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微信QQ空间新浪微博腾讯微博腾讯朋友豆瓣网
> 故事会 > 民间故事 >

白兔姑娘

大夏河流过的地方,有一座麦芽山。山前山后,居住着回族人民。麦芽山底下,有一条长长的小洞子,从山前直通到山后。人们把前山的泉水引进洞口,就从后山流出来。大家都把这洞叫做兔儿洞。相传,这是一个白兔姑打通的--那是好多年以前的事了。

麦芽山前,有一家人家,生了个聪明美丽姑,名叫艾伊莎。艾伊莎的阿,非常信奉胡大。她常常带上自己的女儿,到礼拜寺里听阿訇讲经。这个阿訇的络腮胡子都有点花白了,可是,他却看中了十三岁的小泵艾伊莎。一百两银子做聘礼,胡涂的阿啊,竟答应了这头亲事!

艾伊莎心里难过极了。她牵住阿的衣襟,跪下哭着说:“阿,女儿小小年纪,对婚姻事一点不懂。先别忙着把我许给人家吧,我实在怕那阿訇--”

“胡说!”阿不等艾伊莎说完,大声喝道,“你还小吗?我十四岁就结婚了--说到阿訇,那是胡大派到人间的使者。活着能跟他享厚福,死了能同他上天堂,你为什么不欢喜?”

艾伊莎扭不过阿,只好忧忧郁郁,等待着那可怕的时刻。

一年,两年过去了,艾伊莎长到十五岁了。阿訇通知:就在今年的“尔德节”后,举行婚礼。

但是,没想到阿訇在过“尔德节”的时候,贪吃了教民奉敬的油饼、肥羊肉,得了难治的夹食伤寒,睡在床上起不来了。他自己也感到活不长久,便把艾伊莎的阿叫去,吩咐说:“胡大现在身边缺人,要我回天堂去陪伴他。艾伊莎是胡大做主,配给我作妻子。在我升天之后,你当然不能把她另许人家。一有机会,我要来度她上天堂。”

不久,阿旬果然“回到天堂”--死了。

牢牢地遵守这个遗嘱,在老阿訇“升天”的第二天,就把女儿艾伊莎锁在房后的小院子里,等待女婿来度她上天。

小小后院。四堵高墙,霉苔斑烂荒草黄。两间暗的小土屋,就作为艾伊莎的卧房。一道腰门,隔断里外院;门上加一闩子,闩上挂上锁子。阿每日给女儿送三次饭,饭罐儿从门洞里递进去,还要说:“艾伊莎!不要胡思乱想,好好念经啊!”

一个活泼泼的小彪女,被关在沉沉的“监牢”里,艾伊莎哪有心思念经!当她烦闷极了的时候,就随口编几句“花儿”,低声漫唱。口里漫着花儿,心里想着自己悲渗的遭遇,那眼泪就忍不住扑簌簌流下来了。

这孤寂的小院里,还有一只黑老兔子,不知在这里活了多少年,如今连路都走不动了。自从艾伊莎搬进小院里,老兔子便成了她最亲近的朋友。

艾伊莎每次吃饭,总要把老兔子叫来,捞一些面条、菜叶给它吃。晚上,就让它睡在她的脚头炕上。白天,她烦闷的时候,常常向老兔子诉说她心里的怨愤和不平。那老兔子,真象能听懂人言似的,竖着耳朵,不住地点头叹气。

有一次,艾伊莎对老兔子说:“兔子,兔子,我年纪轻轻,难道能这样度过一生!可是,门上吊大锁,四面有高墙,我怎能够跳出这牢狱,得到人间的幸福?”

那老兔子,望着艾伊莎,眨了眨通红的眼睛,忽然开口说话了:“姑!只要你有毅力,就能够跳出牢狱,得到自由和幸福!”

兔子会说人言,多么奇怪!艾伊莎又惊又怕,站起身就要逃开。

“姑,别害怕!”老兔子语气和善,就象一位慈样的老人,“我在这小院里,生活了整整一百年。眼下,我的寿命将尽了。在我临死之前,我要帮你一点忙。”

老兔子说完,从屋角什么地方,衔来了一件白兔皮小庇子,放在艾伊莎的脚边,说:“姑!这是我赠给你的一件小小礼物。你穿上这件皮褂,就会变成一只白兔。你可以在这间小屋的炕沿下,打一个洞,先向下打七尺三,然后一直向南,穿过麦芽山,洞子要打多么长?要打九里又零三十丈,什么时候你打通这条洞子,那就是你出头的日子!”

