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微信QQ空间新浪微博腾讯微博腾讯朋友豆瓣网
> 外国文学 > 托马斯·哈代 > 还乡 >

卷一 三女性 一、苍颜一副几欲不留时光些须痕

十一月里一个星期六的后半天,越来越靠近暮色昏黄的时候了;那一大片没有垣篱界断的①荒山旷野,提起来都叫它是敦荒原的,也一阵比一阵凄迷苍茫。抬头看来,弥漫长空的灰白浮云,遮断了青天,好像一座帐篷,把整个荒原当作了地席。

①垣篱界断的:英国惯,田园草场,都有树篱、垣墙,界断分隔。英国插图画家兼乡土地志家哈坡在《哈代乡土志》里说:“别的地方,到处都是修整的树诹和铁丝蒺藜的栅栏,把田园圈围,把游人限制。但是敦荒原上面,却没有分布如同的篱垣.作出炉支的形状;这里的游人,可以随意到处游荡,一直游荡到不知身在何处。”

天上张的既是这样灰白的帐幕,地上铺的又是一种最幽暗的灌莽,所以天边远处,天地接的界线,分得清清楚楚。在这样的对衬之下,那片荒原看起来,就好像是夜的前驱,还没到正式入夜的时候,就走上夜的岗位了;因为大地上夜色已经很浓了,长空里却分明还是白昼。一个斫常青棘的樵夫,如果往天上看去,就还想继续工作,如果往地下看来,却又要决定束好柴捆,回家去了。那时候,天边远处,大地的轮廓和长空的轮廓,不但是物质的分界,并且是时间的分界。荒原的表面,仅仅由于颜色这一端,就给暮夜增加了半点钟。它在同样的情况下,使曙色来得迟缓,使正午变得凄冷;狂风暴雨几乎还没踪影,它就变颜作色,预先显出一副沉面目;三更半夜,没有月光,它更加深咫尺难辨的昏暗,因而使人害怕发抖。

事实上,敦荒原伟大而奇特的壮观,恰恰在它每晚由明入暗的过渡点上开始,凡是没有当着那种时节在那儿待过的人,就不能说他领会这片旷野。正是它在人们眼里看着朦胧迷离,它才在人们心里显得恰到好处,因为它的全部力量和意义,就附丽在从夜色将临的现在到曙光欲来的次展那几点钟里面;那时候,只有那时候,它才显露真面目。这块地方实在和夜是近亲属;只要夜一露面,就显然能看出来,在夜色的晦冥里和荒原的景物上,有一种互相凑合的趋势:那一大片森连绵的圆阜和空谷,好像以十二分的同情,起身迎接昏沉的暮色似的;因为荒原把黑暗一口呵出,天空就把黑暗一气泻下,两种动作同样迅速。这样一来,大气里的昏瞑和大地上的昏瞑,各走半程,中途相迎,仿佛同枝连理,结成一气氤氲。

现在这个地方,全部都显出专心一志、聚会神的样子来了;因为别的东西,都两眼朦胧,昏昏入睡,这片荒原,才好像慢慢醒来,悄悄静听。它那泰坦①一般的形体,每天夜里,老仿佛在那儿等候什么东西似的。不过它那样一动不动地等候,过了那么些世纪了,经历了那么些事物的危机了,而它仍旧在那儿等候,所以我们只能设想,它是在那儿等候最末一次的危机,等候天翻地覆的末日。

