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微信QQ空间新浪微博腾讯微博腾讯朋友豆瓣网
> 历史故事 > 孝庄 >

孝庄秘史:康熙为什么38年不安葬祖母孝庄皇太后

孝庄皇太后,也是孝庄文皇后,清代太宗皇太极妃。谥号孝庄。博尔济吉特氏,蒙古科尔沁部贝勒寨桑之女。是清朝历史上一位举足轻重、颇受关注的人物。孝庄皇后出生于蒙古科尔沁部的一个显赫家庭。在明末东北各族各部的混战中,她作为政治联姻的纽带嫁给崛起于白山黑水的后金“英明汗”努尔哈赤的儿子皇太极为妻,时年十三岁。在后金的一步步成功中,她逐渐卷入一场又一场政治斗争的漩涡,并展示出了她卓越的政治才华,逐步确立了稳固的地位并成为清初政坛上的一个一言九鼎的人物。

孝庄皇太后一生经历清初三朝,正是由乱到治的关键历史时期。她全力辅佐皇帝,对调和清宫内部矛盾和斗争,稳定清初社会秩序,促进国家的统一作出了重大贡献。后世称之为“清代国母”。

公元1625年,即天命十年,孝庄当时只有十三岁,便嫁给了比她大二十岁的亲姑父皇太极为侧福晋。九年后,他的二十六岁的姐姐海兰珠也嫁给了皇太极,可谓是姑侄三人同时侍候一位皇帝。

皇太极猝死后,诸王兄弟相争为乱,窥视神器,不惜兵戎相见。在这关键时刻,孝庄凭着自己的宠贵地位和聪明才智,笼络各方势力,尤其是关键人物多尔衮和代善,最后孝庄年仅六岁的儿子福临登上龙位,是为顺治皇帝。他也成为清朝入关后的第一任皇帝。

六岁的福临被拥立为新皇,是权力斗争的微妙结局,但是在众多的皇子中选中福临,让多尔衮点头表示同意,这就和福临的母亲孝庄太后分不开了。对于孝庄与多尔衮的关系,而成为清初四大疑案之一。而此传说的产生,始于明末清初浙东抗清志士张煌言的笔下,即张苍水所写的七言绝句。在这首题为《建夷宫词》的诗中写道:

上寿觞为合卺尊,慈宁宫里烂盈门。春宫昨进新仪注,大礼恭逢太后婚。掖庭犹说册阏氏,妙选孀闺作母仪。椒寝梦回云雨散,错将虾子作龙儿。

这首诗成于顺治七年,即公元1650年,是为当世人的记载,造成了极大的轰动,在民间迅速地流传开来。可是,假如清初真有太后下嫁摄政王多尔衮,封摄政王为“皇父”一事,必然有颁诏告谕之文。然而,虽然传言众多,但一直没有关于太后下嫁的可靠的史料佐证。这有可能是被皇室后人、历代帝王所隐灭造成的。

顺治在位十八年,因病驾崩,公元1661年,顺治皇帝年仅八岁的第三子玄烨即位,是为康熙皇帝。尊孝庄为太皇太后。康熙二十年十二月,孝庄被尊为昭圣慈寿恭简安懿章庆敦惠温庄康和仁宣弘靖太皇太后。

康熙幼年丧父又丧母,便由孝庄黄太后抚养长大,又赖孝庄辅政。孝庄不过多出面参政,然而康熙处理国家大事,必先征求她的同意而后决。

康熙十一年,孝庄有病去赤城洗温泉,《清圣祖实录》中详细记载了一路之上,康熙对祖母扶前围后,体贴入微。在外期间,京师来报,康熙皇二子、四岁的承佑得急病死,康熙强忍悲痛不让孝庄知道。

孝庄七十五岁时病体愈加沉重。从当时记录康熙言行的《康熙起居注》和《清圣祖实录》中,可以看到康熙这一段时间对祖母孝敬之心,真可谓千古罕见。

当年,孝庄崩于慈宁宫,留遗诏,写自己盛年丧夫,中年丧子之哀情,全靠康熙一片孝心。纵观孝庄文皇后一生,康熙有赞语可作为略评:“昔奉我皇祖太宗文皇帝赞宣内政,诞我皇考世祖章皇帝,顾复劬劳,受无疆休,大一统业。暨朕践祚在冲龄,仰荷我圣祖母训诲恩勤,以至成立”,“设无祖母太皇太后,断不能敦有今日成立”。

孝庄一生为开创清朝鼎盛之局面,呕心沥血,费尽心血,实属中国历史上少见的蒙古族女政治家。如果用“国母”一词赋予统治中国二百多年的清王朝,则此劳号非孝庄文皇后莫属。

孝庄皇太后拥有如此非凡的不世之功,而康熙皇帝对她又是如此的孝顺有加,那么他作为孙子之辈为什么三十八年不下葬自己的祖母孝庄皇太后呢?

