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微信QQ空间新浪微博腾讯微博腾讯朋友豆瓣网
> 历史故事 > 吕雉 >

中国历史上三个女皇千秋功罪:吕后 武则天 慈禧

中国历史上三个女皇的千秋功罪:

中国历史上真正表里一致的女皇是“周则天皇帝武曌”。“曌”(zhào)是武则天自造的专用字,意谓“日月当空,恩被天下”。说她的光辉、恩泽,像日月一样永恒,普照大地。吕后首创“临朝称制”,慈禧太后照猫画虎,称“垂帘听政”。其实,她俩都是权倾朝野,金口玉牙的女皇。只不过碍于男性世袭皇权,面上摆了个傀儡儿皇帝而已。没有哪个女强人是说自己想当慈禧的。慈禧是一个只贪个人享受,不管臣民死活,玩弄权术和鼠目寸光的人。她是个“宁赠友邦,勿与家奴”的投降卖国贼。

一、吕后名雉(前?~180年),排行老四,字娥姁,秦时单父县(今山东单县)人,汉高祖刘邦发妻。雉即野鸡。由于她自小就机警伶俐,家人及村上人都管她叫“小野鸡”。其父吕公(文)因“避仇家”,移居到彭城(徐州)沛县。吕公是当地的名商大贾,与县令关系密切。刘邦时为一亭长(相当于今乡武装部长)。一次,吕公过生日,县文书官萧何亲为主持。说:贺礼不足1000钱者坐堂下。刘邦拜帖上谎称一万钱——实无分文,狎戏蹭饭而已!诓得吕公亲出迎接,并让于上座。吕公善相人。席间,他见刘邦言谈豪爽,相貌奇伟,气质至尊。甚喜,便以小女相许。刘邦自然是“万分感激恩公厚爱”。这一年,吕雉30岁,刘邦33岁。婚后夫妻相亲相爱,3年里生有一女一男:即后来的鲁元公主和汉惠帝刘盈。

刘邦在押送刑徒去骊山服役途中,不断有人逃亡,酿成死罪。他索性放走剩余囚犯,藏身于芒、砀山中。之后,在萧何、曹参等人的拥戴下,聚众起义,号沛公,响应陈胜、吴广反秦。此间,吕雉上奉公婆,下育儿女,生活贫困潦倒,很不容易。特别是在楚汉战争开始不久(前205年),她与公婆被项羽俘虏,作为人质,受尽磨难。直到前203年,趁楚军乏粮,刘邦用张良、陈平计策,与项羽讲和。吕雉及公公(刘执嘉)等获释,刘邦才得以与家人团聚。夫妻劫后相逢,悲喜交集,忠贞相知,尽在不言之中。

吕雉的两个哥哥吕泽、吕释一直跟随刘邦鏖战沙场。吕雉尽心尽力照料刘氏一家老小,免去了丈夫的后顾之忧。前202年,项羽兵败垓下(今安徽灵璧县),自刎乌江。同年2月,刘邦在洛阳称帝。吕雉名正言顺地当上了皇后,入主未央宫。

楚汉逐鹿中原及大汉政权建立之初,刘邦出于政治需要和团结抗楚,曾分封韩信、英布、彭越、吴芮等7人为异姓诸侯王。这些诸侯王占据了秦统一前中国东部6国的广大地区,并拥有重兵,对大汉政权构成威胁。吕后在剪除异姓七侯王的刀光剑影中,先发制人,凌厉果断,帮了刘邦的大忙

(一)前197年,陈豨在代地叛乱,刘邦御驾亲征,他将朝庭“内委吕后,外托萧何”。期间,淮阴侯韩信属下,告其与陈豨通谋。吕后与萧何定计:假征陈豨大捷,朝臣百官纷纷入贺,唯韩信托病不出。萧何借问病,劝韩信入宫,以释众疑。韩信刚入宫门,即被武士拿下,被吕后处死在长乐殿旁的钟室之内,夷三族(父族、母族、妻族)。当初,萧何曾月下追韩信,荐韩信为大将——今又出谋杀之。人谓:“成也萧何,败也萧何”。

(二)刘邦征讨陈豨,途经邯郸,调彭越兵助战,彭称病不去。刘邦怒,废彭为庶人,并令其迁蜀。吕后得知,认为不能纵虎归山,留有隐患。她将彭越诱至长安,遂即指使舍人告彭谋反,于前196年,擒而杀之,并灭其三族。她还把彭越尸体剁成肉酱,分送给各地异姓王,说要杀一儆百——其残忍暴戾以至如此!

淮南王英布(即黥布。秦时犯法,在脸上刺字为黥刑。)接到肉酱,惊恐万分……料定迟早逃脱不了吕后杀戮,便起兵反汉。刘邦知剿灭英布不易,自己又有病,想让太子刘盈带兵讨伐。吕后听说后,生怕刘邦借此机会,立戚夫人的儿子赵王如意为太子,便苦苦请求刘邦再次亲征。刘邦不语,吕后便对刘邦晚年的宠姬、形影不离的戚姬夫人说:“好妹妹,陛下最喜欢听你的话,你再劝劝吧!姐姐今生忘不了你的恩。”最后,刘邦还是听从了戚姬的劝说,带病出征,于前196年11月,平定了英布叛乱。

刘邦认为:秦朝的灭亡,在于把全国分为36郡管辖,而没有分封同姓王。韩信等7个异姓王(楚王韩信、梁王彭越、淮南王英布、赵王张耳、燕王臧荼、长沙王吴芮、韩王信)的叛乱,使他下决心与诸大臣杀白马,歃血为盟:“非刘氏而王,天下共击之。”于是,刘邦在异性王的故地,分封自己兄弟子侄等9人为王(他们是:长男齐王肥、赵王如意、代王恒(孝文帝)、梁王恹、淮阳王友、淮南王长、燕王建、兄男吴王濞、弟男楚王交)。

后宫佳丽三千,刘邦独幸戚姬。吕后因此对戚夫人恨之入骨。戚夫人生的儿子,刘邦为他起名“如意”,封为赵王。并常说如意“类我”,有帝王之才。刘邦嫌太子刘盈仁弱,无雄才,就想立如意为太子。由于众大臣的反对,以及吕后恭请已隐退的张良出谋划策:令太子“卑词安车”,去商山(今陕西商县)请了秦末隐居的“四皓”——刘邦非常敬重的4位长者(唐宣明、崔广、周术、绮里季),让他们出山辅佐太子。他们4人进言不要更换太子,刘邦只好作罢。一次宴后,刘邦指着跟随太子离去的“四皓”背影,对戚夫人说:“看来我更换太子的愿望是行不通了。其(太子)母结党,羽翼已成。即使我强行立了如意为太子,你母子也站不稳脚跟。吕氏一朝权在手,你能臣服于她,怕她也不能容你。我一生最大的失误是没有及时看穿她的野心,早期处置掉她。”言罢,老泪纵横,一筹莫展,悲痛地唱起楚谣《鸿鹄歌》:

“鸿鹄高飞,一举千里,羽冀已就,横绝四海。横绝四海,又可奈何!虽有缯缴,尚安所施!”

前195年4月,刘邦驾崩长乐宫,享年61岁。太子刘盈即皇帝位(17岁),是为惠帝,吕雉被尊为皇太后。惠帝年少仁弱,朝庭大事均由吕后裁决,使之成为日衔天宪的女皇。她心狠手辣、枉杀大臣、妒害嫔妃、毒如蛇蝎。

刘邦尸骨未寒,她就把戚姬下狱,令人拔尽戚姬头上根根青丝、穿上“赭服”(囚衣)舂米。后又砍掉了戚姬的手足,挖出双眼,熏聋两耳,用药毒喉,变成哑巴,投入厕中,名曰“人彘”(人猪),始作俑者。不久(前195年),她又毒死了赵王如意。刘邦8个儿子她亲手杀掉3个。她把淮阳王刘友,关在牢里活活饿死;梁王刘恹因不愿娶吕产之女为妻,被她逼迫自杀。活下来的,除了她自己生的惠帝刘盈外,仅剩下淮南王刘长和代王刘恒(薄夫人生,后被立为孝文帝)。

吕后为专制统治的需要,还把亲外孙女(鲁元公主的女儿,未满10岁),册立为皇后,嫁给儿子惠帝(21岁),开了不顾人伦廉耻、甥舅通婚的先河。

惠帝在猪圈中见到了“人彘”,便惊恐失色,不能自已。吕后毒死赵王如意,惠帝抱尸失声恸哭。对母后的血腥残忍,愤懑而无力回天。自此他再也不问朝政,沉湎酒色。于前188年秋,忧郁而死,年仅24岁。吕后以太皇太后身份“临朝称制”,当上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名义上不是皇帝,而实际上是皇帝的女王。后来,清慈禧太后“垂帘听政”,即效此史典,沽名钓誉。

吕后擅权,开始排斥老臣,擢拔亲信,分封诸吕为王,营造吕氏天下。她先是罢了右丞相王陵,绛侯周勃也被剥去太尉(国防部长)。对曹参、陈平等“分而治之,乘时处之”。她追封其父为宣王,追封其长兄吕泽为悼武王,次兄吕释为昭王。封其侄:吕禄为赵王,吕产为梁王,吕通为燕王,吕台为吕王。还加封吕种为沛侯,吕更始为赘其侯,吕忿为吕城侯,吕他为愈侯。她还封妹妹吕媭为临光侯,姐姐之子吕平为扶柳侯。封娘家为王的人达12人之多,这在中国皇室中,也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吕后把刘邦封的刘姓王,几乎屠戮殆尽。她又担心封的吕姓王太多,今后吕氏地位会受到动摇。还想出了让刘吕联姻的花招。刘邦的第五子梁王刘恹,就是因为不愿娶吕产之女为妻,而被逼自杀的。

前180年7月,吕后病重。她把诸吕王唤至病榻前,部署应变,安排后事:命吕禄领北军、吕产领南军,严密控制京城和皇宫的警卫。不要让太尉周勃掌握兵权;要把陈平闲置,此人无我的驾驭,迟早要造反。要让吕禄的次女当皇后。千万不要离开皇宫去为我送葬……这些临终策划,不失为一个女政治家的深谋老算!可令她失望的是,诸吕都是些草包饭桶!她一死,在世的老臣们,便拿出刘邦与他们歃血约定的盟誓——“非刘氏而王者,天下共击之”。丞相陈平、太尉周勃和朱虚侯刘章起兵,里应外合,诸吕被迅速翦灭。他们把诸吕及吕姓宗亲,一网打尽、赶尽杀绝。吕后领养的惠帝假子(惠帝本无子)4人,也被斩草除根。群臣议定,迎代王刘恒为帝(汉文帝)。吕雉使诸吕篡汉的美梦,被击得粉碎!