①泰坦:古希腊神话中的巨人、其数为十二或十三,而锐阿为其中之一。此处特指锐阿而言,以其长身仰卧比荒原上之丘陵,以其头比丘陵上之古冢。

原来它这个地方,能让它的人回忆起来,觉得它有一种不同寻常、与人无忤的蔼面目。花艳果蕃的平川广野,笑靥向人,很难作到这样的一步,因为那种广野,只有遇到一种人生,在结局方面,不像现代这种这样惨淡①,才能永远两相协调。苍茫的暮色和敦的景物,共同联合起来,演变出一种风光,威仪俨然而不峻厉,感人深远而不炫耀,于警戒中尽其郑重,于淳朴中见其宏伟。我们都知道,牢狱的壁垒上面,往往有一种气象,能使它比起大于自己两倍的宫殿来,都森严得多;现在就是这种气象,给了荒原一种高超卓越,为世俗盛称美丽的地方所完全缺乏。明媚的景物和明媚的时光,自然能够圆满配合;但是,唉!倘若时光并不明媚,那怎么办呢?我们所以苦恼愁烦,多半是因为眼前的景物过于妍丽,情怀难胜,感得受到嘲弄,很少是因为四围的境地过于萧瑟,必绪不畅,感得受到压抑。苍凉憔悴的敦荒原所打动的,是更细腻更稀少的本能,是更晚近才懂得的情绪②,不是只遇到柔媚艳丽之美才起感应的那一种。

①现代人生结局惨淡:为哈代主导思想之一,除见本书第三卷第一章等处及《苔丝》、《裘德》而外,更见于诗中(如《偶然》《有目无珠》等)及《列王》中。

②更晚近才懂得的情绪:哈代这儿是说,有的情绪,是古代的人所没有的。例如“悯怜之灵”,在他的《列王》里话灵之中,就是年轻的。

实在说起来,对于这种正统的柔媚艳丽之美,我们很可以问一问,是否一向惟它独尊那种地位,快要来到末日了。因为未来的屯劈①岩壑,也许就是受力②上面的一片旷野;人们的心灵,和人类青年时期③脾胃不合的凄凉郁苍外界景物,也许会越来越协调。将来总有一天,整个的自然界里,只有山海原野那种幽淡无华的卓绝之处,才能和那些更有思想的人,在心情方面,绝对地和谐;这种时候即便还没真正来到,却也好像并不很远了。等到最后,像冰岛一类的地方,让顶普通的游人看来,也许都会变得跟他现在看待南欧的葡萄园和桃金圃④那样;而像巴敦和海得堡⑤一类的地方,在他匆匆从阿尔卑斯山往司黑芬宁痕⑥沙阜去的时候,他也许会毫不注意,从旁走过。

①屯劈:谷名,在希腊北部塞沙理,夹于石岩之间,溪流曲折,草树葱,伟壮之中,含有柔媚,古希腊罗马诗人多歌咏其地。

②受力:古希腊人和罗马人给北大西洋最北部的地方取的名字。最初用这个名字的是公元前三世纪希腊航海家皮遂亚司,至于他究竟是指的哪个地方,却言人人殊;后来只用它表示极北荒寒的地域。

③人类青年时期:指古希腊时代而言。参照本书第三卷第一章前数节。

④十八世纪时,英国文人艾狄生已在《旁观者》中说。法国人的葡萄园即英国人的花园。至桃金,更为古今诗人所歌咏。

⑤巴敦:德国有名的时髦避暑地,在美丽的苍林平谷里面。海得堡:德国风景优美的城市,在奈卡河南岸。

⑥司黑芬宁痕:荷兰的渔港,位于海牙和它自己之间那片丛林尽头的沙阜间,为著名海滨胜地。但此处所说,并非此地本身,而为其外之沙阜、沙阜、冰岛、阿尔卑斯山,都是荒寒凄凉风景的代表。巴敦、海得堡和司黑芬宁痕等地,哈代在一八七六年五月游历过。哈代在他一八七八年四月的日记里说:“两三年前,在法国展览馆里,陈列过波勒狄弥(意大利画家)的《晨间散步》一画,画的是一个少妇,站在一条丑恶大道上面一堵丑恶空墙旁边;郝毕玛(1638-1709,荷兰画家)画过一张路景,路上的树,都板板正正,秃头无枝,风物也都平淡庸俗。他们这种方法,或是把人放到赤的实物中间,借着这个人,把感情融化到那些实物上面,或是把人和实物的关连表示出来,借着这种关连,把感情融化到那些实物上面。我刚写《还乡》的时候,曾把巴敦和海得堡,拿来和司黑芬宁痕作对比;我那种方法,和他们的方法,正相符合。我以为事物联想的美;完全超过事物本体的美;一个亲人的破酒罐子、完全胜过希腊顶好的古瓶,把话说得诡奇一点,这就是所谓‘丑里寻美’。”他在一八八八年八月的日记里说,“在丑恶里寻找美,是诗人分内的事。”(法国展览馆为伦敦一家绘画商店而也展出者。)

