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微信QQ空间新浪微博腾讯微博腾讯朋友豆瓣网
> 故事会 > 民间故事 >

比开粥铺

在扬州城,最有名的大粮商有两家,城西的永盛行和城东的满仓行。两家平时相互为敌,比着在大街上摆粥铺,但两家的粥铺倒是救了不少吃不上饭的穷人。因为永盛行掌柜姓刘,满仓行掌柜姓马,人称“刘善人”和“马善人”。

道光二年,刘善人又在城西大摆粥铺,一时间,扬州城的乞丐涌向城西,百姓们都交口称赞永盛行。马善人看形势对满仓行不利,也效仿永盛行,在东城大摆粥铺。

这天,一个衣着破烂的老叟出现在东城粥铺前。他把瓷碗递上前,舀粥的小伙计盛完粥,老叟不小心把脏瓷碗掉到了粥锅里,小伙计呵斥道:“看你的脏碗,糟蹋了一锅粥,你们这些人,就配喝这样的粥!”说完,搅拌搅拌又盛起一碗。老叟一看,摇摇头到一棵树下喝粥去了。

恰巧,老叟摇头被马善人看到,他走到老叟跟前,问道:“你这老叟,我施粥给你,你为何还摇头啊?”

老叟一看是马善人,便道:“不瞒马善人,我看到小伙计给我只盛了半碗粥,我才把粥碗故意掉到粥锅里,目的是想让他把碗弄脏的那些粥再盛给我,讨粥的人不多,你们却只给半碗。可还没等我开口恳求,他就把我臭骂了一顿,弄得我不好再开口要了。”

老叟喝完一口,看马善人没吱声,又说道:“恕老朽直言,我观察有一阵子了,看每个讨粥的人,都只得了半碗,我不知道这是小伙计故意为之,还是奉主子之命。”

马善人一听,不禁一愣。

其实,老叟说得对,马善人还真是故意吩咐小伙计这么做的,他设施粥铺的目的,根本不是为了救济穷人,而是为了与永盛行相抗衡,挽回满仓行的面子。这还不算,他用于熬粥的大米,都是些发霉长的底子货。

马善人回过神来,刚要说话,只见老叟站起身,把粥给倒掉了,仿佛尝出了熬粥的米有问题。

老叟擦擦碗,放到随身的布袋里,迈步上前,对马善人说:“明日,你到西城瞧瞧人家那粥吧。”

第二天,马善人来到西城永盛行的施粥铺前。只见讨粥的大小乞丐排成了长龙,比自己粥铺前讨粥的乞丐多了好几倍。

靠前的正是那个老叟,他领完粥,马善人才看到碗里不是半碗,而是满满一碗。看粥的颜色,就知道是上等粮米熬成的。

马善人回到自家粥铺,吩咐伙计们也用上等大米熬粥。

哪知,第二天,马善人看到自家粥铺前讨粥的人更少了。他又到了城西,才发现那里讨粥的比先前的还要多,且那个老叟仍然在。等老叟领完粥,马善人不禁傻眼了:永盛行不但用上等大米熬粥,还“讨一送二”,给每个乞丐发两个馒头。而且,发馒头的人不是米行伙计,正是刘善人本人。

马善人头一蒙,直骂自己脑子笨,自己怎么没有想到这招呢?

正在思索,那老叟已来到他身边,对他说道:“马善人,老朽不是拐弯抹角之人,所以,我奉劝您一句,善举要出自真心,靠小伎俩必不长久。”

马善人听完,知道老叟在奚落他,瞪了一眼,便转身悻悻离去。

马善人边走边想,每次都输在刘善人之后,莫非永盛行有什么秘诀?于是,他决定派个探子到刘善人米店探底。

终于一天晚上,探子听到刘善人在客厅里与一位客人说话,只听客人说:“当下米行不景气,得想个法子把最大的对手满仓行击垮,才能在米业上领先。”

刘善人问有何良策,那客人道:“既然两家施粥,那您还在这施粥上做文章。您近期再施一次粥,这次不送馒头,既然米价下跌,我们就借此机会,送一包大米……”