有的学者认为:吕后执政的8年,继续推行与民生息、重农抑商、奖励农耕政策,使战后的社会经济得到恢复。史书上讲“政不出房户,天下晏然”,“民务稼穑,衣食滋殖”。吕后还废除了夷三族罪和妖言令等严刑苛法,应当予以肯定。笔者以为:这不能完全算是吕后的功劳。大汉治国安邦的国策,均由萧何组织制定。社会安定和人民休养生息,是“萧章曹随”和陈平延承的结果。吕后只不过是没有过多干扰,放手让朝臣们依法去做罢了。也别说,诸吕没有被夷三族,还真的得益于这项法律的实施。

二、武则天名曌(624年~705年),小名二囡(Nān),并州(今山西文水东)人。其父武士彟(yuē)是贩卖木材的大商人,追随唐高祖李渊起兵反隋,官至工部尚书、荆州都督,封应国公。其母杨氏为名门才女,能“明诗习礼”、“阅史披图”,是隋疏宗杨达之女。杨氏为续弦(填房),生3女,武则天排二。武士彟前妻遗下武元庆、武元爽两个儿子。

武则天有许多神话传说:说她出生在四川广元县(古利州)。说广元黑龙山下有黑龙潭,其母梦与黑龙交,生武则天;《大唐新语》还记述武士彟请术士袁天刚给妻儿相面,说武则天“龙睛凤颈”,贵不可言!笔者以为,这些都是对名人的神化杜撰。

公元637年,武则天刚满14岁。唐“太宗(40岁,正壮年)闻其美,召入宫”。其母深知宫闱险恶、伴君如伴虎,曾伤心大哭。小二囡却劝慰母亲,欣然前往。入宫后赐名武媚,封为才人。日本版《武则天》说:武则天是在御车中,侍奉唐太宗换衣时,被宠幸的,此后一直坐冷板凳。这是可信的——因为假如不被冷遇,到太宗英年早逝(51岁),武则天正值春蕾乍开的生育年龄(14~25岁)为什么没留下一男(唐太宗有13个儿子)半女呢?她始终处在才人位置,没有升迁,也可以佐证。武则天活到82岁,是个生育力很强的女人。她再嫁唐高宗李治后,每两年生一个孩子,生了4男2女6个孩子。其中,为争夺后位,给王皇后栽脏,她亲手闷死了一个未满月的女儿。

史书反映武则天生性刚毅的一个典故是:一次,她侍奉唐太宗观看太监驯马。此马名狮子骢,性情暴烈,桀骜不训,有数人被掀于马下。太宗心驰神往,蓦然说道:“谁能制服此马,朕赏银百两,绢绣十匹。”武才人见侍者中无人应声,便大胆应旨。太宗问她用什么办法制服此马,武则天说:“臣妾请陛下赐三样东西:铁鞭、铁挝(锤)和匕首。妾先用鞭子抽它;若不服,再用铁锤击打其头;再不服,就用匕首割它的喉咙。”唐太宗听后不以为然,认为她是个残忍的女子。事实也证明:后来的则天皇帝,就是用这种手段,对付她的政敌的。

唐太宗睿智英武,戎马一生,却喜欢温顺柔美的女子。徐惠妃深受宠爱,从才人、婕妤,一直升迁到充容。“英雄爱美人”在唐太宗身上演绎得淋漓尽致。武才人天庭(前额)饱满,地额(下颔)方圆,眉目明媚,隆鼻方脸,给人以生动不失坚定,活泼不失刚毅的感觉,有包容山河的气量。太宗九子李治性仁懦,心无仲裁,恰恰就喜欢刚强硕健而有主见的武则天。公元648年,唐太宗病重,武才人侍于榻前。太子李治常去后宫探视父皇,竟然对大他4岁的武才人产生了爱慕之情(时年李治20岁,武才人24岁)。武才人心领神会,自然不会放弃这千载难逢的好机会。她明白:一旦太宗归天,凡没有生育过的嫔妃侍妾,都必须出家为尼,终生面对古佛青灯。这对一个不甘人下的年轻女子而言,是多么残酷啊!于是,她抓住时机与李治幽会,并以身相许。太子李治承诺:“待万事次第解决,定善处,决不将汝抛弃。”公元649年,唐太宗病逝,太子李治登基,是为唐高宗。开国元老长孙无忌和褚遂良辅政。武才人与没有生育过的众侍妾,入感业寺削发为尼。

王皇后没有生育,萧淑妃美丽妖艳,深受唐高宗宠爱,引起了王皇后嫉妒。二人相互攻讦,使唐高宗处于两难境地。公元651年6月的一天,是唐太宗逝世二周年忌辰,也是李治为父守孝期满的日子。这一天,唐高宗李治到感业寺祭奠父皇,借机看望了武才人。武才人在感业寺整整两年的苦苦等待,受尽煎熬。她对孤灯,想往事,不知流了多少泪水……漫漫长夜,她写下了许多悱恻感人的诗句,抒发了对梦中李治的思念:

看朱成碧思纷纷,憔悴支离为亿君。

不信比来长下泪,开箱验看石榴裙。

当武才人见到唐高宗时,真是喜从天降!她如醉如痴……泪似涌泉,把李治揽于怀中。李治听到了武才人怦怦心跳,感觉到了武才人的急促呼吸。一种母爱的温暖和抚慰由心底油然而生……自此,二人幽会不断。

一天,在感业寺,武才人告诉心上人李治自己怀孕了,李治喜上心头。他想:是让武才人离开感业寺的时候了,便把此事告诉了王皇后。王皇后与萧淑妃争宠处于劣势,且萧淑妃已生了两个公主,如今有孕在身。倘若她再生个儿子,自己别再想有出头之日了。于是,她想把武才人拉到自己一边,也多了一个与萧妃抗衡的法码。主意拿定,王皇后便满心欢喜地把武才人接进宫里,让她把头发留起来,皇上仍然封其为才人。永徽三年(652年)她生儿子李弘后,武才人被晋升为昭仪,大大提升了她在后宫里的地位。

武昭仪的进宫,似乎让唐高宗相识恨晚。他对武昭仪好像有说不完的话,天天厮守在一起。这不但激怒了萧淑妃,也使王皇后始料不及。于是,王、萧二人又对武昭仪充满了嫉恨,联手把矛头对准了武昭仪。武昭仪深知宫中勾心斗角的残酷,退是没有出路的,她只能坦然面对。然而,王皇后的舅舅是宰相柳奭(shí)。萧淑妃也有势力强大的关陇集团支持。她二人都盘根错节于上层贵族利益之中,斗倒他们,谈何容易。

王皇后虽然贤德文静,但有架子,不会团结使用下人。武昭仪则反其道而行之。她把皇上赐给她的东西,不管多少,都分赏给宫女太监。王皇后越是看不起的人,她越是亲热。她也当过宫女,能体谅他们的苦处,从不虐待他们,也不对他们耍脾气。她很快便赢得了宫女太监的敬重。王皇后和萧淑妃的一言一行,尽在武昭仪的掌握之中。

后宫争宠的火药味,很快便传到了前朝。宰相柳奭终于提出了立无身份宫女为唐高宗生的长子、燕王李忠为太子的主意。这既保住了王皇后的地位,又堵住了武昭仪之子当太子的去路,可谓一箭双雕!柳奭串通辅政老臣长孙无忌、褚遂良和韩瑗等宰相,向唐高宗递交了奏折。这给了武昭仪当头一棒!使她清醒地认识到:自己也必须要有一伙重臣的支持;不扳倒王皇后,就无自己的立足之地。她开始运用自己的才智培植亲信,建筑自己的保护壁垒,挖大权在握关陇集团的墙角,见缝往前朝掺沙子。

唐高宗素以仁弱著称,凡事没有主心骨。朝庭上多听教于大臣,使他既自卑又羞愧。他渴望有一个知心、又不失体面的贤内助。唐高宗的心理活动,武昭仪了如指掌。有时,她在有意无意中问起唐高宗朝庭的事情,以把握时局动向。一次,郑州刺史许敬宗送来请求告老还乡的奏折。唐高宗举棋不定,想听听武昭仪的意见,真是天作之美,正中昭仪下怀。高宗说许敬宗是南方士族,才气横溢,秀才出身,曾为秦王李世民府十八学士之一,颇受先帝器重。唐太宗征高丽,他马前受旨拟写诏书,“七步而成”,文词华美,受到赞赏。许敬宗当过太子李治的侍从,唐高宗即位后被任为礼部尚书。他因不是关陇集团的人,处处受到排挤。后因一件小事与关陇集团相左,被贬为郑州刺史。他这次上表告退,有试探唐高宗能否冲破关陇集团的垄断,让他官复原职的用意。武昭仪听说后,就劝高宗说:“许敬宗既然是个人才,又是先帝的旧臣,你又喜欢他,哪为什么不用呢?可先让他做修史的官,位高却无权,朝臣也不会有异议。”唐高宗觉得这个主意实在是太好了,便把许敬宗召回,授衔卫尉卿,加封弘文馆学士,兼修国史。许敬宗感激涕零。随后,武昭仪派人向许介绍了事情经过,许也知晓了宫内的争斗情况,表示了今后的孝心。二人心照不宣,武昭仪终于在朝中有了支持者。

武昭仪为登上皇后宝座,进一步陷害王皇后和打击萧淑妃,竟机关算尽泯灭良智,自导自演了一幕“虎毒(不)食子”的丑剧。公元654年(永徽五年)武昭仪又生了一个女儿。王皇后碍于情面,一天,她便去武昭仪的寝宫看望。武昭仪不在,她看了看小公主后便走了。不一会儿,武昭仪回来,惊呼小公主已死去——实际上是她自己掐死了女儿!唐高宗也来了,因为听说只有王皇后来过,便认定是“皇后杀我女”。王皇后的厄运从此注定。武昭仪舍出孩子,套住了“狼”。