一个顶不苟且的苦身修道之士,都可以觉得他应该有权利在敦上面游逛;因为他纵容自己去接受的影响,既然仅仅是这样的景物,那他的好,仍旧得算是并没超过合法的限度。享受这种淡泊的风光、幽静的物色,至少得著作是人人生来就有的权利。仅仅在万物最蓬勃的夏日,敦才算够得上有鲜妍的情态。在敦上面,远深沉意境的来临,通常凭借庄严的气象,更多于凭借辉煌的景色;而遇到严冬暗、风雨狂暴、迷雾四塞,这种意境才常显露。那时节,敦才起感应作用;因为暴雨就是它的情人,狂风就是它的朋友。那时节,荒原就成了灵神怪的家乡了;我们有时半夜作逃难和避祸的噩梦,模模糊糊地觉得四面都是荒渺昏暗的地方,这种情况,一向找不到底本,现在在荒原上找到了;这种情况,梦过了以后就再想不起来,现在见到这样的景物,就又想起来了。

现在,这块地方①,和人的情十二分融洽——既不可怕,又不可恨,也不可厌;既不凡庸,又不呆滞,也不平板;只和人一样,受了轻蔑而努力容忍;并且它那一味郁苍的面貌,更叫它显得特别神秘、特别伟大。它和有些长久独处的人一样,脸上露出寂寥的神情来。它有一副郁抑寡欢的面容,含着悲剧的种种可能。

①这块地方:“和人……融洽”,这种人指前面说的更有思想的人。后面说“受了轻蔑”指受之于仍圃于世俗之美的见解那种人。

这一大片幽隐偏僻、老朽荒废的原野,在《末日裁判书》①上都占着一席之地。那一部文献上先说它是一片灌莽纷渺、荆棘迷漫的荒原——“布露阿瑞阿”②。随后用哩格③记载着它的广袤。古代一哩格到底多长,我们虽然不能确实断定,但是从那部文献上的数字看来,敦的面积,从那时到现在,并没缩小多少。采掘泥炭的权利——“徐巴瑞阿-布露阿瑞阿”④——也载在有关这块地方的特许书⑤上。利兰德⑥提到这一大片郁苍绵连的荒原,也说它“灌莽渺茫,荆榛遍地”。

①《末日裁判书》:英王威廉第一于一○八六年顷,曾调查全国土地,载之簿册。这种簿册,叫作《末日裁判书》,以其所载,为最后定案所据,故名。此文件和欧洲中古其它文件一样,俱用拉丁文写成。这儿这几句话。是连引带叙的概括。

②“布露阿瑞阿”:原文Bruaria。中古拉丁文bruarium,为石南属植物,bruaria则为长这种植物的地方。这是《末日裁判书》上给“大荒原”的名字。

③哩格:英国量道路的一种单位,它的长度,古今不同,现在普通等于三英里左右。

④“涂巴瑞阿”:原文Turbaria,中古拉丁文。本为turba,意即“连根带土之野草”,或“草树腐化之泥炭”,turba变成turbaria,意即“与地主共同采掘泥炭之权利”。

⑤特许书:英国封建时代,往往由国王或封建主给城市、体或个人特许书,载明可享受的权利。也是用拉丁文写的。

⑥利兰德(1506-1552):英国博古学家,曾作王家博古士,后遍行英伦及威尔士,作考古旅行。着有《约翰-利兰德游记》,此处所引即出此书。

这些关于风物的记载,至少都把事实明明白白地说了出来——给了我们深切着明的证据,令我们真正满意。现在敦这种不受锄犁、见弃人世①的光景,也就是它从太古以来老没改变的情况。文明就是它的对头;从有草木那天起,它的土壤就穿上了这件老旧的棕色衣服了;这本是那种特别地层上自然生成。老不更换的服饰②。它永远只穿着这样一件令人起敬的衣裳,好像对于人类在服装方面那样争妍斗俏含有讥笑的意味。一个人,穿着颜色和样式都时髦的衣服,跑到荒原上去,总显得有些不伦不类。大地的服装既是这样原始,我们仿佛也得穿顶古老、顶质朴的衣服才对。