“可是,我变成了小兔儿,送饭叫我的时候,该怎么办?”

“只要你脱下兔皮褂儿,仍然是一个姑。”

“可是,我怎么知道,洞子打了多深多长呢?”

“皮褂兜儿里有一个绒线球,你把绒线的一头,拴在这面洞上,以后你就带着球儿向里打,什么时候绒线球完了,那就是你该出头的地方了。”

“可是,打洞挖出的泥土,又在哪里堆放呢?”

“聪明的姑!这小院里,不是有一条小溪穿过院墙,长年流着吗?只要你把泥土倒进溪沟里,流水就会帮你带向远方。”

“好心的兔子,谢谢你!如果我照你说的办法,获得自由幸福,我将永远感激你!”

老兔子又说:“记住,姑,打通一条通向幸福的道路,那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你必须用很大的耐心,艰苦地劳动,熬过很长的岁月,才有希望得到成功……”

就在这黑夜里,老兔子死了。唯一的同伙永别了,艾伊莎很悲痛!第二天,她在院子中央,太的光辉能照到的地方,挖了一个小坑儿,流着眼泪,把老兔子埋葬了。

艾伊莎试着穿那件兔皮褂儿。刚披到身上,觉得身子忽地一缩,转眼之间,已经变成了一只白兔儿。摇摇头,头顶上有两只长耳朵,看看身上,一片雪白的绒,身体轻轻的,跑得很快,跳的很高;脚爪利利的,地上抓几抓,就是一个坑儿。白兔姑,心里十分高兴。就在老兔子指点的地方,开始打洞。

该吃饭的时候,阿在门外喊:“艾伊莎,取饭来!”

白兔儿慌忙从洞洞里跳出来,应道:“阿,来了!”

一面答应,一面脱下兔皮褂儿,仍然是艾伊莎姑……

洞子里象冰一般冷,洞子里如漆一般黑,掘土挖砂,两只脚爪磨出了血!每次爬出洞口,眼睛发花,身体发软,就象害了一场病。可是,白兔姑艾伊莎。一点也不灰心。她想着洞子一打开,就能重见天日,得到自由幸福,便忘记了痛苦,浑身平添无穷力。

树上的叶子,绿了又变黄。院里的荒草,枯了又生长。南归的大雁从天空飞过,布谷鸟忽然又唱起春天的歌--日月象小溪里的水,缓缓流去了。白兔姑艾伊莎,日夜钻在山洞里,辛劳艰苦地工作着。绒线球儿越绽越小了,洞子越打越深了,她的希望也就越来越大了。

有一天,她在洞子里面,挖出了一个硬梆梆的东西。摸着圆碌碌的,敲着响当当的--是一只磁坛子。揭开坛口儿,光华闪闪,里面满满装着一坛雪花白银子。白兔姑在洞子旁边挖了个小偏窑,把那坛银子好好收藏起来。

一年又一年,白兔姑艾伊莎,打洞子打了整三年。打通一座麦芽山,从前山直通到后山-绒线球儿绽完了,受难的姑啊,该是她出头的日子了!

可是,地洞里仍是一片黑,她不知道到了什么地方?

白兔姑向上挖,地面挖穿了,洞口打开了,亮光一闪,照得她眼睛都花了。房间里的空气暖暖的,灶火里的火焰红红的。“叮叮!当当”切刀、擀杖响,一个白发苍苍的老阿,正在和面做饭--哦,原来是人家的厨房。

口正开在墙角里,墙角里堆放着干劈柴。白兔姑,藏在柴堆后面,对这新的环境,仔细观看。

那位和善的老阿,一面手忙脚乱地做饭,一面自言自语地说:“……太都偏西了,该是我阿布多回家的时候了!我的锅还没有烧开,面还没有和好,孩子进门,吃不到一口现成饭……唉,老了,不中用了!有个能干的媳妇就好了……”

正说着,从远处传来“叮呤!叮呤!”的铃声。接着,牲口蹄儿踏着地面,“格登”、“格登”走近。老阿丢下手里的擀面杖,说:“听啊,他已经回来了!”便慌忙迎出去了。

一会儿,老阿和一个身材高大,样子潇洒的年轻人,走进屋里来。老阿一面不住地给他拍着身上的尘土,一面说:“饿了吧?渴了吧?看阿还没有把饭做好--来,先泡个盖碗茶你喝--”

“阿,别忙!”年轻人笑咪咪地掏出一个纸包,说:“在河州城里,给您买了个头巾,您看好不好?”