康熙二十六年,即公元1687年,七十五岁的孝庄皇太后离开了人世。但是,出人意料的是,孝庄并没有与皇太极合葬于关外昭陵,而是要求别葬于关内盛京之西的昭西陵。如此出于情理之外的请求,引发了多方的揣测,世人以为发生这种变故很可能是下嫁之故。

据有关史书记载,孝庄太皇太后在临终之时,告诉圣祖康熙,由于太宗陵寝奉安已久,且已有孝端皇后合葬,不可因为自己而轻动土木,而且,自己心中还时刻惦念着顺治与康熙父子,所以,应当在顺治孝陵四周安陵。但这不过是官方文书藻饰之辞,不能够令人折服。而且,在事实上,康熙年间也认为这事难办,难堵众人悠悠之口。终康熙一朝也始终未能安葬孝庄,孝庄的梓宫一直停放在顺治孝陵之侧。直到雍正三年,即公元1725年,雍正服父丧二十七个月之后,才动工兴修昭西陵。

在中国传统的丧葬礼节中强调的是“入土为安”,但康熙却三十多年不葬祖母,虽然雍正解释为康熙与祖母感情笃深,不忍下葬,但这始终是说不过去的,其中必有迫不得已的隐衷。在孝庄崩逝之后,康熙违反常规执意要在宫中为祖母守三年之丧,后因朝臣反对,康熙也戴孝将近两年。康熙的言行留给世人的感觉是,在纯孝之外,似乎还对祖母怀有一份非常浓重的歉疚之心,希望有所补偿。而这份歉疚来源于何,必然是康熙的一份不可告人的隐痛。这隐痛就是孝庄为了保存皇太极的遗孤,保住皇太极一生奋斗而来的事业,不得不做出有悖伦常的事情。在这一点上,孝庄不仅没有辜负太宗,而且应当为太宗谅解,甚至是感激。但是,碍于世俗礼法,孝庄竟然不能与太宗合葬,遭受了莫大的委屈,背负着不白之冤,这是康熙心中永远的隐痛,至死不休。

当时,作为摄政王的多尔衮统领大清八旗劲旅的大部分兵力,因此手中掌握着大清王朝的军政大权,拥有令人生畏绝对的实力。多尔衮先后贬斥郑亲王济尔哈朗,诛杀皇太极的长子豪格,手握重兵,党羽密布,所有的反对势力只能臣服,他唯一有所顾忌的,就是孝庄太后。那么,多尔衮由未入关以前想夺皇位而不能,到此时能夺皇位而不夺,其真实原因究竟是什么呢?唯一可以解释的就是孝庄。作为少年时青梅竹马、两小无猜的情侣,孝庄皇太后以自己一腔万缕柔情,制约着多尔衮的“最后行动”,其间绸缪委屈,调护化解,不知费了孝庄多少苦心。

多尔衮死时,被追谥为诚敬义皇帝,用皇帝丧仪,神位进入太庙,这种待遇,除了皇帝本人,只有以旁支入继大统的皇帝的生父才配享用,如果作为皇叔或者辅政大臣,多尔衮是难以企及的,因为有了这些种种迹象,大多数人认为,孝庄决无下嫁多尔衮之事,但其失身却是不可避免的。孝庄太皇太后留下遗旨不与太宗合葬,就是认为自己白璧有玷之身无法再与太宗同穴。康熙完全了解孝庄当年辱身以存太宗天下的苦心,所以孝养无微不至。孝庄去世之时,不能葬于皇太极昭陵,但是康熙不忍心让祖母孤零零地别葬他处,所以才形成了停孝庄梓宫数十年,而无法下葬的局面。孝庄不能与太宗合葬的苦心不仅康熙了然于胸,而且朝中大臣们也是心知肚明。

但无论如何,在孝庄皇太后的一生中,她能从国家的利益出发,多次在关键时刻发挥自己的智慧,一次又一次地挽救了大清王朝政治上的统一,在大清王朝从开疆拓土到康乾盛世的过渡中,起着不可估量的重要作用。孝庄皇太后可谓清代后妃中的第一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