①见弃人世:意译。原文Ishmaelitish,像以实玛利之意。以实玛利是亚伯拉罕之子,下生时,耶和华说:“他的手要攻打人,人的手也要攻打他。”见《创世记》第十六章第十二节。因此以实玛利一字,遂成“社会摈弃之人”的意思。

②特别地层上……的服饰:英国地志家塞门在《多塞特郡简志》里说:“荒原的质地是沙子。长着野草、石南属灌木、凤尾草和常青棘,间乎有沮洳、低泽、池塘,点缀其间。”

在从下午到黑夜那段时间里,就像现在说的这样,跑到敦荒原的中心山谷,倚在一棵棘树的残株上面,举目看来,外面的景物,一样也看不见,只有荒丘芜阜,四面环列,同时知道,地上地下,周围一切,都像天上的星辰一样,从有史以前一直到现在,就丝毫没生变化,那时候,我们那种随着人间世事的变幻而漂泊无着的感觉、面对无法压伏的新异而动不宁的心情,就得到安定,有所寄托。①这一块没经侵扰的广大地区,有一种自古以来永久不变的质,连大海都不能跟它相比。谁能指出一片海洋来,说它古远长久?日光把它蒸腾,月华把它荡漾,它的面貌一年一样,一天一样,一时一刻一样。沧海改易,桑田变迁,河湖泽、村落人物,全有消长,但是敦荒原,却一直没有变化。它的地面,既不是峻陡得要受风吹雷震;又不是平衍得要受水冲泥淤。除去一条古老的大道,和就要提到的一座更古老的古冢——古道和古冢,也因为一直没变,差不多成了两种天然产物了——就是地面上极细极小的高低凹凸,也全不是犁、耙、锹、镐的工作,都只是最近一次地质变化的抟弄,原模原样一直保留到现在。

①哈坡在《哈代乡土志》里说,“一个在城市里长大的人‘感情麻痹,神迟滞,受城市嚣尘的压抑’(引哈代的《林中》)……他可以跑到敦荒原的农田上过一个时期的隐士生活,把已经饱尝的城市嚣尘滋味完全隔绝,然后再回到城市,那时他就神重新振作,步履更加健捷。”此可与这一句作比较。

上面提过的那条大道,在荒原比较低平的那一部分上,从天边这一头儿一直横贯到天边那一头儿。原来罗马时代的西方大道伊乞尼阿路(也叫伊铿尼勒路)①分出一条支路来,从附近经过;我们刚才说的那条大道,有许多部分,就铺在这条罗马支路的旧址上面。那一天黄昏的时候,虽然暮色越来越暗,把荒原上细微的地势弄得模糊不清,但是白漫漫的大道,却差不多还和先前一样地明显。

①伊乞尼阿路:罗马人征服不列颠之后,在全国有关军事政治经济商业的地点,全修有大道,贯通联络,在西部的干路,就是伊乞尼阿路——

Weibo Article 1 Weibo Article 2 Weibo Article 3 Weibo Article 4 Weibo Article 5 Weibo Article 6 Weibo Article 7 Weibo Article 8 Weibo Article 9 Weibo Article 10 Weibo Article 11 Weibo Article 12 Weibo Article 13 Weibo Article 14 Weibo Article 15 Weibo Article 16 Weibo Article 17 Weibo Article 18 Weibo Article 19 Weibo Article 20 Weibo Article 21 Weibo Article 22 Weibo Article 23 Weibo Article 24 Weibo Article 25 Weibo Article 26 Weibo Article 27 Weibo Article 28 Weibo Article 29 Weibo Article 30 Weibo Article 31 Weibo Article 32 Weibo Article 33 Weibo Article 34 Weibo Article 35 Weibo Article 36 Weibo Article 37 Weibo Article 38 Weibo Article 39 Weibo Article 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