武昭仪虽然也是名门之女,但因父亡,家境中道窘迫,关陇贵族笑她寒微无依。唐高宗为抬高心上人的地位,借追赠祖父唐高祖李渊之名,追封武昭仪的父亲武士彟,以此证明武昭仪是大唐开国元勋之后。紧锣密鼓进行的还有,在武昭仪的授意下,许敬宗上奏,请封武昭仪为“宸妃”。这一名号绝无仅有,是武昭仪独创——地位仅次于皇后。武昭仪向朝堂内外,发出了要当皇后的信号!此举一开始,便受到关陇集团的猛烈抨击和强硬反对。宰相韩瑗、来济等人对唐高宗说:“前朝从无这种称号和做法,今上不能始作俑者,留下骂名啊!”后来,韩被许敬宗、李义府诬陷与褚遂良图谋不轨,贬为振州刺史,死去。来济也被贬官,后逢突厥入寇,又遣他拒之,战死。

王皇后惶惶不可终日,走投无路之际,用“越文种七术之一:求神拜鬼”。《旧唐书·后妃传》说:“(皇)后惧不自安,密与母柳氏求巫祝厌胜。”(制模拟小人,针刺其心,咒其死)事情败露后,王皇后遭幽闭,柳氏禁止入宫,更加速了倒台。王皇后的舅舅、宰相柳奭也受到牵连。他先是贬为吏部尚书,又被贬为遂州刺史、莱州刺史……唐高宗废黜王皇后的决心下定,只待时日了。

唐高宗拥立新皇后的打算,还遭到他的舅舅长孙无忌和褚遂良两位开国元老、顾命大臣的强烈反对。他俩得到了关陇实权派人物的多数支持。他们说:“武昭仪狐媚惑主,出身微贱,不配做皇后!即使要易皇后,也要选大家闺秀,绝对轮不到她头上。”褚遂良甚至叩头流血,以死抗争。他还置笏殿阶,以乞归田里相威胁。为避免正面冲突,武昭仪劝说高宗,伉俪相携,亲自到长孙无忌府上拜访,想以骨肉亲情软化矛盾。然而,长孙无忌礼物收下,强硬立场却丝毫没有松动。阴附武昭仪的礼部尚书许敬宗和“笑里藏刀”的中书侍郎李义府,竟与反对派在朝堂之上吵了起来!废立皇后,举步维艰……

在这场废立皇后的争斗中,有一个人却称病不朝,不置可否。他就是三朝元老,战功卓著、声望极高的重臣李勣,即帮助唐太宗李世民打天下的军师徐懋公(曹州离狐——今山东鄄城西南人),名徐世勣,为避讳太宗“世”字,称徐勣。后赐姓李,封英国公。李勣“临敌应变,动合时机”,善于用人和趋避,使他一路丰采地活到了75岁。武昭仪在向高宗分析朝局时说:“李勣可能看到关陇集团的擅权霸道,自己又无实权,而不愿与之同流合污。如果能得到他的支持,事情就好办了。”唐高宗觉得武昭仪言之有理。于是,便在内庭召见了李勣,向他问起废后的事。李勣笑着答道:“此陛下家事,何必更问外人!”斩钉截铁地表明了态度。他还暗示高宗,必要时可采取果断措施。唐高宗与武昭仪如同吃了定心丸。事出永徽六年(655年)九月。

同年 十月十三日唐高宗发布了易后诏书,将王皇后和萧淑妃废为庶人,立武昭仪为皇后。十一月一日举行了册封大典,高宗破例让武皇后乘坐重翟车(皇上用车),直达皇宫西边的肃义门,接受文武百官及各族酋长的朝拜。武后蔼然微笑,充满自信。大唐政权,从此打上了武后的玺印。

唐高宗气虚体弱,易后事定后,又增添了背痛、双臂麻木症状(冠心病)。他时常头晕,朝堂上精神恍惚,不能立断。逐渐形成了事事由武后幕后裁决的习惯。有时高宗体力不支,干脆就委托武后上朝,坐在珠帘后面听政,并处理朝务。由于武后的精明干练、稳妥中正,大臣们也心悦诚服,习以为常。但她没有被胜利冲昏头脑。她要翦除异己,巩固地位。她明白太子身系国家安全,是政权稳定的根本。她身为皇后,要做的头一件事,就是要尽快地废掉反对派、关陇集团拥立的太子李忠。她授意新贵礼部尚书许敬宗,给唐太宗上书:“今武皇后子即嫡子,已成人。庶子李忠不能再留在太子位上。不去,则国难无穷。”关陇集团的反对派在易后问题上败北,这次易太子更是束手无策,多数人看风使舵。永徽七年正月,唐高宗立武后长子李弘为太子。李忠被废,贬为庶人。

当时朝庭中,武后已有了许敬宗、李义府、御史中丞袁公瑜等人。他们联手组成拥护武后的坚定政治势力。德高望重的李勣一派,也支持武后。铲除反对势力关陇集团的时机成熟。王皇后的舅舅(一说为外公)原宰相柳奭是关陇集团的头目,再一次被贬到莱州。显庆二年(657年),武后指示许敬宗抅其谋反,坐诛。永徽六年(655年)九月,褚遂良被贬为潭州都督,又迁至桂州都督,继而又以谋反罪贬到爱州(今越南清化),658年忧郁而死。显庆四年(659年),有人状告太子冼马(李忠秘书)韦季方等与朝庭大臣勾结营私。又因为韦季方是长孙无忌的故旧门生,许敬宗便用酷刑逼供,逼韦承认与长孙结党谋反,韦以自杀抗争。最后许敬宗还是做了手脚,长孙无忌仍然以谋反罪削去太尉职和赵国公爵位,流放黔州,随即被逼上了吊。长孙无忌是“佐太宗定天下,功第一”的两个顾命大臣之一(另一个是褚遂良)。他是唐高宗的亲舅。长孙皇后36岁就走了,老舅是太子太师,一手调教了李治。就因为不同意立武后,外甥在位就落此下场,悲哉!在这次大清洗中,柳氏与长孙家族共有13人被杀。关陇集团覆灭。

麟德元年(664年),蓬莱宫闹鬼,有人看见王皇后和萧淑妃的幽灵在宫中出没。武后令道士郭行真到宫内设坛驱鬼。太监王伏胜密告高宗。高宗认为武后有失体统,非常生气,产生了废后的想法。他秘密召来西台侍郎上官仪,命他起草废后诏书。武后得到耳目的汇报,很快就赶到高宗面前,撕毁了墨迹未干的诏书,满怀委屈地质问高宗:“你经常生病,龙体欠安。为了江山社稷和皇上,我殚精竭虑,食不甘味,日夜操劳,生怕出半点差错!陛下却背着我,听信谗言,商议废我。天理何在!”唐高宗秉性懦弱,被问得张口结舌,支唔推说是受了上官仪的挑唆——当朝天子竟如此荒诞不经!武后大怒,把上官仪投进大狱。并指使许敬宗等人诬陷其与王伏胜、废太子李忠谋反。结果,上官仪被拷打致死狱中,儿子上官廷芝和宦官王伏胜砍头,上官一家籍没宫中为奴。废太子李忠闻讯自缢。

这场“废后”闹剧收尾后,武后的权力空前巩固,高宗对她言听计从,无可奈何。唐高宗事实已成为一个摆设,朝庭中,事无巨细,他都交给武后处理。武后在紫宸殿设下(翠)珠帘,帝、后共同听政。唐高宗也就免去了再回家(后宫)商量的麻烦。在中国历史上,皇帝与皇后平起平坐上朝理政,这还是第一次!破了天荒。他俩被满朝文武官员和天下臣民尊为“二圣”,得到了公开承认。上元元年(674年),唐高宗颁布圣旨诏告全国:“今后皇帝改称天皇,皇后改称天后。”武天后名正言顺,武天后的地位和名声得到进一步提升。

武后为提高自己、炫耀“二圣”治理天下的丰功伟绩,还效仿秦皇、汉武,撺掇唐高宗去泰山封禅。乾封元年(666年),浩浩荡荡的皇家车骑伞盖数万,从洛阳出发,走了两个月到达泰山。唐高宗登上泰山之巅祭天,又在社首山降禅方坛祭地。随后,武后也率领公主及皇亲国戚、亲王重臣的夫人们,登坛祭拜,这也是独树一帜、史无前例的。

上元二年(675年),高宗对武天后的信任,达到了无以复加的程度。他提出了要让天后暂摄国政,自己安心养病的主张——他连朝堂也不想去了。此论一出,便招来了满朝文武的反对之声。中书侍郎、宰相郝处俊冒死对高宗说:“自古以来都是天子理政,皇后理内。天子管男教,皇后管女训。天子理阳道,皇后治阴德。皇上替天行道,天理不能违啊!”他劝说高宗,要谨守大位,不要把国柄授给外姓之人。他的慷慨陈词,赢得了朝庭多数人的支持。武天后的大儿子、太子李弘也对母后想摄政不满。李弘的仁弱,类其父。他的健康状况不佳,也是经常生病。就在此议过后不久,李弘突然病亡,有传言说是武天后毒死了她自己的儿子,年仅23岁。李弘既亡,武天后立老二李贤为太子。谁想李贤更倔,他对“天后毒死太子”深信不疑,拒不与武天后见面。他还与同伙把诠释后的《后汉书》献给高宗,暗示皇后(比吕后)专权,必生祸根,铸成大错。后来,有人告发李贤在东宫(太子宫)私藏武器,图谋不轨。于是,高宗立三子李显(哲)为太子,把李贤废为庶人,贬到巴州(四川奉节一带)。9年后,武太后对这个儿子还是不放心,生怕他被人利用造反,便派左金吾将军、酷吏丘神勣带兵,去李贤住宅监护。丘神勣更简单,一到巴州,便逼李贤自杀了,年31岁。神龙二年(706年)迁陕陪葬乾陵,即章怀太子墓。当然这是后话了。