老阿,接过纸包打开,包儿里抖出一领纱头巾,象雪一般白,象烟一般轻。

“啧啧,上等料子!”她仔细看着,满脸是笑,“我的娃真孝敬阿,又给我买来这么好的东西。唉,就是太费钱了!”

年轻人说:“阿,这一趟赶脚生意好,得了一两银子三串钱。”

“胡大保佑吧,”老阿说,“你能多跑几趟好生意,存几个钱,也该攀个媳妇了!”

“阿,您又说这个了。”年轻人笑着,蹲到灶火跟前,帮着烧火。一面把河州城里见到的新鲜事,说给阿听。

白兔姑躲在柴堆后,看得清清楚楚,听得真真切切。看着这母子俩的亲热幸福,想着自己的孤寂痛苦,忍不住轻轻叹了口气。她忽然记起,这早晚该是阿送饭的时候了,便急忙从地洞里跑回来。刚跳出洞口,就听到自己的在门外恶狠狠地喊叫:“艾伊莎里死丫头,给你送饭来了,听不见吗?”

“阿!我就来了……”白兔姑答应着,一面连忙脱下皮褂儿。

从此以后,艾伊莎常常穿上兔皮褂儿,钻过山洞,躲到老阿家的柴堆后面,暗中察看那儿俩的生活。她感到愉快,感到羡慕,感到欣慰。

过了几天,她对他们已经很熟悉了。那老阿,多么和善热情;那年轻人,多好的脾,可是,她怎么也不敢走出洞来,和他们见面。有时候,恰巧他们儿俩都不在家,艾伊莎就大着胆子,脱下兔皮褂儿,一个人在厨房里,洗洗锅碗,扫扫地,或者给饿得乱跑的鸡儿,撒几把批粮食……她能帮助老阿家里做一点事情,心里觉得特别快乐。

时间一长,老阿感到很奇怪。她对儿子阿布多说:“娃呀,我好几回不在家,是谁替代我洗锅扫地,还把碗盏家具摆得整整齐齐?”

阿布多回答:“阿,一定是您自己做过的事情,过了半天又忘了。”

“也许是吧-我真是老胡涂了!”

白兔姑听着,心里暗暗好笑。

有一天,吃过晚饭,阿布多脱下自己的破布衫,说:“阿,您给我把这衣裳,补一补吧。”

老阿接过布衫,说:“好,等阿明天给你补吧。唉,老了,灯底下做不成针线活儿了!”说着,顺手把布衫搭在窗台上。

不料,第二天老阿要补这件衣服,再也找不到了。

“真是怪事!”老阿嘀咕着说,“不管哪个笨贼,也不会偷这么一件破衣裳--它自己飞了?”

三天之后,阿布多赶脚回来了。

“阿!”他问,“我的布衫补好啦?”

“唉,别提啦,还没有补就丢啦!”

“阿真会说笑话,我早就看见了,那不是我的布衫吗?”阿布多笑着,用手向窗台一指。果然,那旧布衫儿,洗得干干净净的,补得平平整整的,折叠得方方正正的,摆在那里。

老阿一见,不觉惊呆了:“哎呀!不得了,我们家里出了神仙了……”

阿布多听了阿的说明,心里也很惊疑。

又过了儿天,阿布多出门赶脚,驴儿被官家拉了差,驮着很重的垛子走山路。天下雨,路面滑,驴儿腿一打软,滚下山坡,跌死了。阿布多孤身一人回来,听不见铃声“叮呤叮呤”响,只背回驴皮一张!穷脚户靠一头牲口过生活,驴儿死了,好象砸了吃饭锅。阿布多儿俩,唉声叹气,忧愁得连饭也吃不下去了!

