犹未尽,经常自己复习授课内容,有时会叫来几个皇子,听自己授课。

康熙不仅好学,而且爱做实验。

他喜欢把大臣叫来看他测试天文,他还在宫里设实验室制药,他在皇子皇女和宫女身上实验种痘,他还亲自解剖过一只冬眠的熊……据说,他还在中南海丰泽园内试验种植杂交水稻。

最令人叫绝的是,他还出版了自己的科研论文:《三角形推算法论》。

因为康熙的好学,西方文化在中国一度盛行。康熙外出巡游,常常带上传教士,同住一顶帐篷,同吃一桌饭菜。康熙的第一任老师南怀仁曾上书罗马教廷,请求抓紧时机,派遣更多教士来华,尤其是懂天文、物理的传教士:皇帝喜欢,待遇优厚。

束之高阁,赏之何用

康熙如此热爱西方科学,但为什么没有给大清王朝插上科技的翅膀?

今年3月,习近平主席访德,默克尔总理送给他一幅1735年绘制的中国地图,这幅地图就是康熙研习西学的成果之一:调动大量人力物力,命西方传教士绘制的《皇舆全览图》。

汉学家李约瑟曾评价这幅地图为“亚洲当时所有地图中最好的一份。而且比当时所有欧洲地图都更好、更精确”。但就是这样一幅足以让后人骄傲的科学成果,更多时间是被深锁紫禁城。

为什么会这样?习近平在两院院士大会上深有感触地说:“这样一个重要成果长期被作为密件收藏内府,社会上根本看不见,没有对经济社会发展起到什么作用。反倒是参加测绘的西方传教士把资料带回了西方整理发表,使西方在相当长一个时期内对我国地理的了解要超过中国人。这说明了一个什么问题呢?就是科学技术必须同社会发展相结合,学得再多,束之高阁,只是一种猎奇,只是一种雅兴,甚至当作奇技淫巧,那就不可能对现实社会产生作用。”

这段论述与近代教育家邵力子的看法基本一致:“对于西洋传来的学问,他(指康熙)似乎只想利用,只知欣赏,而从没有注意造就人才,更没有注意改变风气;梁任公曾批评康熙帝,‘就算他不是有心窒塞民智,也不能不算他失策’。据我看,这‘窒塞民智’的罪名,康熙帝是无法逃避的。”

自“三皇五帝”开始,到清末最后一个皇帝,在611个帝王队伍里,不乏“圣君”、“英君”、“明君”、“昏君”和“暴君”。这些各色各样、各型各款的帝王,在中国古代政治史上写下了令人敬仰、心酸、叹息和可笑的篇章。笔者把三位不同特点的皇帝介绍给读者,但愿能透过外显的偶然情节,捕捉内藏的历史发展的必然,启迪人们更全面的认识社会现象和中国历史发展的脉络,更自觉地认识到,人民群众才是创造历史的真正英雄。

相关阅读

“超级学霸”———康熙帝

康熙(公元1654-1722年),8岁继位,君临天下61年,是在位时间最长的一位君主。康熙好学,帝王中无人能敌,堪称“超级学霸”。

德国数学家莱布尼茨(微积分的发明者)曾说过:康熙的求知欲强烈到几乎令人难以置信的程度。这位受大清文武百官顶礼膜拜的君主帝王,竟可以同传教士每天三四个小时关在房间,如同师生一样的相处,熟悉各类精密仪器,共同钻研各门学科的知识。教士们上完课离开,康熙竟意犹未尽,自己还反复复习授课内容,有时还会叫来几个皇子讲课给他们听。

康熙当时请了西方的不少学者(当时叫传教士)给他讲西学,内容包括天文学、数学、地理学、动物学、解剖学、化学、药学、音乐,甚至包括哲学、社会科学和外语,光听讲解天文学的书就有100多本。1780年,康熙组织西方专家学者,用了10年时间,绘制了当时全世界最好、科学水平最高的中国地图———《皇舆全览图》。遗撼的是,这样一个重要的成果却被作为密件尘封在内务府,社会上根本看不见,没有对当时经济发展起到什么作用,反倒是参加测绘的西方传教士把宝贵的原始资料带回了西方整理发表,使西方在很长时期对我国地理的了解要超过中国人。

康熙在学习之余,还组织编纂了《古今图书集成》、《全唐文》、《康熙字典》、《律历渊原》等书籍。在出巡途中,深夜乘舟或居行竹幄,读《易经》、览《尚书》,读《左传》、诵经诗,赋诗著文,日以为常。他不仅读书,还亲自动手演算习题,亲自撰写科学文集《几暇格物编》。令人惊奇的是,他还出版了自己的科学论文《御制三角形推算法论》。

他不仅喜欢读书著文,还喜欢做试验,在宫里做化学试验、设实验室制药,推广用金鸡纳霜治疟疾和种牛痘以防天花(在皇子、宫女身上做实验)。更让人叫绝的是,他还在当时中南海丰泽园的一块稻田里,发现了一株高出众稻的成熟稻穗。于是他把这株早熟的稻穗摘下来,决定第二年再种,看它是否比别的稻子早熟。第二年试种的结果,还是比别的稻子早熟。从此,他便以此为种子,培育了新的杂交稻种。这种新稻种所产之米叫“御苑胭脂米”,色红味香,煮粥最美。

