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微信QQ空间新浪微博腾讯微博腾讯朋友豆瓣网
> 历史故事 > 汉武帝刘彻 >

解密:汉武帝刘彻到底是如何进行自我批评的?

皇帝都自诩为天子,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力,说出口的话是决计没有改变的道理,即所谓“金口玉言”,这也是其权威的一个典型的表现。千百年来,皇帝是不容置疑的,他们所说的话就是真理,所做的决定不管对错下面的人都要执行,即使错了也决计没有认错的,更别说是让奴才们说三道四。不过,汉武帝却打破了这一传统,成为了中国历史上最先作自我批评的皇帝。

人生无常,却又往往在无常中透着一些必然,就拿汉武帝刘彻的命运来说,就是如此。本来在汉景帝十四个儿子中排行老十的他,即使比他的父皇再幸运百倍,也不可能说前面九个哥都夭折,轮他来当这个嫡长子,最后成为皇帝。

然而,就是这看似不可能的事情,却还是发生了,刘彻还真就当上了太子。能够坐到太子位上,刘彻第一个应该感谢的人不是立他的景帝,也不是他的母亲王美人,更不是出了不少力气的长公主刘嫖,而是他的太奶奶薄太后。薄太后是汉文帝刘恒的妈,景帝刘启的奶奶,在景帝成为太子后,她就把自己的同姓族人薄氏许配给刘启,做了太子妃。在当时,这桩婚姻着实是一次双赢的交易,一方面,薄太后通过这次联姻巩固了自己娘家“薄氏家族”的地位;另一方面,刘启则通过这桩婚事得到祖母的支持,从而牢牢保住了自己的太子宝座。

对于薄氏来说,这种政治联姻注定了她一生的悲剧,刘启对这个包办婚姻表面看似很满意,实际上却对薄氏毫无兴趣,因此,薄氏从太子妃到皇后,一直都没有得到景帝的宠爱,也没有子嗣。这在“母以子贵”的帝王之家是致命伤!

也正因如此,在汉景帝的宫闱之中,造成了非常复杂的局面。毕竟汉景帝即位以后,是要立太子的,“立嫡”无所依凭,皇后的位置能够坐得稳吗?一场宫闱角逐,就因为薄皇后无子、无宠而引发了。这倒是应了那句话,“同人不同命”,同样是薄氏女,薄太后因“无宠”而“幸”,薄皇后却因“无宠”而“不幸”。

这不禁让人想起了《庄子·逍遥游》中的一个故事,说某农家有两只雁,一只会叫,一只不会叫,主人杀掉了那只不会叫的雁招待客人。薄家两代女人的“同途殊归”,恰恰对应了臭椿“无用”而保全、大雁“无用”而被杀。所以,故事的荒谬可以是滑稽,但人生的荒谬往往是残酷。

“皇后无子”意味着,汉景帝的十四个儿子都有了被立为太子的可能。这样,刘彻就突破了“立嫡”第一关。那你说,他是不是应该感谢太奶奶薄太后呢?要不是她的小算盘打得过于精明,景帝就有可能挑个自己爱的女人做太子妃,那么历史恐怕就要是另一番景象了。

好的开始,就是成功的一半。刘彻在当了三年胶东王后,于7岁时被册立为太子,16岁登基,这一坐就是54年。汉景帝在临终前曾对太子刘彻说:“人不患其不知,患其为诈也;不患其不勇,患其为暴也。”意思是说,不但要知人、知己,还要知机、知止。当时的景帝,显然已经感觉到儿子有许多异于自己的品质,把天下交给他是放心的,路还是让他自己走吧!

刘彻果然不负重托,在接下来的五十多年里,把大汉朝经营的是有声有色,风生水起,创造出了几十个历史第一,比如他是第一位使用年号的皇帝;是第一位在统一的国家制定、颁布太初历的皇帝,以正月为岁首这一点,一直用到现在;汉武帝时期出现了我国第一部纪传体的史书《史记》;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以儒家思想作为国家的统治思想始于此……

不过,“人无完人,金无足赤”,在众多历史功绩背后,也难掩汉武帝一生所犯下的一些大错,其中最为典型的就是“巫蛊之祸”。汉代巫蛊术十分盛行,所谓巫蛊,就是人们制作木头人,在上面刻上冤家的姓名,然后再放到地下或者放在房子里,日夜诅咒。据他们说,这样诅咒下去,就可以让对方遭殃,自己得福。这种巫蛊术,也传进了皇宫。汉武帝对这一套很迷信。有一天中午,他正躺在床上睡觉,忽然梦见几千个手持棍棒的木头人朝他打来,把他给吓醒了。他以为有人在诅咒他,立即派江充去追查。武帝一句话,从京师长安、三辅地区到各郡、国,因此而死的先后共有数万人。最为惨痛的是,当时的太子刘据也遭人陷害,卷入这场浩劫之中,最后刘据与其两个儿子全部因巫蛊之乱而遇害,只留下一位孙子刘病已,后改名刘询。

过了一段时间后,经过多方查证发现太子真的是被陷害的。武帝霍然醒悟,惩治了恶人,并怜太子无辜,就派人在湖县修建了一座宫殿,叫作“思子宫”,又造了一座高台,叫作“归来望思之台”,借以寄托他对太子刘据和那两个孙子的思念。

误杀儿孙,加之大搞国有化,加速了土地兼并的步伐,农民破产流亡,各地相继发生农民起义,虽然严厉镇压,但还是无济于事,这严重威胁到汉王朝的统治。汉武帝的大棒政策彻底失败了,于是他感到了问题的严重性,为了不丢掉刘家江山,征和四年,汉武帝下诏“深陈既往之悔”,公开向全国人民承认错误,进行深刻的触及灵魂的自我批评。他说:“朕即位以来,所为狂悖,使天下愁苦,不可追悔。自今事有伤害百姓,糜费天下者,悉罢之。”又说:“当今务在禁苛暴,止擅赋,力本农,修马复令以补缺,毋乏武备而已。”

这也让他成为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进行自我批评的皇帝,当然这个认错是相当有价值的,也没有仅停留在口头,他那样说的也是那样做的,他切切实实改变了过去的一些错误做法,为农民办了几件实事。人民的要求并不高,只要有生存的最低保障,就会老老实实、本本分分的过日子,都是拖家带口的,谁不想图个平平安安。结果,天下也因此又逐渐归于和谐,为“昭宣中兴”的出现奠定了基础。

Weibo Article 1 Weibo Article 2 Weibo Article 3 Weibo Article 4 Weibo Article 5 Weibo Article 6 Weibo Article 7 Weibo Article 8 Weibo Article 9 Weibo Article 10 Weibo Article 11 Weibo Article 12 Weibo Article 13 Weibo Article 14 Weibo Article 15 Weibo Article 16 Weibo Article 17 Weibo Article 18 Weibo Article 19 Weibo Article 20 Weibo Article 21 Weibo Article 22 Weibo Article 23 Weibo Article 24 Weibo Article 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