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华一经,天台之为玄义、文句也,大而详;温陵①之为要解也,精而约。天台尚矣,温陵亦不可轻也。或曰:“先阅要解,后参之玄义文句,其胜劣相去远甚。而云‘温陵不可轻’者,何谓也?”夫温陵生天台后,玄义文句等书皆所历览,其铢铢而分,缕缕而辩,非不知之。第其解以要名,正取直捷简径。而复繁诠曲释,穷远极深,则博而非要矣。况列科多用天台旧文,其不用者亦自有意。中间解文竖义,或得或失,学者宜虚心平气而玩之可也。
【注释】
①温陵:原为福建泉州的别称。此指北宋戒环法师。福建晋江人。徽宗宣和中,居温陵开元寺,世称“温陵大师”。著《妙法莲华经要解》二十卷。
【译文】
一部《法华经》,先有隋朝天台智者大师作《法华玄义》、《法华文句》,为该经加于注释,内容博大丰富而详细。又有北宋温陵戒环大师作《法华要解》,内容精辟扼要而简明。天台大师所作的《法华玄义》、《法华文句》固然值得崇尚,而温陵大师所作的《法华要解》也不可轻视。有人问:“如果先阅读温陵大师的《法华要解》,继而再去参究天台大师的《法华玄义》、《法华文句》,便会发现其间的胜劣差别悬殊。然而你却判定‘温陵不可轻’,这是什么意思?”我说:温陵大师出生的年代在天台大师之后,《法华玄义》、《法华文句》等书他当然都已看过。天台大师对《法华经》逐句进行细微的分析,详尽地辩明,温陵大师并不是不知道。他所作的注解既以“要解”为名,用意在于简洁明白,直捷了当。如果仍然加于繁诠曲释,穷远极深,则是博论而非精要了。况且要解中列科多采用天台旧文,其有不引用之处,也自有他的用意在。至于中间解文立义或得或失,学者应该虚心平气地去体味才行啊。
法华要解(二)
前云“中有得失”,试举其失。经云“五众之生灭”,要解谓是五趣。然五众者,五蕴之别名,智论反复明之。而曰五趣者,失于考也。试举其得。如药王焚身,要解谓妙觉圆照,离于身见,得蕴空故,乃能如是。若不达法行,空慕其迹,徒增业苦。盖发天台之所未发,而深有益于后学者也。
【译文】
前面提到《法华要解》中有得失,今试举出其失误之处。经言“五众之生灭”,《法华要解》中把“五众”解释为“五趣”。其实“五众”是“五蕴”的别名,这在《大智度论》中曾多次说明。而温陵大师把“五众”解释为“五趣”,这是失于考证。再试举出其精确之处,如“药王焚身”,《法华要解》谓“妙觉圆照,离于身见,得蕴空故,乃能如是。若不达法行,空慕其迹,徒增业苦。”这种解释是发挥天台大师所未发挥的意境,对后学具有相当深刻的启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