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微信QQ空间新浪微博腾讯微博腾讯朋友豆瓣网
> 现代小说 > 经典散文 >

自学三要

袁庭栋

偌大一个社会中,人人都在学习,而在学校中学习的,永远只是少数,大多数总是自学者。如何对待自学,如何搞好自学,成为大家时常议论的问题,这也就十分自然了。

作为一个自学者,需要坚定的决心和毅力,这方面过去已谈得较多,这里,我想谈谈另外几个问题,我认为这对立志自学的同志是极为重要的。

第一,要根据主客观条件慎重地选择读书治学的方向。最近几年来,为自学青年提供的社会条件越来越多,有些青年同志求知心切,饥不择食,什么都学,漫无边际;有些则以能进哪个补习班为转移,拣入篮子就算菜;还有不少人一心要当作家,这两年又特别热衷于编电影文学剧本。“开卷有益”这话是不错的,知识面宜广博以固基础,但对于自学的同志,特别是业余自学的同志,时间有限,就应特别讲究利用时间的效率。所以,自学一定要有一个方向。姜亮夫先生曾在文章中写道,他年轻时受周围影响,一心写诗词,但几位有经验的前辈都认为他无诗情诗才,要他坚决放弃,转学文字音韵,于是他烧掉了自己的诗集,成为他一生治学一大转变。他总结说,一个人要选择读书治学的方向,要认真考虑:“一、自己先认识一下个人的‘天秉’譬如体魄、性情、脾气、迟缓与急燥、记忆悟解能力、感情深浅、兴味所在;二、认识环境、家庭、社会、亲友、邻里乃至经济条件可能发展的道路;三、尤其要深知自己的缺点及对一切学科爱恶的情况,不要冲动。”谭其骧先生也在文章中写过,他在大学中先读社会系,转读中文系,再转外文系,最后转为历史系。他说:“当时不少人都不以我这样做为然,但事实证明,这样做是做对了。我这个人形象思维能力很差,而逻辑思维能力却比较强,所以搞文学是肯定成不了器的,学历史并且侧重于搞考证就相当合适。”两位著名科学家的切身体验,很值得今天有志于自学的同志们参考。

第二,要奠定扎实的基矗这算是老生常谈。但往往为不少自学者所忽视。

所谓打基础,包括两个方面,一是指基础知识,二是指基本功夫。

基础知识,范围是比较广的,对于学习文史的同志,正如王亚南先生所说:“掌握中文与历史有特别重要的意义,中文是基础的基矗”这其中包括汉语、文学、写作、逻辑、历史、地理等方面的知识。如果进一步要求,则文学中的文学史、文学名著、文艺理论等,历史中的典章制度、地理沿革、重要典籍等,都是基础知识。如果再进一步,则文字、音韵、训诂、目录、避讳、年代、科举、职官、称谓、舆地等,都是基础知识。有同志问:这样多的基础,何时能学完?其实,各人根据具体情况,要求可以不同,但有一点必须注意,打基础并不是一年两年即告结束的事,初学者要着重学,入门者要继续学,成为专门人才之后也不能放松,仍要注意不断巩固充实,要“固本”。

所谓打基础的第二个方面是指基本功,也可以说是做学问的基本技能。与学理工科的同志必须学会各种实验手段和检索资料的基本技能一样,学文史的同志也有若干基本技能,包括:工具书使用、文献资料检索、阅读古籍、外语、掌握学术动态、作读书笔记与资料卡片、写作能力……等等,都是必须掌握,不能忽视的。

第三,只要有可能,就应力争到图书馆中去读书。不要关在家中搞“百日寒窗”,哪怕一周内有一天到图书馆读书,也宜争龋在图书馆中,不仅可以读到各种值得读的好书,而且可翻阅有关参考书,使用各种工具书,可以读到各种新旧杂志报纸,可以检索各种目录索引,这一切既可增加自己的知识,又可训练自己的基本技能,提高自学能力,在有的图书馆中,还设有阅读辅导与咨询,对自学者更有帮助。可以说,如果一个自学者对图书馆的知识网络能够运用自如了,那么,他也就算踏上科学之宫的台阶了。此外,还有很重要的一点,图书馆中那种安谧、专注、沉思、探索的气氛,阅览者那种向知识高峰奋发攀登的精神,对每一个求知者都是一种极为有益的陶冶,可以培育我们遵守纪律、专心致志、积极思考、力求上进的气质和情操。我认为,这对于一个自学青年来说,其重要作用决不亚于获取知识。

马克思在大英博物院图书馆中读书,曾将水泥地磨出了两道脚印;列宁流亡瑞士时,每天都在图书馆中读书九个小时;毛主席年轻时曾长期在湖南图书馆和北大图书馆苦读,还前后和其他同志办过三个图书馆,这些事例是大家所熟悉的。近年来为国争光的新一代科学工作者如陈景润、温元凯、苏阿芒等,在他们总结自己的治学经历时,都谈到对他们的成长有巨大作用的知识宝库——图书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