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微信QQ空间新浪微博腾讯微博腾讯朋友豆瓣网
> 历史故事 > 汉明帝刘庄 >

东汉明帝刘庄皇后马氏 与世无争的贤德皇后

东汉明德马皇后(公元39年-79年),是伏波将军马援的小女儿,扶风茂陵(今陕西兴平东南)人。马援不仅是一代名将,更是一位传奇式的人物,也是当之无愧的智者。当时最有势力的三股力量中,割据陇西的隗嚣是他的同乡,对他信任无比,言听计从,而占据蜀中的公孙述则是他的同学,待他也是殷勤无比,许以封王。可他认为这两人都不会成气候,偏偏投向了素不相识的刘秀。刘秀初见他时,很谦虚,说:卿遨游二帝之间,见到你令我自惭形秽。马援说出一句既令后人惊讶、也为后人佩服的话,他说:当今之时,并不只是君选择臣,而臣也要选择君。这话有些离经叛道,很有些现代味道。马援有许多名文、名句流传后世,如丈夫为志,穷当益坚,老当益壮、男儿要当死于边野,以马革裹尸还葬耳。都是他激励自己的话,而他的《诫子侄书》更是为人处世的宝典。然而马援虽是智者,却善于谋生前而不善于谋死后,他晚年得罪了光武帝刘秀的女婿梁松,当时马援正受到光武帝的宠幸,梁松只能怀恨在心。当马援最后一次出征五溪时,因感染瘴气死于军中,光武帝派梁松代领军队,梁松借机百方陷害马援,光武帝听信谗言,非常生气,夺去马援的侯爵和官印,应该给的待遇也全部取消。

京城各贵族见马家失势,借机欺负马家。马援的侄子马严不忿,上书光武帝,请求让马援的女儿入宫作诸王妃,想用这个方法振兴马家。光武帝或许还念着马援的旧情,便选了马援的小女儿入太子宫,就是后来的明德皇后。马援刚死的时候,马援的小儿子因思念父亲很快就死了。马援的夫人又因思念小儿子而精神恍惚。马援年仅十岁的小女儿即后来的马皇后就开始处理家务,她指挥僮仆,内外咨禀,如同大人一样,左邻右舍的人无不惊叹。公元52年,这个十三岁的女孩子被选入太子刘庄的宫中。刘庄是皇后阴丽华所生、深得光武帝的宠信。她入宫后,悉心侍奉阴皇后,一举一动都合乎封建礼法的要求,待人又和蔼可亲,与宫中上下都相处得十分融洽。因此深得阴皇后的喜爱。公元57年,光武帝刘秀去世,太子刘庄即帝位即汉明帝,封她为贵人。公元60年,大臣们联名上奏,请立皇后。

明帝去问阴丽华皇太后,太后说:马贵人德冠后宫,即其人也。马皇后继承了他父亲的智慧和为人处世的本领,终于在倾轧的后宫中脱颖而出,她当上皇后后,依然保持勤奋、恭谨、俭朴的本色,衣服很朴素,她喜欢读书,没事时,便读《易》、《春秋》、《楚辞》、《周礼》等书,最喜欢的就是《周官》、《董仲舒书》这两本。她没生儿子,这在古时是最大的憾事,因为母以子贵,不生下太子,就难坐稳皇后这位子。当时她一个同父异母的姐姐的女儿贾氏也被选入太子宫,生下了皇子。明帝便让马皇后养育这个皇子,当作自己的儿子。马皇后尽心尽力的养育太子,比自己亲生的还要辛苦。由于太子并不知道马皇后不是自己的亲生母亲,所以母子之间如同亲生的一样,没有纤介隔阂。

公元70年,楚王刘英(明帝的同父异母兄弟)企图谋反,事情败漏后,明帝不忍按照法律处死,只是废黜了刘英的王爵,徙往丹阳郡泾县今属安徽,刘英到丹阳自杀身死。刘英虽死,案件并未结束,明帝认为是一些小人鼓动楚王造反,便下令穷究党羽。有关部门秉承明帝的旨意,严刑拷问,被抓的人受刑不过,胡乱攀引,结果监狱里的人越来越多,案件连续审查了几年都没有结果。受株连的人不计其数,下狱和判处流放的官员竟多达几千人。一些耿直的大臣也劝谏皇上,明帝根本不听,马皇后知道被抓的人中大部分是冤枉的,十分忧虑。一天,明帝回宫,她乘机向明帝进言,请求明帝不要把案件无限扩大,神情悲楚。明帝深为感动,半夜时睡不着觉,反复思念马皇后的话,过后便放了许多人,而案件也很快就结案了。马皇后一番劝谏解救了许多家庭免于灭顶之灾。

明帝通过这件事知道马皇后很有处理国家政务的才能,有时明帝在宫廷上遇到公卿大臣难以裁决的事,便回到后宫试着让马皇后解决。马皇后为他深入地分析事情原委,并提出解决方法,明帝也总是听从。从此,马皇后在明帝身边服侍时,便帮他处理国家政务,弥补了许多朝政上的缺陷。但她从未提及过自己家的事,因此得到明帝的敬重。