武天后当政的美梦,受到了抵制。她只好暂避锋芒,等待时机收拾这帮反对势力。

武天后和唐高宗于永隆二年(681年),还到嵩山封禅。武则天把祈天诏书抛向天庭,请求天帝保佑她江山万代。诏书(金制)后来被人在山谷中发现,至今保留在嵩阳书院中。唐高宗封禅回京后,就大病不起,健康每况愈下。病床上,他不得不考虑身后之事了。他想:皇后擅权,威慑朝臣,走吕后的老路也未必不能?太子李显不务正业,一心玩乐游猎,处事荒唐。四子李旦比他也强不了多少……为防止武后篡位,唐高宗想出了再立李显之子李重照(未满月)为皇太孙的主意,这样不就代代相传了吗!对此,武天后欣然同意。

弘道元年(683年)十二月,唐高宗病危。他召侍中、宰相裴炎到贞观殿受旨:“(你要)用心辅佐太子,军国大事,委天后栽决。”宣毕,当晚驾崩,享年57岁。遵遗诏,太子李显即位,是为唐中宗。尊母亲武天后为皇太后,太子妃韦氏为皇后。《旧唐书》里描写李显是“志昏近习,心无远图,不知创业之难,惟取当前之乐”。他是位“扶不起来的孱主(天子)”。武天后精明强干,4个儿子没一个称她的心。她说:只有女儿太平公主“类我”。

唐中宗登上大宝的第二天,就提升韦皇后的父亲韦玄贞为豫州刺史。韦皇后也是个权欲极强的女人,她想要像婆婆那样把持朝庭,身边没人怎么行?便唆使中宗调父亲入阁当官。中宗不但满口答应,还再提升岳父为侍中(宰相)。她还把自己奶娘的儿子授官五品,真是“一人得道,鸡犬升天”!受遗诏辅政的宰相裴炎认为:韦玄贞无弹丸之功,两天之内便提到宰相高位,不合情理,也有悖祖制,便苦苦劝说中宗收回成命。中宗不仅不听,还训斥道:“朕就是把天下送给韦玄贞,又有何不可,还吝惜一个侍中的官职吗?”无奈之下,裴炎密报给武太后。皇太后觉得中宗做事荒唐至极,怒不可遏,便与裴炎商定废黜中宗。嗣圣元年(684年)二月六日,武则天当机立断,把百官上朝改在乾元殿举行。乾元殿是商定军国要事和举行重大仪式的地方,大将军程务挺已率羽林军在宫内外警戒。武太后和中宗进殿就坐。中书令裴炎和中书侍郎刘祎之郑重出班,宣布太后懿旨:“中宗昏庸无德,不能为一国之主,废为庐陵王。”中宗抗议说:“我有何罪?”武太后大声斥责说:“你想把江山让给韦玄贞,还说无罪!”随即,中宗被带出大殿,并被软禁了起来。殿中裴炎继续宣读太后令:“废皇太孙李重照为庶人,流放韦玄贞到钦州(今广西钦州)。”至此,唐中宗的嗣圣年号,只使用了44天便灰飞烟灭。

第二天,太后宣诏,立第四子豫王李旦为皇帝,是为睿宗。诏书说他“谦恭孝友,好学,工草隶,尤爱文学训古之学”。其实,李旦对政治毫无兴趣,照样没有执政经验。武天后干脆让他另住别殿,她独自在紫宸殿设置浅紫色帘帐,上朝“垂帘听政”。这回,她成了大唐名符其实的最高统治者,时年60岁。

武太后从当上皇后的那天起,一刻也没有忘记网罗人才,培植亲信,其中良莠不齐,有顶呱呱的好人,也有臭名昭著的“人猫”(李义府)和酷吏(来俊臣、周兴等)。她提拔和任用的名臣名相有狄仁杰、桓彦范、敬晖、宋璟、魏元忠、姚崇、张九龄等。

仪凤元年(676年),由于官仅六品的大理丞狄仁杰“断狱以平恕称”,又敢犯颜直谏,为武后赏识,被提升为侍御史。太学生魏元忠上书要求改变“重门弟,而不重视真才”的用人制度,被武后重视,累迁为监察御史。武后用人,不拘一格。如:被充做宫奴的上官仪的孙女上官婉儿,在其母郑氏的教育下,对文章诗词、琴棋书画颇有造诣。武后听说后,便叫来测试,怜其才,让她做了自己的贴身“秘书”。她还起用娄师德、裴行俭为将,平定东、西突厥之乱,抵御吐蕃,并设置五大都护府,确保了边境的安全。武太后垂帘听政后,还任命她一手提起来的中书侍郎刘祎之为宰相,太常卿王德真为侍中,把宰相班子牢牢地控制在自己的手中。

让武太后始料不及的是,在她独自当政的头一年(684年),便发生以徐敬业为首的,一些勋旧大臣子孙发动的叛乱。徐敬业是李勣的孙子。李勣死后袭爵英国公,历官太仆少卿、眉州刺史。他因贪污和赌博被贬为柳州司马。其赴任途经扬州,便与一起被贬官到南方的给事中唐之奇、长安县主簿骆宾王、太子詹事司直杜求仁、前盩厔尉(今陕西周至)魏思温的监察御史薛璋等,“各自以失职怨望”,聚在一起策划反武。他们知道朝庭中也有人对武后执政不满,只是敢怒而不敢言。这正是内外呼应败武的好时机。当时扬州没有都督,由长吏陈敬之管理州务。于是,他们指使人诬告陈谋反,由薛璋以奉使身份将陈捕杀,徐敬业自封扬州司马,组织囚犯、役丁、工匠数百人,占了扬州。他们议定:以匡复被贬的庐陵王李显(中宗)为旗号,由骆宾王撰写《讨武曌檄》布告全国;推徐敬业为统帅,魏思温为军师,九月起兵10万反武。随后,裴炎外甥、监察御史薛仲璋也加入了进来。

消息传到洛阳,武太后面对措词犀利、攻击她的檄文,不但不反驳,还对骆宾王的才气赞不绝口,表现出中国千古女帝第一人的雍容大度。她对宰相们说:“多么优美的词句,其文句之工堪称稀世之作。这样的优秀人才,竟落魄不遇,这是你们宰相的过失啊!”她命令大将军李孝逸为扬州大都督,统兵30万征讨。她同时剥夺了徐敬业的世袭爵位和李姓。徐敬业一伙分析错了形势。他们起兵后,响应者寥寥无几,就连他的叔叔、润州刺史李思文也按兵不动。叛乱只支撑了3个多月,年底即大败,徐氏兄弟逃往润州,想渡海投高丽(朝鲜),为部下所杀,“徐敬业之乱”正寝。

对于那些利用徐敬业叛乱,朝中以宰相裴炎为首的一帮借机劝她归政中宗李显的人,武则天逐个进行了清洗。“后稍肆”“裴炎常因事固争”,因此,是首当其冲清除的对象,使其“系狱坐死”。她还处死了大将军程务挺等人。

平定叛乱后的新年,武太后高兴,改为垂拱元年(685年)。意为:只有我“垂拱执政”,天下才能大治。新年伊始,她召集群臣,以服我无商量的口气对他们说:“朕辅先帝20余年,为天下事日夜操劳。你们的奉禄官爵是朕给的,国泰民安是朕治理的。先帝走时,把江山社稷托付给朕,朕心中只有天下百姓。让朕痛心的是,这次带头反对朕的竟是顾命宰相和大将,人心难测啊!你们当中的遗命老臣,倔犟难制的有超过裴炎的吗?你们当中的将门之后,聚亡命之徒造反有胜过徐敬业的吗?你们当中兵权在握、克敌制胜有在程务挺之上的吗?这三位人杰,朕照样能杀他们!你们之中有超过这三人的,就早点站出来闹事。若不能,就俯首贴耳为朕办事,不要做出令世人见笑的事来。”武太后言真情切、推心置腹,毫无恫吓之意。百官明白:她说得到,做得到。

武太后在根深蒂固的正统儒家思想,男性当政的社会里,要临朝听政谈何容易。她必须面对来自各方面顽固封建势力的攻击和挑战。她掌权的第三年(686年)九月,新丰县有个地方,在雷雨交加的一夜之间,竟长出了一座高300多尺的山(今天看可能是地壳变动所致)。江陵人俞文俊上书说:“陛下以女主居阳位,把刚柔颠倒了,所以地气隔塞,造成这种山变之灾。这可是不好的兆头啊!”显然是劝她下台。她很生气,便把俞流放岭南,后被六道使所杀。更让武太后不解的是,就连她亲手提拔的宰相刘祎之,也背后说她的坏话:“太后既然是废了昏君中宗,而立明主睿宗,就不该再临朝称制了,应归政皇上,以安天下。”此时,正巧有人告发刘祎之与许敬宗的老婆私通,武则天便派王本利拿了她的敕令去审问他。刘说:“不经过皇上的诏书,能算数吗?”表示了对武的蔑视。武太后大怒,逼刘自杀了。这件事,使她对文武大臣的信任,产生了怀疑,认为他们也是靠不住的。她必须彻底粉碎套在女人头上男尊女卑的枷锁及利用阴阳学说轻视妇女的行为。她立志要做个女皇帝给男人们看看,让历史改写!不当吕后,遭后人唾骂——要当光明正大的皇帝——即是挨骂,也值了——何况,功罪曲直,还没有定论呢……于是,她把“制狱”的对象,杀向那些在她走向女皇的道路上胆敢言“不”字者!另一方面,她开始追封武氏家族,以巩固皇权,为登大宝做好铺垫。早在光宅元年(684年),武后垂帘听政的时候起,尽管遭到宰相裴炎等一批元老的反对,她还是追封其父武士彟为王,还按诸侯之礼,在她的老家并州文水(今山西文水)设武氏五代祠堂。其侄武承嗣、武三思、武攸绪、武攸宁等5人被升官提拔,在朝庭形成了一股强劲的外戚势力。

