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微信QQ空间新浪微博腾讯微博腾讯朋友豆瓣网
> 古代文学 > 佛经大全 > 竹窗随笔 >

参禅(起疑情与卜度思量)?

僧有恒言曰:“小疑小悟,大疑大悟,不疑不悟。”疑之为言参也。然参禅二字起于何时?或曰:“经未之有也。”予曰有之,楞严云:“当在此中,精研妙明。”又曰:“内外研究。”又曰:“研究深远。”又曰:“研究精极。”非参乎?自后尊宿教人看公案,起疑情,皆从此生也。而言之最为详明者,莫如鹅湖大义禅师①。其言曰:“若人静坐不用功,何年及第悟心空?”曰:“直须提起吹毛剑,要剖西来第一义。”曰:“若还默默恣如愚,知君未解做工夫。”曰:“剔起眼睛竖起眉,反复看渠渠是谁。”如是言之,不一而足,参禅人当书诸绅。虽然,若向语句中推测穿凿,情识上卜度搏量,则又错会所谓用功、所谓剖、所谓反复看之意矣!则与静坐默默者,事不同而其病同矣!不可不辩。

【注释】

①大义禅师:唐朝衢州须江(今浙江省江山)人,俗姓徐。二十岁出家,受具足戒。参谒洪州马祖道一大师,并嗣其法。后住于鹅湖山,故又尊称为“鹅湖大义”。

【译文】

禅僧中流行一句话:“小疑小悟,大疑大悟,不疑不悟。”这里“疑”的意思其实就是“参”。然则“参禅”二字不知起源于何时?有人说:“经典中并无涉及参禅的言词。”我认为经中原有此意。《楞严经》云:“当在此中,精研妙明。”又言:“内外研究。”又言:“研究深远。”又言:“研究精极。”这些词语的意思不就是“参”吗?此后禅宗尊宿教人看公案,起疑情,都由这里产生。其中叙述最为详明的,莫如唐朝鹅湖大义禅师。他曾垂诫道:“若人静坐不用功,何年及第悟心空?”又言:“直须提起吹毛剑,要剖西来第一义。”又言:“若还默默恣如愚,知君未解做工夫。”又言:“剔起眼睛竖起眉,反复看渠渠是谁。”像这类简练而又恺切的开示不一而足啊。参禅的人应当把它写在衣带上以志不忘。尽管如此,如果只向语句中去推测穿凿,在情识上去卜度思量,则又将所谓“用功”,所谓“剖”,所谓“反复看”的意思领会错了!这与静坐默默的人,事虽不同而所得禅病相同!不能不加于辩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