公元75年,明帝去世,太子刘炬即位,是为汉章帝,马皇后也被尊为太后。明帝新丧,太后的弟弟马廖、马防、马光自认为是皇亲国戚,不顾国家法令,私闯宫门,非要强行入宫吊丧不可。把守官门的卫士杨仁遵照命令,不放任何人进去。马廖等事后向章帝告状,说卫士杨仁妄自尊大,竟敢对国舅这样无礼。章帝将此事告知马太后,太后不仅没生气,反而赞扬说:杨仁执法不阿,不避权贵,这才是国家的忠臣。章帝便提拔杨仁为什邡令。按照汉朝的制度,皇帝死后,诸贵人当徙居南宫。马皇后感于惜别之怀,各赐以赤绶,加安车驷马,越布三千端,杂布二千匹,黄金十斤。她自己撰写明帝的起居注,并把自己哥哥马防侍奉明帝医药的事削去。章帝说:舅舅为先帝侍奉医药一年多了,不但没有受到奖励,反而连辛苦也不被记录,母后也过分了吧?马皇后回答说:我不想让后人说先帝重用了皇后的家属,所以我才没有写进去。

过了一年,章帝想按照两汉的制度封三个舅舅为侯爵,马太后的三个弟弟都上章推辞,太后也不允许。当时朝政掌握在太后手里,一些大臣以为太后是故作谦虚,为了讨太后和国舅的欢心,便趁第二年夏天,全国大部分地区都发生旱灾,联名上书说:天久早不雨,是由于陛下不封外戚,引起阴阳失调。请陛下依照祖宗常法,加封帝舅们为侯。马太后看到奏章后,非常气愤,下诏说:这些上书的人,都是想向我献媚而谋求晋升。他们讲的理由是荒唐的,毫无根据的。西京成帝时,王太后的弟弟王谭、王商、王立、王根、王逢五人同日封侯,当天黄尘漫天,雾霭四塞,并不闻澍雨之应。武帝时外戚窦婴、田位宠身贵,横行不法,倾覆之祸,为世所传。先帝吸取这些事例的教训,为防止外戚干政不让他们身处国家枢机之任。诸王的封邑,也减先王之半。他常说:'我的儿子不应和先帝的儿子等同尊贵。'皇子尚且如此,现在有些官员为什么要拿马氏去攀比阴氏呢?我是天下主母,身穿粗布衣服,吃饭也不求甘美,左右随从也只穿布衣,不用香熏花饰,这样俭朴,为的是给天下人做个榜样。我的娘家人不明此理。最近我外出从家门附近经过,看见去你舅家问安的人,车如流水,马如游龙,家里的佣人也都穿着极其华丽的衣服,我心里很不舒服。当时我并没有去谴责他们,不过我回来之后,就立即断绝了对他们的接济,希望他们能从中认识错误,改过自新。但他们不以为然,依然故我,不以国家大事为重,一味地追求享受。知臣者莫若君,况且他们又是我的兄弟。我怎能辜负先帝的旨意,下愧我马氏先人之德,重蹈西京败亡的覆辙呢?马太后如此作并不只是谦虚,而是怕娘家人权势过盛后,会不知收敛,而在自己死后如同西汉的那些外戚一样遭受灭族大祸,正是真心为自己家人着想。

章帝看完诏书后,觉得有些愧对三位舅舅。重新向太后请求:两汉制度,国舅封侯,和皇子封王一样。太后固然谦虚,为何不让儿臣加恩三个舅舅。况且舅舅们年纪很大了,万一哪天过世,儿臣岂不抱恨终生。太后了解章帝的心情,又进一步对章帝解释说:封侯的事我所以这样决定,是从你和你舅舅两方面的利益出发的,并非为慕得谦让之美名而使你蒙受无恩于外戚的指责。景帝时,窦太后要加封王皇后的哥哥,丞相周亚夫坚执不肯,认为高祖有誓言在先,无军功者不得封侯。现在我的兄弟无功于国家,怎能和阴、郭中兴之皇后相比呢﹖我常想那些富贵人家,居高官厚禄,还图加爵封土,这就好比再次结果的树木一样,必然伤动根基。况且人们谋求封候的目的,无非是上图祭祀祖先时体面一点,下图自己逸乐享受。现在我娘家祭祀用的是四方珍品,衣食则有国家供给,还有什么必要再受一县之封呢﹖我的决定是不会再更改了。你是个孝顺的儿子,应该让父母安心。如今天气反常,农业歉收,粮价飞涨,人民生活还十分困苦,匈奴又在边境寻衅,内忧外患,弄得我日夜难眠。而你却把封帝舅当作什么大事、这不是违背了慈母的拳拳之心吗?我生来脾气刚急,有胸中气,不可不顺。如若阴阳调和,风调而顺,年成转好,边境靖安,到那时再实现你的意愿也不迟。章帝见太后坚持如此,只好把封侯的事暂时搁起。

马太后坚持以节俭的风气化行天下,有三个亲王车马衣服很朴素,太后知道后,大加赞赏,每人赐给钱五百万。她亲族中有简朴、谦让义行的,她就加以勉励,而对那些衣服车马奢侈过度的,就开除他们入宫的门籍,遣送回家。在她的倡导下,全国上下都以简朴为荣。后来,她母亲太夫人去世,家中人把坟茔砌得高一些,超过了国家制度的规定,马太后立命马廖将高出的部分削去。

公元79年,全国农业获得了丰收,边境也太平无事,章帝又提出封三位舅舅为列侯的事,太后仍然辞让、马氏三兄弟也不愿就封。章帝坚持要封,受封之前,太后将三兄弟召来,劝诫他们说:我年轻少壮时,时时提醒自己,居不求安,食不贪饱,恭谦克己,兢兢业业,只望能把国家治理好,让百姓们生活得好一些,以不负先帝的遗愿。希望各兄弟也能共承此志,使归天之日,无所遗恨。三兄弟接受了太后的劝导,在受封之后不久,即辞去官职,回家养老。就在这一年,马太后因病逝世,享年41岁。马皇后一生勤俭、朴素,谦逊,知书识礼,明理达义。她的所做所为,对明帝、章帝两朝的政治都有着积极的影响,因此赢得后世人们的赞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