明堂是古代天子宣明政教的地方。凡朝会、祭祀、庆赏、选士等大典,均在此举行,只有周朝有。武太后知道周武王代纣的故事。周武王是一代雄略之主,她便宣称武家是武王的后代,以提高自己是贵族血统的地位。她当上女皇以后,把国号改称“周”,也是出自这层意思。周朝把金銮殿叫明堂,她的金銮殿自然也应叫明堂。于是,垂拱三年(687年),她下令拆除了乾元殿,在原址上修建明堂。她的男妾——白马寺和尚薛怀义,精通建筑绘画及雕刻艺术,就派他监工督造。这是武太后策划登基的步骤之一。

同年四月,武承嗣献给武太后一块刻有“圣母临人,永昌帝业”的天石,说是从洛水打捞上来的。太后心领神会,佯作不知,命石为“宝图”。太后已为“天后”,今上天又委以“圣母”,那“圣母神皇”,就是顺天时达人意之举了——这是其称帝的前奏。她令各州都督、刺史、宗亲及外戚,五月前10天到达洛阳。她要在明堂庆祝,并带领百官祭拜洛水,举行接受“宝图”大典。

此时,李唐皇室宗亲也传出了:“太后密谋改唐换代,以洛水授图之日,即将李唐宗室除尽。”说不能坐以待毙。于是,韩王李元嘉之子、通州刺史李譔,越王李贞,越王之子琅琊王博州刺史李冲等假睿宗李旦名义,制玺书“神皇欲移李氏社稷以授武氏”,向李唐宗亲各王散发。李冲则招兵买马,约定同李元嘉、霍王李元轨、鲁王李灵夔、纪王李慎、越王李贞,共同发兵攻打神都洛阳。结果,李冲仅募集到5000人,李贞仅有7000人,诸王兵变不出10天就被剿灭。反王及受牵连被杀者不计其数。太平公主的丈夫柴绍,也被关进大牢,活活饿死。两年后(689年),武太后又以谋逆的罪名,杀了汝南王李炜、纪王李慎等数人,还有的被流放边关。至此,李唐宗亲被武太后诛杀殆尽!无人言反了。

武太后对神权的驾驭轻车熟道。她不能崇尚儒教,孔子“唯女子与小人为难养也”轻视妇女,道教老子李耳又被李唐尊为先祖,予以推崇。看来,当女王的理论依据只有从佛经里找了,于是,她信了佛。功夫不负有心人,一些御用僧人还真在佛经里找到了女人当国王的经文。经沙门法明的重新加工注释,一部“太后乃弥勒佛转世”的《大云经》,呈现在了太后的面前。她笑逐颜开,如获至宝,下令颁行天下。并号召各州县修建寺庙,由寺中高僧大德讲解《大云经》。还规定佛教在道教之上。

武太后登皇帝位的一切准备就序,下一步就是劝进了。载初元年(689年)九月,待御史傅游艺不失时机,首先组织了一支请愿队伍,上书朝庭,请求皇太后登皇帝位,改国号周。参加请愿的人越来越多,除文武百官、普通百姓外,各少数民族酋长的使臣以及沙门、道士等等都参加了进来,达6万多人。儿皇上睿宗李旦也上表让位,请求赐姓武……就这样,沸沸腾腾经过3次上书请求,武太后才“不负众望”,在九月七日宣告接受皇帝禅让,自称“圣神皇帝”,定国号“周”,都神都洛阳,改元天授,立睿宗为皇嗣,赐姓武,时年65岁的武太后,终于破天荒成为中国开天辟地以来第一位女皇!前无古人,后无来者……时至今日。

圣神皇帝一切按天子规格行事,在洛阳设置了武氏七庙,后宫类置“嫔妃的男妾”侍候。圣神皇帝的侄子武承嗣、武三思、武攸宁均封王。从侄10人封郡王,兄孙6人也封了郡王,诸姑姊皆封长公主。那个上表劝进的傅游艺,升鸾台侍郎,官运亨通。一年之中他“赐袍自青至紫,人号四时仕官”。不久,就有人告他谋反,在大牢中自杀。

武后临朝听政之初,为打击政敌,曾在朝堂外设立了东“延恩”、南“招谏”、西“伸冤”、北“通玄”4个名叫“铜匦”的小箱子(检举箱),鼓励天下人告密:上至毛遂自荐做官,下到治国惩贪,都可以进京举报。还规定,沿途官府,要给告密人提供相当于5品官的伙食标准和驿马。即便举报不实,也不究诬告罪(当今倒有此项罪名)。而且,朝庭在京保证食宿,还会受到神皇的接见。“制狱”的出台,一时告密成风,出现了一批酷吏,像索元礼、周兴、来俊臣、万国俊之流。他们罗织罪名,诬谄好人,动用惨不忍睹的酷刑,制造了无数冤假错案,令人发指。狄仁杰任地方官时,有一次被来俊臣以谋反罪下狱,一审问便承认了“有谋反之志”,待发落。天气转暖了,狄仁杰对狱卒说:“牢里穿棉衣太热,让我的家人把棉花抽掉再拿来我穿。”家里人发现了棉衣内的申诉信,遵命向武后告发。武后知情后,赦免了狄仁杰。又问他为什么承认了“反罪”?狄说:“我若不承认,早就死在他们的酷刑之下了。”武后说那为什么还要上《谢死表》,狄说决无此事。经查,果然是来俊臣等酷吏捏造。武后十分生气,认为“制狱”已完成了历史使命,政敌基本肃清,是“狡兔死,走狗烹”的时候了。再用下去,除了滥杀无辜外,已无积极作用。她决定“以恩止杀”、“恩被王下”。

天授二年(691年)正月,左金吾卫大将军丘神勣,因“有反志”被处死。不久,酷吏索无礼又被酷吏来俊臣,奉旨问斩。“以毒攻毒、以暴抑暴”为神皇方略所在。来俊臣再次奉旨来审问周兴:“犯人不肯认罪怎么办?”周兴出主意说:“拿个大瓮,周围用炭火烤,把犯人装进去,什么事他会不承认呢?”来俊臣以其道还治其身说:“请君入瓮(掌故盖出于此)。”周兴自然是乖乖就范,被流放岭南(今越南北部两广一带)。他刚出洛阳,便被恨其入骨的人乱刀砍死。最后,神皇只留下一条恶犬来俊臣,以慑群臣。至神功元年(697年),来俊臣也被处死后,“谋反案”几乎绝迹,大臣们再不用战战兢兢过日子了。

神皇天授二年(691年),84岁的狄仁杰再拜“同平章事”(宰相)。神皇以“国老”称之,不再直呼其名。他明经举,一心为国,不畏权势,不怕丢官,战功累累,劝阻神皇大造佛像,深受神皇信任。他推荐了张柬之等一批名相名臣。特别是在神皇百年后,把大周的皇位是传给儿子还是侄子?狄仁杰一言九鼎,在神皇的决断上起了关键作用。神皇到了垂暮之年,皇嗣一直困扰着她:若让儿子李显、李旦继位,皇权又归了李唐,自己苦心经营的大周王朝,付之东流……若让侄儿武承嗣、武三思继位,又担心他们会害了自己的子孙……在人生的十字路口,狄仁杰慷慨直谏,他向神皇发问道:“姑侄与母子孰亲?陛下立子为皇嗣,则千秋后,享太庙,配供养,世代无穷。若立侄,则侄为皇帝,姑享太庙,闻所未闻,犹大河入涓溪。”神皇终于采纳了狄仁杰的意见,在圣庆元年(698年),将流放在房陵的庐陵王李显,召回神都洛阳,赐姓武,再次立为太子。总算,一块石头落了地。

久视元年(700年),狄仁杰去世,享年93岁,神皇有“朝堂空了”的感叹。武神皇帝的两个男妾张易之、张昌宗兄弟,“颀质美姿、通晓音技”,深得神皇爱宠。他俩有恃无恐把持了朝政,瞒上欺下,堵塞视听。而神皇把二张当作自己的耳目口舌,满朝文武噤若寒蝉。长安三年(703年),81岁的神皇已居病榻。80岁的丞相张柬之,联合大臣崔玄暐、桓彦范等人,决定实行兵谏,以防神皇敕墨(诏书“诏”避“曌”讳,改用“制”字或“敕墨”)落于二张之手或被篡改。神龙元年(705年) 正月二十二,张柬之等人率数百名羽林军,拥太子李显从玄武门杀入,诛二张,直入神皇寝宫。睡梦中的神皇被惊醒,她看了看满副武装的臣下,一切都明白了,不得不接受这一现实。次日神皇降圣旨,命太子李显为监国。正月二十四日,正式让位给李显,自称太上皇,令恢复大唐国号。正月二十五日,太上皇从迎仙宫迁出,住在上阳宫。同年十一月二十六日太上皇病逝,享年82岁。她在遗诏中说:“去帝号,称则天大圣皇后,葬唐高宗乾陵。”还说,给王皇后、萧淑妃家族及长孙无忌、褚遂良、韩瑗、柳奭等所有当初受到迫害或受牵连的人,恢复姓氏、官爵和名誉。又说,不要给她歌功颂德,墓旁树块无字碑就可以了。武则天给自己立无字碑,是否效仿秦始皇不得而知,但留给后人去评说的用意,相信还是有的。李旦的儿子、武则天的孙子、唐玄宗李隆基在开元四年(716年),改谥祖母为“则天皇后”、“则天顺圣皇后”。她得到她的子孙——李唐王朝世世代代的尊敬与祭祀。

不言而喻:武则天封她娘家的那些王或郡王,有的被满门抄斩;有的被流放充边。武氏宗祖祠堂,也从七庙中被撤了下来。武则天从永徽六年(655年)当上皇后起,就左右了朝政。嗣圣元年(684年)她“临朝称制”,实际上就是女皇,只不过前台还挂了个睿宗儿皇帝的虚名。直到天授元年(690年),她正式当上了大周女皇,掌权多达半个世纪之久。期间,她除了维护唐初的均田制和租庸调制外,还进行了大刀阔斧的政治改革。她亲自举行殿试,创武举、自举、试官等制度,员外设官,破格用人。高宗在位时(674年),她上书言《十二事》改革,其中“劝农桑、薄赋役”、“给复三辅地”、“息兵,以道德代天下”、“省工费,减力役”、“禁浮巧”、“杜谗口”、“广言路”等等,皆得到了贯彻实施,使社会经济很快恢复发展,人口从贞观年间的380万户,猛增到615万户。武则天还派遣王孝杰等大破吐蕃(古西藏,元世祖时收为国土),恢复了4镇(碎叶、龟兹、于阗、疏勤),奠定了新疆的疆域。武则天也很重视思想意识形态的建设,召学士先后编撰了《玄览》、《古今内范》、《青宫记要》、《少阳政范》、《维城典训》、《紫枢要录》、《孝子传》、《烈女传》、《内范要略》、《东书要录》、《臣轨》等书。她自己也有《垂拱集》、《金轮集》等专著,为女皇之最。