第二天清早,老阿愁出了病,睡在炕上,起不来了。阿布多来到厨房里,想给阿烧碗开水。他刚推开厨房门,忽然,眼前一亮,看见锅台上,明晃晃地放着一个大元宝。

怪事一桩连一桩,这绝不是偶然的了。

“娃呀!”老阿说,“这一定是胡大可怜他的穷教民,给我们送来了救命的财宝!”

阿布多想了一阵,说:“阿,天下的穷教民千千万,胡大不会把元宝单单送给咱家。依我看,其中一定另有缘故。”

聪明的阿布多,想了一条妙计,决定揭穿这个隐迷。他叫阿不要起身,仍然呻吟着。阿布多自己装成愁眉苦脸的样子,走进厨房,假意寻找什么东西,一面自言自语地说:“唉,真是不幸啊!驴刚死过,阿又病了。我得赶快上寺院里送‘海底叶’拜求‘嘟哇’。要是在我回来以前,有人能帮我升着炉灶里的火,烧开一锅水,和好一些做饭的面,那就好了。”停了一会,他又说:“唉,我真是胡思乱想呢!阿病得昏昏沉沉,家里再没有一个亲人,还有谁来帮助我这个可怜人……”

他这样嘀咕着,换了一双麻桂,背了一条搭链,提着三环鞭子,倒锁上厨房门。脚步声腾腾地响着,出了大门,走远了。

白兔姑艾伊莎,躲在柴堆后面,听得清清楚楚。

“唉,真是个可怜的人啊!”她感叹着想,“除了我,还有谁来帮助他呢!”

她估计阿布多已经走远了,便放胆走出来,脱下免褂儿。好姑,真干,手脚麻利不慌乱;灶火里升着火,锅里水添满,又洗净双手和白面。白面,扯白面,白面一扯千条线。手里干活心头喜,阿哥回家,让他吃顿现成饭……

阿布多儿俩,悄悄躲在门外,从门缝缝里看得清清楚楚。当白免姑一转身的时候,突然,“砰”地一声,门推开了,两个人闯进屋里来了。阿布多眼尖手快,伸手一把,先把免皮褂儿抢到手里。艾伊莎“哎呀”惊叫一声。稍为愣了一下,便不顾一切,扑上来要夺她的兔皮褂儿,老阿拉住艾伊莎的手,笑咪咪地说:“请不要再穿这件皮褂儿了吧,仙女姑卫你和我的儿子,是天配的姻缘!”

的脸红了,慢慢地低下头去。

“阿!”她低声说,“我不是仙女,我是人……”

艾伊莎把自己悲惨的遭遇,从头细说了一遍。说到伤心处,那眼睛里的泪珠儿,便忍不住宾落下来。

“好姑!”老阿说,“你就别回去了。我的阿布多今年二十岁,他虽然是穷人家的尕娃,可是一个实心热肠的好人啊!你就住在这里吧!”

“阿,我听您的话!”艾伊莎答应了。

没有媒人撮合,没叫阿訇念经,这两个年轻人,悄悄地结成了夫妻。艾伊莎把地洞藏的银子,全搬出来,买了三头好骡子。儿三个,离开麦芽山,远走宁夏,在银川地面落了户,过着勤劳幸福的日子,

至于艾伊莎的亲阿,直到她死的时候,都以为自己的女儿,真跟那腮胡子的老阿旬,度上天堂去了。

Weibo Article 1 Weibo Article 2 Weibo Article 3 Weibo Article 4 Weibo Article 5 Weibo Article 6 Weibo Article 7 Weibo Article 8 Weibo Article 9 Weibo Article 10 Weibo Article 11 Weibo Article 12 Weibo Article 13 Weibo Article 14 Weibo Article 15 Weibo Article 16 Weibo Article 17 Weibo Article 18 Weibo Article 19 Weibo Article 20 Weibo Article 21 Weibo Article 22 Weibo Article 23 Weibo Article 24 Weibo Article 25 Weibo Article 26 Weibo Article 27 Weibo Article 28 Weibo Article 29 Weibo Article 30 Weibo Article 31 Weibo Article 32 Weibo Article 33 Weibo Article 34 Weibo Article 35 Weibo Article 36 Weibo Article 37 Weibo Article 38 Weibo Article 39 Weibo Article 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