康熙一生兢兢业业,把全部精力和学识、才能贡献于统一国家,捍卫主权,发展生产等方面,为中国社会前进作出了重要贡献,不愧为中国历史上的一位英明君主。

清承明制,吸取明亡教训,知道人君的素质关乎天下兴亡,所以对皇子教育一向重视。

清朝入关后有十个皇帝,其中的学霸就是爱新觉罗玄烨,年号康熙。康熙五岁开始读书,八岁登基。孝庄太后对孙子康熙帝玄烨的教育十分严格。在请老师这一件事上,她自然也不敢怠慢,为康熙聘请有名望的饱学之士,且要求他们遵循“严有益,而宽多误”的宗旨来教育。但是孝庄没延请汉学名宿来教授儒家典籍,以至于年幼的康熙只能向宫中的太监和宫女学习儒家经典。他曾说:“朕八岁登基,即知黾勉学问。彼时教我句读者,有张、林二内侍,俱系明时多读书之人,其教书惟以经书为要。”

太后的督促是外在因素,康熙自己本身十分求学,这点难人可贵,毕竟他已经是皇帝了。康熙志向远大,知道满族人刚刚建立王朝,军事虽强,但文化落后,要让天下人心服口服,自己的学问不能落下,所以读起书来如饥似渴。他恶补儒家经典,讲究日日必读,字字成诵。背书是古代最常用的学习方法,所谓熟读百遍其义自见。康熙真的如此严格要求自己,每个经典篇章先读120遍,然后背下。他认为这个量没达到,义理就无从贯通。对所学知识十分认真,“间有一字未明,必加寻绎,务至明惬于心而后已”。读书常常至于深夜:“好学不倦,丙夜披阅,每至宵分!”以至于她的祖母太皇太后十分担心他会读书累坏了身体。后来玄烨真的多次因为读书劳累而致吐血!这么不要命地读书,康熙很快就从听老师讲授到和老师讨论,又从讨论为主到康熙本人讲解为主。

康熙还对西学抱有很大兴趣,积极向来华的传教士学习。他学习了西方数学、哲学、天文学、历法和炮术等课!洋教师这样恭维自己的学生:“皇帝在短短的时间内竟然变得那样通晓,以致他竟写成了一本几何书。”——当然,这其实只是皇帝参与编辑、下令抄写的一部数学著作,但是这并不妨碍他当仁不让地在欧几里得《几何原本》的中译本和别的数学书上署上“御纂”二字。此外他还想模仿英法建立中国的皇家科学院。

康熙读书除了有方法有心得外,毅力也是清朝独一无二。亲政后在内廷南书房,选择汉儒为侍读学士,常侍左右讲究文义。他命学士日日进讲,没有寒假也没有暑假!!!在为时八年“平定三藩之乱”的战争期间,战局迅变,军报频至,京师军民,惶惑不安,翰林院奏请隔日进讲,康熙帝不听,曰:“仍每日进讲,以慰联倦倦向学之意!”康熙说:“朕自幼好看书,今虽年高,犹手不释卷。诚以天下事繁,日有万几,为君者一身处九重之内.所知岂能尽乎?时常看书,知古人事,庶可以寡过。”可谓是一生苦读!

如此学霸,自然大大推动了中国文化事业的的发展。康熙时期还编纂完成了大量的字书、类书和文学类作品集的书籍。其中,最有名的就是《康熙字典》、《清文鉴》、《古今图书集成》、《全唐诗》等。《清文鉴》是一部满文字书,始修于康熙十二年(1673年),历时三十五年完成。一年后康熙命南书房侍值学士陈廷敬等人主持编修汉文字书,要求:详略得中,归于至当;勒为成书,垂示永久。历时六年全书修成,钦定书名为《康熙字典》,这是中国收字最为丰富字典。《古今图书集成》是与《永乐大典》、《四库全书》并驾齐驱的中国古代三大文化巨著之一,是我国现存规模最大、体例最完整的一部古代类书。《全唐诗》汇集唐代诗歌的总集,全书共九百卷,是中国规模最大的一部诗歌总集。

康熙还主持了第一次大规模官方的全国地图测绘。这就是历时十一年完成的《皇舆全览图》。《皇舆全览图》是中国第一次采用经纬网作图的著名地图,这对中国传统测量学和制图学可以说是一次革命。李约瑟评述称:它不但是亚洲当时所有的地图中最好的一幅,而且比当时的所有欧洲地图都更好、更精确。

正是有这位学霸皇帝,清朝的江山才坐稳了,于是他死后格外的被谥为(圣)祖。

学霸的模范作用使得清朝皇子教育制度日趋正规,日趋完整,日趋严厉。清人赵翼曾对其亲眼所见皇子、皇孙们早起读书的情形作了如下的描述:“余内直时,届早班之期,率以五鼓入,时部院百官未有至者,唯内府苏喇数人往来黑暗中,残睡未醒时,复倚柱假寐。然已隐隐望见有白纱灯一点入隆宗门,则皇子进书房也。吾辈穷措大(形容既贫寒且酸气的书生)专恃读书为衣食者,尚不能早起,而天家金玉之体,乃日日如是,即入书房,作诗文,每日皆有课程,未刻毕,则又有满洲师傅教国书、习国语、骑射等事,薄暮始休。然则文学安得不深,武事安得不娴熟?宜乎,皇子孙不唯诗文书画尽无一不擅其妙,而上下千古,成败理乱,已了然于胸中,以之临政,复何事不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