武则天能当上女皇,靠的是丈夫唐高宗的抬举和大胆任用。永徽六年(655年),她当上皇后以后,高宗便让她在紫宸殿的翠帘幕后,共同听政于朝,开始判批奏折,皇帝皇后平起平坐,被群臣和天下百姓称为“二圣“。上元元年(674年),唐高宗昭告全国,改二圣为“天皇、天后”。弘道元年(683年)十二月高宗病逝,中宗李显即位,尊武则天为皇太后。44天后(嗣圣元年~684年),武则天废中宗,立李旦为睿宗儿皇帝,让他另居别殿靠边站。她自己在紫宸殿坐朝执政,实际上已经当上了女皇。唐高宗死后6年(690年),武则天宣布改国号为“周”,自称“圣神皇帝”——没有抵抗,水到渠成。

三、慈禧太后(1835年~1908年),小名兰儿,满族镶黄旗人,叶赫那拉氏,官宦家庭出身,清咸丰帝妃。

慈禧的父亲惠征(约1805年~1853年),祖上有几代人为官(4~5品),本是满州镶蓝旗人,后改为镶黄旗人。他在官府任笔贴之职,时间较长。后陆续担任吏部文选司主事、验封司员外郎。道光二十九年(1849年)升任郎中、兼工部保源局监督、山西归绥道等职。咸丰二年(1852年)惠征调任安徽宁池太广道。咸丰三年(1853年)三月,因“携带饷银印信避之镇江”被罢官。同年六月死于镇江,家道破落。同治元年(1862年),外孙载淳登基,被追封为承恩公三等,谥号端恪。慈禧的母亲是大家闺秀,温文尔雅。其外公是朝庭二品高官,曾任封疆大使。

兰儿自幼在母亲的熏陶下,开始读书、写字,对诗、琴、书、画更是潜心学习,爱不释手。她懂得满、汉两文,能熟练地背诵“四书”、“五经”;并浏览“二十四史”、“资治通鉴”等史书,留意治人权变之术。咸丰二年(1852年),兰儿17岁,已出脱得亭亭玉立,是一位广额丰颐、长眉杏眼的窈窕淑女了。这一年正赶上朝庭选秀女,充实后宫。按规定:凡年龄在14~24岁,满蒙四品以上官员的女孩,均在入选之例。兰儿正豆蔻年化,又有姿色,自然被选入宫中。入宫后能否招得皇上的喜欢,就要看自己个儿的神通了。有的宫女不会来事儿,不会放浪,皇上不喜,郁闷而死的也不在少数。影视屏幕上演兰儿入宫,先是在众秀女中打闹嘻戏、用手帕叠小兔子,以吸引风流倜傥少年天子(21岁)咸丰的注意……在畅春园,兰儿有意躲在皇上经常路过的假山后面唱歌,皇上觉得新鲜,猎奇般地追了上去,兰儿有意往无人处跑,皇上急不可奈……虽是戏说,也是可信的。它从一个侧面,勾画出兰儿得宠于咸丰的心计。不久,兰儿便被封为“兰贵人”。咸丰四年(1854年),又晋封为“懿嫔”;“懿”是美好,(皇上)喜爱的意思。咸丰六年(1856年),懿嫔生皇子载淳,封为“懿妃”。第二年(1857年),进封为“懿贵妃”,仅在钮祜禄氏皇后慈安之下。兰儿进宫在短短5年时间里,就青云直上到了贵妃娘娘的位置,除了客观上母以子贵外,还与她善于揣摸圣意、投其所好,极尽献媚、阿谀之能事是分不开的。再者,每逢咸丰有国事愁眉不展,在“山穷水尽疑无路”之时,她总能宽慰开导皇上,使之走出迷津,有了“柳暗花明又一村”的希望。功夫不负有心人,她终于得到了皇上的信任,使之有机会时常侍幸于皇上身边。她还用吹枕边风的办法渗透朝政,培植了像李鸿章、荣禄、曾国藩等自己的亲信,为她日后篡权夺位构筑了良好的铺垫。

慈禧篡权中,有个极为重要的助纣为虐、为虎作伥人物,即她的小叔子恭亲王奕訢。奕訢是道光帝旻(mín)宁的六子,生于道光十二年(1833年)。道光得子,欣喜之情溢于言表,取名奕訢。奕是辈份、訢与欣同。道光共有9个儿子:长子薨于童年;二子、三子亦幼殇;四子奕詝(zhǔ)即咸丰帝;老五过继给弟弟和硕惇恪亲王绵恺为嗣;七子奕譞为琳贵妃乌雅氏所生;八子奕詥、九子奕譓。奕訢的老师贾祯是道光十三年大考的头名状元。奕訢聪明过人,读书过目不忘。他“少读即成诵”、“尝课读《通鉴》三遍”、“颖敏过诸昆”。著有《乐道堂诗文钞》和《萃锦吟》文集,也证实了他的才华。

四子奕詝的母亲(孝成皇后)在道光二十年(1840年)去世,奕詝时年9岁。此后,奕詝便由奕訢的生母静贵妃博尔济吉特氏抚养。奕詝比奕訢长两岁,小哥儿俩同在上书房学习,关系亲如同出。道光在重视他俩文韬武略培养的同时,还让他俩练习骑射、刀枪等武功,“中辄赐帛或羚枝,以为常课”。哥俩儿也不负父望,创出“枪法二十八势,刀法十八势”,令道光帝喜不胜收。特赐枪法曰“棣华协力”,刀法曰“宝锷宣威”,并赐奕訢白虹刀一把,希望他能建功定乱,继承大统。显然,道光把接班人的大任定在了这兄弟俩身上。在文才武艺方面,奕訢比奕詝略胜一筹。奕訢在皇室哥们儿中,被誉为“清庭第一”。他亦雄心勃勃,认为稳操胜券,准备像祖宗康熙、乾隆一样,干出一番轰轰烈烈的事业。然而,“天意从来高难问”,南苑的一次校猎,却打碎了奕訢的皇帝梦……。

据《清史稿》杜受田传中说:“文宗(咸丰帝奕詝)自六岁入学,(杜)受田朝夕纳诲,必以正道,历十余年。至宣宗(道光)晚年,以文宗长且贤,欲付大业,犹未决。令校猎南苑,诸皇子皆从。恭亲王奕訢获禽最多。文宗未发一矢,问之,对曰:‘时方春,鸟兽孳育,不忍伤生以干天和。’宣宗大悦,曰:‘此真帝者之言!’立储遂密定。”听其言,观其行—— 历代的君王立储,均以“仁德”为重,被立为太子的类似掌故,还有魏文帝曹丕。道光帝把立奕詝为君的朱谕写好,藏在了乾清宫正大光明匾后。同时,封奕訢为恭亲王,以宽其心。殊不知,这恰恰埋下了兄弟不和的一坛苦酒。道光三十年(1850年),帝崩,奕詝即皇帝位,是为文宗,年号咸丰。咸丰三年,奕訢是“领班军机大臣”。咸丰五年,奕訢生母病重,奕訢请上太后尊号。咸丰迟疑地:“啊、啊”应了两声。奕訢旋即军机处,令下册礼,使咸丰不得不同意上“孝慈皇太后”尊号。太后死去不久,咸丰帝便以“办理皇太后丧仪疏备”为由,罢去奕訢官职,一直不被重用。直到咸丰十年(1860年),英法联军攻逼北京,咸丰帝逃往热河(承德),奕訢才被任命为与英法议和的全权大臣,并不许他擅自离京。此间,他与大学士桂良和周祖培、户部左侍郎文祥、礼部侍郎宝鋆等结成权势集团,对洋人卑躬屈膝,有求必应,深得洋人赏识。他还笼络了手握重兵的僧格林沁和胜保等人。奕訢是一股不可小觑的政治力量。咸丰对他觊觎之心的疑虑以及他对宠臣肃顺等人的妒恨,三者各自居心叵测。他在京与英、法、俄国签订了不平等《北京条约》。中英、中法《北京条约》,把九龙割让给了英国;赔偿英国白银850万两;法国820万两。中、俄《北京条约》,俄国割占了中国乌苏里江以东(含海参崴——俄改名为斯拉迪沃斯托克)40多万平方公里的土地,这差不多是一个意大利加上一个保加利亚的面积;并为俄国掠夺我国西部领土埋下了伏笔。果不其然,在慈禧当政的同治三年(1864年),俄国又强迫清政府签订了《中俄勘分西北界约纪》,割去了巴尔喀什湖以东和以南44万平方公里的中国领土!俄国还撺掇喀尔喀蒙古族,从中国独立出去。俄国是侵华列强中最凶恶的敌人。

咸丰十一年(1861年)七月,奕詝在承德避暑山庄病逝,年仅30岁。遵遗诏立他6岁的独子载淳即皇帝位,年号“祺祥”——意谓,从此天下就年年太平吉祥了。命怡亲王载垣、郑亲王端华、御前大臣景寿、户部尚书肃顺及军机大臣穆荫、匡源、杜翰、焦祐瀛等8人为顾命大臣,赞襄政务。同时规定:“御赏”为印起,“同道堂”为印讫,做为今后朝庭下达诏谕的凭证。“御赏”赐予皇后慈安;“同道堂”赐皇子载淳。意在防止皇权落于大臣和妃嫔之手。咸丰死后第二天,在慈禧哭闹纠缠之下,8大臣不得不以小皇上之名,尊慈安为“母后皇太后”,慈禧为“圣母皇太后”。“御赏”和“同道堂”是咸丰随身佩带的两枚私章(小玺)。康熙以后的各位皇上都有佩带小玺的习惯。但用于颁布上谕和敕令的,只有咸丰一人。

