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微信QQ空间新浪微博腾讯微博腾讯朋友豆瓣网
> 历史故事 > 汉武帝刘彻 >

“御前带刀侍卫”源于汉武帝刘彻的发明

“御前带刀侍卫”都是什么人?有挡刀的,有弑皇帝的

看多了清宫戏,同学们肯定都对威风凛凛的“御前带刀侍卫”印象深刻。这一称呼,源自于清代,负责保护皇帝安全的官职称为“御前侍卫”,“带刀”是他的标志和特权。

用现在的话说,就是带武器的贴身保镖。日本叫近卫兵,美国叫特勤处,中国叫“中南海保镖”。

一、御前侍卫的来历。

侍卫侍卫,侍从并护卫的意思。

春秋战国时,诸侯国君的御前护卫是很松弛的,举个著名的例子:荆轲刺秦王。当时秦国有严法:禁止侍立在殿上的臣下带兵器。

所以当荆轲图穷匕见,拿着匕首追杀嬴政的时候,众人手足无措帮不上忙,亏得医官夏无且用药袋投击荆轲,为嬴政赢得时间拔出剑来反击,进而杀了荆轲。

到了秦始皇一统六国后,专门设了“卫尉”来统率近身卫士,守卫宫禁。

汉代则出现了真正意义的御前侍卫部队——“羽林军”。这是汉武帝刘彻的发明,为了对抗母系亲戚的压制,他借打猎玩耍为名,带一帮武士在羽林中偷偷训练,被称为“羽林军”。因为羽林军是直接听从皇帝指挥的御用军队,后世也称为“御林军”。

唐代,成立了一支专门负责皇帝安全的“北衙禁军”,一直延续到五代、宋。宋太祖赵匡胤曾经就是禁军首领,所以很容易就发动兵变,黄袍加身。不过禁军是负责拱卫京师的,最多时达到八十万之众。真正在皇宫侍卫身边的,是从禁军中精选出来的,归殿前司掌管,称为“殿前班、直”。

顺便提一句,《三侠五义》里的御猫展昭,被皇帝封为“御前四品带刀护卫”,这是小说家言,宋代没有这个官职。只因作者石玉昆是清朝人,张冠李戴而已。

元代的中央禁军称为宿卫军,宿卫军中,又分皇帝亲自掌握的“怯薜军”和由枢密院统领的“侍卫亲军”。

到了明代,肯定很多人知道锦衣卫。但严格说,锦衣卫只是广义的御前侍卫,只负责重大的仪仗、侍卫活动,最重要的职责是巡察缉捕之权,其实是个特务机构。

卫戍皇城、负责皇帝安全的另有其人:上直二十六卫,其中,“府军前卫”专门负责皇帝近身侍卫,又称“带刀舍人”。

清代的侍卫机构分得最细,御前侍卫、乾清门侍卫、大内侍卫等,各司其职。其中,皇帝身边的御前侍卫和乾清门侍卫地位最高,职责也最重要,必要时要做人肉盾牌的。

二、做一个带刀侍卫有多难?

从皇帝这头着想,万乘之躯当然需要侍卫保护,但侍卫带刀其实也是种威胁,万一有人造发一刀砍向皇帝呢?

所以,当一个御前侍卫是非常非常严格的。

最重要最重要的是:出身要好。从汉代起,能当羽林军的就是贵族子弟,到了东汉放宽了条件:羽林郎可以从“良家子”里精选。此后,宋代、明代无不延续。

清代最严格,基本是满洲、蒙古王公的勋戚子弟和宗室子弟,就算抬了旗籍的汉族子弟都是少之又少。

出身勋贵家庭,根红苗正,基本可以确保你不会造反。

忠诚度高最重要,至于武艺,倒是其次,大内侍卫虽然经常习武训练,但最主要的作用不是拔刀子,而是仪仗、通讯、警备作用,即所谓“御前行走”。

反过来,当了御前侍卫,待遇是非常高的。

皇帝对这些近水楼台的侍卫,薪水优厚是不用说了,升官也要比一般军功快得多。比如清朝的御前侍卫,除了享受戴花翎、佩黄马褂等特殊待遇外,升迁调补比其他人要宽得多,一等侍卫可以直接补为副都统(正二品)。还可以改文职,直接进入政界核心,比如大学士索额图、明珠、隆科多、和珅、肃顺都是御前侍卫出身。

三、“御前带刀侍卫”真管用吗?

中国的历代皇帝死于非命的很多,绝大多数是子弑父,弟杀兄,臣弑君,被太监杀的也不少。但真正被刺客所杀的,则凤毛麟角。

拿清朝来说,小说野史里称雍正是被剑客吕四娘所杀,还割了人头,但毕竟是虚构的。

真正遇到刺客行刺的是雍正的孙子:嘉庆皇帝。

嘉庆八年(1803)年闰二月,一个曾在内务府做过杂役的陈德(怀疑是天理教教徒),在紫禁城北神武门手持短刀,欲刺杀轿子里的嘉庆皇帝。

当时神武门的绝大多数御前侍卫见状,竟然反应迟钝,无人救驾,幸亏还有一个清醒的乾清门侍卫丹巴多尔济,他冲上前和刺客拼搏,加上御前大臣定亲王绵恩、固伦额附拉旺多尔济的助力,终于按倒了刺客生擒活捉。

丹巴多尔济全身被血淋淋刺伤三处,算是为皇帝挡了刀。

事后,刺客陈德被凌迟处死。嘉庆皇帝对挡刀的丹巴多尔济重赏,晋升为御前大臣,领侍卫内大臣。而几个护驾不力的护军统领和侍卫统领则统统被革职,发配到热河当苦役。

所以,历朝历代的御前侍卫,都有一个共同的愿望:老天保佑,千万不要在我当班的时候出事!

还有一种极端情况,皇帝反被御前侍卫杀了。

后唐庄宗李存勖,被自己从伶人提拔到从马直(亲卫军)指挥使的郭从谦所杀;隋炀帝杨广,被负责警卫的骁果军首领司马德戡和左翊卫大将军宇文化及,联合起来造反,被活活用练巾绞死。

炀帝怎么也想不通,他临死前对御前侍卫们说了这番话:“朕对不起老百姓,但对你们不薄啊!”

Weibo Article 1 Weibo Article 2 Weibo Article 3 Weibo Article 4 Weibo Article 5 Weibo Article 6 Weibo Article 7 Weibo Article 8 Weibo Article 9 Weibo Article 10 Weibo Article 11 Weibo Article 12 Weibo Article 13 Weibo Article 14 Weibo Article 15 Weibo Article 16 Weibo Article 17 Weibo Article 18 Weibo Article 19 Weibo Article 20 Weibo Article 21 Weibo Article 22 Weibo Article 23 Weibo Article 24 Weibo Article 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