慈安皇后比慈禧小两岁,是广西右江道道员穆杨阿之女。她对肃顺等人在热河投皇上所好,阿谀奉承——而对后宫供应刻苛微薄,心怀不满。慈禧对咸丰安排8大臣赞襄小皇帝,排挤自己,不给自己“同道堂”印章的管理使用权,心中也似倒了五味瓶。她还听说了肃顺等人,曾奏请皇上要除掉自己的传闻。两宫与8大臣的矛盾,如箭在弦上。8大臣为了不让奕訢分享权力,仅令他在京办理一切事宜,不准他到热河奔丧。奕訢对皇兄把他排在顾命8大臣之外,亦愤懑不平。慈安老实本分,慈禧诡计多端。两人常常“俯巨缸而语”,切磋铲除肃顺等人的计谋。慈禧头一着棋,是以小皇上生母太后的身份,说载淳尚小,她理应代子钤印。8大臣只好妥协,她抢先把“同道堂”小玺掌管在自己手里,实现了她干预朝政的第一步。紧接着两太后召见8大臣,问他们怎样使用两小玺?肃顺等人回答说:谕旨由辅政大臣拟定,皇太后盖章便是;至于官员的章疏奏折,不必呈览。慈禧当然不会把大权下放,充当8大臣的橡皮图章。她阳奉阴违,不在辅政大臣发给朝庭和地方官员的文书上盖“御赏”和“同道堂”起讫章,逼8大臣就范。肃顺等人只好再次让步,决定:一切章疏奏折均呈两太后阅览;谕旨敕令由辅政大臣拟定、呈阅,两太后盖章生效;文书所有使用朱笔之处,也要以印章代之……慈禧笑了,她大权在握。8大臣以为,这一回今后总该相安无事了。他们错就错在低估了慈禧能制约他们的能量及野心,放松了警惕。而在慈禧的阴谋里,这仅仅是开始……

两太后在与8大臣争权的道路上,是密切的合作伙伴,用慈禧拉拢东宫慈安太后的话说,“我们是一家子。”两宫皇太后暗里召见醇郡王奕譞(慈禧的妹夫,同治十一年晋封醇亲王,光绪帝之父),密商清除肃顺等人的计划。为掩人耳目,慈禧选择了机敏伶俐,不被人注意的年仅12岁的小太监李莲英,潜出热河,去北京与恭亲王奕訢联络。李莲英果然不负“重”望,圆满地完成了慈禧勾结奕訢的任务。自此,“小李子”平步青云。当大太监安德海死后,他便被擢拔为太监总管,成为慈禧忠实的爪牙。“小李子”7岁净身,9岁进宫,12岁当此大任,破天荒被慈禧授官二品,着红顶戴和黄马褂,是大清朝得宠宦官独一份。

咸丰十一年(1861年)八月一日,奕訢以哭丧为名,倐然来到承德避暑山庄。祭后,慈禧单独约见奕訢,策划了对付肃顺等人的具体步骤。奕訢说:“这里是肃顺一伙的天下,无法下手,等回到北京就收拾他们。”旋即,他唆使御史董元醇上奏两太后“权听朝政”,8大臣之外增补1~2人赞襄政务(暗示奕訢、奕譞)。八月十一日,朝庭议董奏折,辩论激烈。8大臣称不能听命太后,也不能增员,并决定发诏驳斥董折。8大臣与两太后权力之争箭弦弩张……

按照辅政8大臣的安排:两太后偕幼帝与载恒、端华等一行先行于九月二十三日到京;肃顺、奕譞等护送咸丰帝灵柩拟九月二十九日前后到京。慈禧到京后,立即与恭亲王奕訢密谋,在城内外布守了重兵。九月三十日,奕訢受意大学士贾桢、周祖培等,再次上书奏请两太后“垂帘听政”,并请以近支亲王(暗示奕訢)辅政,胜保也上奏折附合。当日,太后即下诏,历数载坦、端华、肃顺等人罪状,着停职检查。没出一天,便又下诏:将3人革职拿问。因肃顺尚在途中,立马儿派兵前往捉拿;8大臣的其余5人,令退出军机处。十月一日,任命奕訢为议政王、军机处揆首、总理各国事务衙门及六部衙门。桂良、沈兆霖、文祥、宝鋆为军机大臣。十月五日,下诏废“祺祥”年号,以明年为“同治”元年——即“两太后临朝而(同)治也”。十月六日,下诏赐载垣、端华死;肃顺弃市;景寿、匡源、杜翰、焦佑瀛革职;穆荫革职后充军。8大臣亲信也遭到清洗。十月九日(1861年11月11日),同治小皇帝正式登基,两太后“垂帘听政”,尊母后皇太后为“慈安皇太后”,圣母皇太后为“慈禧皇太后”。自此,慈禧开始了她长达47年祸国殃民的统治。对于这一段历史,史学界称为“辛酉政变”或“祺祥政变”。国外史料称“北京政变”。

笔者以为:咸丰帝在世时,就深知慈禧城府很深,是帝幼时后宫干政的隐患。他把“同道堂”赐幼帝,让8大臣掌印,是其牵制慈禧的一种手段。咸丰当然对奕訢也存有戒心,他用8大臣辅政,而把从小一起长大的弟弟拒之门外,足见证明。他设想利用东宫皇后与8大臣的矛盾,相互制约:既不使大权旁落,又限制了后宫干预朝政。奕訢纵有不规之心,也是针插不进、水泼不进。可事与愿违,他死后,后宫与奕訢联合,轻易就击败了8大臣,这是他没有想到的。关键是他用了一群“无能”之辈,再多也是白搭。昔汉高祖刘邦,临终时就看到“兴汉者,必陈平、周勃也”。只此两人,果如所言。——咸丰稍逊知人善用之才,马失前蹄就在所难免了。

辛酉政变后,两太后垂帘听政,奕訢大权独揽,耀武扬威。慈禧和奕訢两个野心家(慈安仰成而已)各得其所,处于暴风雨后的暂时平静,面和心不和。常言说一山不容二虎。二虎相视眈眈,等待时机,吃掉对方。同治四年(1865年)三月,新上任的讲官蔡寿祺上书告奕訢犯有“食黑”、“骄狂”、“揽权”、“徇私”四大罪状,奏请罢免奕訢官职。此举正中慈禧下怀,自然是抓住小辫子下懿旨:“着恭亲王仍在军机大臣上行走,毋庸复有议政名目”,干脆利落地罢去了奕訢议政王的头衔,给了奕訢当头一棒!同时也显示了自己的权威——连小叔子恭亲王这个一人之下的皇亲国戚,说罢就罢,看你们谁还敢乱说乱动?

同治十三年十二月五日(1876年1月1日),同治帝病死,年仅19岁(慈禧40岁),对慈禧而言,这无疑是晴天霹雳!她痛不欲生……她能垂帘听政,靠的是儿子。现在儿子死了……再无“出师之名”……不行!……皇权决不能让给别人……现在不是儿女情长的时候,要振奋精神,当机立断!她首先封锁了帝殂的消息,进入冥思苦想:儿子载淳是“载”字辈,按祖制及先例,皇位应传给下一代“溥”字辈。可载淳无后,按祖训只能在皇族近支里过继一人……这样自己便成了太皇太后。太皇太后位尊而权疏,再垂帘听政岂不招来闲话……她拿定主意,要保住现在的位置,只能从近支“载”字辈里选……奕訢、奕譞、奕詥、奕譓的儿子们……要选不懂事的孩子;孩子大了不易训教。还要亲上加亲……最终她选定了自己的妹夫醇郡王奕譞(道光的七儿子)之子,刚满4岁的载湉为皇位继承人。国不可一日无君,她在同治死去的当天,就令人把载湉接入宫中。为防不测,她的亲信爪牙在宫庭内外,都做了周密部署。重要地点通道,走狗荣禄也都派了重兵把守。同一天,在戒备森严的养心殿,慈禧召集紧急御前会议。她厉声宣称:“溥字辈无当立者,奕譞长子(载湉)今四岁矣,且至亲,予欲使之继统”,“若承嗣年长者,实不愿,须幼者乃可教育。现在一语即定,永无更移!” ……“诸王不敢抗后旨,议遂定。”同时,她公布了同治已死的消息……群臣震惊失色!有的“失声大哭”,有的瞠目结舌……为防止夜长梦多,她趁热打铁,立即宣告:由载湉继承皇位,改明年为光绪元年。光绪者,能“缵(继承光大)大清之绪(基业)”。紧接着,她又以两宫皇太后的名义发下懿旨,补充了文字说明:“不得已以醇亲王奕譞之子载湉承继文宗显皇帝(咸丰)为子,入承大统为嗣皇帝。俟嗣皇帝生有皇子,即行大行皇帝(同治)为嗣。”——历史却无情地向慈禧开了个不大不小的玩笑:载湉过继给咸丰是事实。可载湉在慈禧的折磨下早年英逝,也无生育,没有儿子再过继给同治……慈禧不得不再借鸡生蛋,临终时指定光绪的胞弟醇亲王载沣之子溥仪为嗣(宣统帝)。她做梦也没想到,她竟选了个性无能……而且,大清是在溥仪手上亡国。溥仪的弟弟溥杰与日本老婆也只生了两个女儿。一个人干尽了坏事,中国人便会诅咒他:“断子绝孙”。清皇室正是得了这样一个可悲的下场。

小皇上入宫的第二天(也是同治死后的第二天),慈禧手下的奴才,便心领神会地奏请皇太后“垂帘听政”。慈禧借此台阶,以4岁小皇帝光绪的名义发布上谕:称奉天承运,为国为民,不能不接受众王公大臣的请求,两太后继续“垂帘听政”。

小皇上入宫后,慈禧便切断了他与亲生父母的一切联系。让他称自己是“亲爸爸”(她俨然是个皇帝),进行一系列封建孝道的教育。规定,光绪每天必须向她请安,以加深母子感情。她把咸丰六年的状元翁同龢和进士夏同善指定为光绪的汉学老师,一心想让光绪当傀儡皇帝。在如此环境中长大的光绪,怎能不“生性懦弱”、事事都依靠别人(慈禧)呢!

光绪十二年(1886年),光绪16岁,“四书”、“五经”、“二十四史”、“资治通鉴”等等,都能贯通领会,并释有新意,已有了“披阅章奏,论断古今,剖决是非”的突出能力。他在王公大臣的眼中,已是一代国君的形象,该是亲政的时候了,慈禧也不得不兑现承诺,让光绪亲政。她又一次玩弄权术,导演了一出“归政”闹剧。她首先炮制了一套“训政细则”,规定光绪的一切施政活动,必须在“细则”指导下进行,不准“越轨”。实际上,是使慈禧对光绪的控制和约束制度化了。光绪十三年(1887年),慈禧为光绪举行了“亲政”仪式,改“垂帘听政”为“训政”。清庭谁都明白:“木偶(光绪)不能自己转,幕后还有牵线人(慈禧)。”然而,慈禧终归不在前台,一些有识之士,把维新变法、富国强兵的希望放在了光绪帝身上(如翁同龢、工部侍郎汪鸣銮及珍妃等),团结在光绪周围,形成所谓“帝党”。而慈禧则把自己的亲信安插在军机处,牢牢把握住了军政大权。内庭又有走狗李莲英当总管,对光绪处处监视。光绪帝总也跳不出“老佛爷”的手心,也就在情理之中了。

光绪七年(1881年),慈安皇太后突然死去(传说为慈禧所害)。随后,中法战争爆发。期间,慈禧以奕訢“萎靡因循”为由,免其一切职务。慈禧更是和尚打伞——无法(髮)无天了。

光绪九年到十一年(1883年~1885年)的中法战争,“法国不胜而胜,中国不败而败”,充分暴露了满清政府的腐败无能。特别是光绪二十年(1894年)的中日甲午战争,北洋水师全军覆没,被迫与日本订立了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1895年4月17日:①中国承认日本对朝鲜的占领;②割让辽东半岛、台湾全岛及附属各岛屿、澎湖列岛给日本;③赔款白银2万万两;④日本占领威海卫(北洋水师公所等)每年付占领费50万两……〕清政府丧失了在亚洲的霸主地位。一弹丸小国,把泱泱大清击败,活生生演绎了一个“蛇吞象”的故事,震撼了全国!帝国主义列强加快了瓜分中国的步伐,民族危机日益加重。同时,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促使资产阶级改良思潮高涨,要求变法维新、救国图存的呼声日高。“朝士之守正者”,甚至也“愤太后之干政”。光绪皇帝对慈禧左右朝局,弄成这样一幅混乱局面,也心存不满,锐意改革。

在以上的社会背景下,当签订《马关条约》的消息传到北京,群情激愤!当时正在北京参加会试的各省举人,以康有为、梁启超牵头,聚集在达智桥松筠庵,议定上书请愿,康有为起草“万言书”(《上清帝第二书》),提出:拒签和约、迁都抗战和变法图强3项建议。并详细说明了“富国”、“养民”、“教民”变法的具体措施。史称“公车上书”(汉代设公车令,负责对臣民的上书、征召等),有1300余名举人签名。但“二书”被都察院扣压,光绪帝只看到“三书”,大加赞许。命抄写4份:一份呈慈禧太后;一份转发各省审议。慈禧两面派故伎重演,表面上同意,暗地里磨刀霍霍。她在颐和园恶狠狠地说:“由他去办,俟办不出模样再说。”

光绪二十四年四月二十三日(1898年6月11日),光绪颁布《明定国是》诏书,宣布变法维新开始。慈禧四月二十八日,为打击维新派,削弱光绪权力,强令光绪下了3道谕旨:一、以揽权狂悖罪,把光绪帝言听计从的老师、大学士、户部尚书翁同龢革职驱回原籍;二、凡二品以上官员调动升迁,必须到太后御前谢恩;三、将王文韶调进京(后任户部尚书),任命荣禄为直隶总督。光绪帝也采取了3项措施推动新政:一、撤消一些人浮于事的衙门,如:议事府、通政司、光禄及鸿胪寺、太常及太仆寺等。把既有总督又有巡抚的湖北、广东、云南3省的巡抚撤掉;二、把阻碍变法的礼部尚书怀塔布等停职议处;三、任命维新派首领谭嗣同、杨锐、刘光第、林旭4人为军机章京行走,参与新政改革。这些举措令慈禧如鲠在喉,胆敢排斥我提拔的亲信?她无法忍受。七月二十八日,光绪帝决定开懋勤殿,想再提拔一批人担任新政顾问。次日,他去颐和园请示慈禧,遭慈禧怒斥。光绪感到事态严重,帝位难保,连下两道密诏,令康有为、谭嗣同等速议良策。八月初三,康有为等认为袁世凯曾入“强学会”,支持维新,便派谭嗣同连夜赶往京郊法华寺游说袁,要袁在慈禧、光绪天津阅兵时,诛杀后党,保驾光绪。他们哪里知道,袁更是“两面三刀”。袁佯应允,仅隔了一天,便赶回天津向荣禄告密,荣禄马上密报了慈禧。就在谭游说袁的同一天,慈禧接到杨崇伊密折,说康有为是孙中山的同党,在京煽动变法,蛊惑人心。还攻击光绪斥逐老臣,安置党羽。造谣说,光绪准备借接见日本前首相伊藤博文、“即日来京,将专政柄”。说,已是燃眉之急,请慈禧“即日训政”。八月初六,蒙在鼓里的光绪,正准备去颐和园请安,慈禧已先行到达了皇宫。她声色俱厉地呵斥光绪道:“天下者祖宗之天下也,你竟敢任意妄为。诸臣者,皆我多年精心挑选,你竟敢任意不用,竟敢听信叛逆蛊惑,变乱典刑。康有为是什么东西,能胜过我所选用之人?康有为之法,能胜过祖宗之法?你何等昏聩,真是不肖子孙!”就在这天,慈禧发布诏书,宣布“临朝训政”。下令:捉拿梁启超、康有为及其弟康广仁(康有为、梁启超逃往日本);幽禁光绪帝于南海瀛台。八月十三日,“戊戌六君子”谭嗣同、林旭、刘光第、杨深秀、康广仁、杨锐在菜市口惨遭杀害,“戊戌变法”失败。变法从光绪二十四年四月二十三日,到八月初六,总共一百零八天,史书称“百日维新”(1898年6月11日~9月21日)。

慈禧利用曾国藩、李鸿章等组织起来的汉族地主武装,并勾结英、美、法等外国侵略势力,于同治三年(1864年)前后,镇压了太平天国、捻军及贵州、云南、陕西、甘肃等地的苗族、回族农民起义。中日甲午战争的失败,列强加紧了瓜分中国的步伐。山东、直隶(河北)等地兴起的反帝爱国运动义和团(拳),很快发展漫延到京、津地区,提出“扶清灭洋”的口号。慈禧便利用义和团的反帝爱国热情,改“剿”为“抚”,对外宣战。1900年8月,八国联军(日、俄、美、法、英、德、意、奥)攻入北京,她携光绪帝逃往西安,并出尔反尔,再次对义和团举起屠刀,进而联合洋人,镇压了义和团。

慈禧典型的卖国求荣口号是:(大清政权)“宁赠友邦,勿予家奴”。她派庆亲王奕劻和李鸿章出面向洋人求和,答应了列强十二条无理要求,于光绪二十七年七月二十五日(1901年9月7日),在北京签订了丧权辱国的《辛丑条约》。仅白银就赔款4亿5千万两!……这既是帝国主义厚颜无耻的大敲诈,也是腐朽透顶清政府的奇耻大辱。

颐和园原名清漪园,为乾隆所建。1860年,被英法联军烧毁(同时被毁的还有圆明园)。慈禧为个人享乐,在国难当头,民不聊生之际,竟以办海军为名筹款,于1886年再修清漪园,并更名为颐和园,作为她的行宫和颐养天年的地方。

光绪自二十四年(1998年)被囚瀛台,到三十八年十月二十日(1908年11月14日)含恨逝于瀛台涵元殿,只活了38岁。他说:“我没有机会把我的意思宣布于外,或有所作为,所以外间都不知道我,我不过是替人(慈禧)作样子的。”这是光绪对自己人生的真实写照。就在光绪死后的第二天,慈禧也离开了人世,终年73岁。有人也对她的一生作了描述:

玉座珠帘五十春,临朝三度抱冲人(小皇帝)。

扶床一见雏孙拜,定省仪銮仪隔晨。

慈禧可谓奢侈一生,她“从断气到埋入地宫,(除)葬礼整整花了将近一年之外,耗资白银达120万两之巨”。这还不算被埋在地下的无数珠宝玉器。

中国先行的民主革命家章太炎(章炳麟),有一副刻画慈禧卖国求荣、祸害中国的对联,更是入木三分,令后人拍案叫绝:

“今日到南苑,明日到北海,何日再到古长安?叹黎民膏血全枯,只为一人歌庆有。

五十割琉球,六十割台湾,而今又割东三省!痛赤县邦圻益蹙,每逢万寿祝疆无。”

中国历史上的3个女皇:吕后、武则天和慈禧,最无治国之才,见识短而诡计多的便是慈禧。她为个人私利最不择手段,“两面(三)四刀”!她玩弄大清帝国权柄于股掌之中,长达47年之久,出卖中国领土达84万平方公里之多,差不多相当于一个法国加上一个意大利的国土面积!这还不包括“二战”以后归还的台湾及其附属岛屿、香港和澳门的领土在内。维护中华领土完整和各兄弟民族团结,是评价一个历史人物最重要的依据,慈禧是中华民族典型的卖国贼和中国走向文明发达的绊脚石。她将永远被钉在历史的耻辱柱上。

2003年4月19日,笔者回青岛访友叙旧,并去浮山瞻仰康有为墓(新址)。拾诗一首,记于下:

瞻仰康有为墓

“公车上书”拒“马关”,变法图强抗倭颠。

名垂青史“六君子”,“百日维新”春雷炫。

保皇改良效“明治”,逃逸东瀛浩气短。

摇旗复辟失时宜,对擂共和大道偏。

望三朔七盖棺定,功亏“七”篑[注]也自然。

[注]:“功亏一篑”改为“七篑”,言其错误远大于功绩。

2004年5月25日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