那探子听了,回去立刻报给主子。

马善人一皱眉,明白了,此时南方正是暴雨天,运河水位上涨,交易多有阻碍。渐渐地,扬州城的大小米行存货变多,米卖不出去就发霉腐烂,必然造成价格下降,很多小米行纷纷倒闭,刘善人就是因为米价下跌才赠送大米。刘善人啊刘善人,这招我先用上,看你作何文章。

于是,第二日,马善人又在城东大摆粥铺,每个乞讨的人不但给上好米粥,还送足足半斗的大米。

开始几天,乞丐们纷纷涌过来,到第六日,人数忽然少下来。原来,城西的永盛行也开始送米了。

马善人急忙赶到城西,只见刘善人粥铺前人山人海,比前几天自己粥铺前的人还要多。他忽然看到,那个老叟又出现在人群里。

老叟看到马善人,走过来显摆一下手里的米包后正要离开,马善人拦住道:“这位老哥,我的粥铺同样是送大米,为何还是这边的人多?”

那老叟摇摇头道:“马善人可睁大眼睛了,这哪是一般的大米,而是一包上好的种粮!”

马善人一听,愣了老半天。他知道,作种子的大米可比一般大米要贵一倍多,刘善人为了自己的声誉,真舍得下本钱啊!

见马善人愣住,那老叟又微微一笑,道:“如今米价不景气,但种粮还是很宝贵的,刘善人之所以不送大米,而下大本送种粮,是因为他看出米价下跌只是一时之势,过段时间雨季过去就好了,但满仓行的大米已经散去一大半了。等到雨季过去,刘善人库存的大米再高价售出,不仅把种粮的损失弥补了回来,还能站稳脚跟。” 说完一摇一晃地离开了。

马善人这才如梦方醒,这乞丐不简单啊!

十余天后,马善人又开始开怀畅快起来,因为天气并没有转晴,雨水仍然淅淅沥沥不断,所以,米价仍然走低。

这下,马善人想看永盛行的笑话了。再有一个月雨天,永盛行那么多的存货必然发霉腐烂,那样,永盛行多年的经营就会毁于一旦。

不料次日一早,永盛行店铺门前,忽然打出一张收购粮米的告示,价格比市面价格高出不少。小米行的掌柜们本就难以经营,见此机会,纷纷拉着大米到永盛行出售。

马善人一看,开始讥笑刘善人,这次不比施粥啦,收购大米这是唱的哪一出啊?

马善人心说,这个刘善人,做善人做糊涂了,这个时候收米存储,不是跟自己过不去吗?再过二十天,大米必然发霉腐烂。于是,为了让刘善人栽个大跟头,他便把自己剩余的大米全部卖给了永盛行。

又过了几天,永盛行门口像往常一样,十天后依然如故。马善人坐不住了,决定去拜访刘善人,并借机打探一下刘善人葫芦里到底卖的啥药。

天刚亮,马善人就敲响了刘善人的院门。进得院子后,忽见走廊下的草地上躺着一个老乞丐,正呼呼大睡。马善人一眼就认出来了,正是近些天常见的那个老叟。刘善人上前,邀请马善人到院中的茶厅品茶。俩善人对着雨聊着,惊醒了老叟,只见他起身打着哈欠走了过来。刘善人起身,客气道:“有客人来访,惊扰了先生啊!”

马善人一听,忙问刘善人怎么称呼乞丐为先生。刘善人说:“不瞒马善人,开粥铺送种粮,正是先生的主意,最近又施以良方,不但帮我处理了仓库的粮米,还帮我办了一件大事。我聘请他做账房先生一点不为过,但先生拒绝接受,说要等一个人来。”

看马善人神情惊讶,老叟哈哈大笑,说道:“我老了,漂泊流了几十年,所以躺在草地上睡觉舒服。实不相瞒,我等的那个人,就是马善人您呐。我就是想让马善人看到,作为一个商贾,有善举才有善报。等一会儿,您就能看到了!”

刚说到这儿,门外忽然有几个骑马的官人登门:“治水钦差请刘善人到河前约见。”

这下,马善人更傻眼了,那老叟道:“走吧,到那儿你就知道了。”

三人冒着小雨来到运河边,只见人山人海,长长的运河两岸,搭起了一溜儿大帐篷,并且十步一口大锅,足足摆了三百余口。

马善人还不明所以,那老叟道,自己几个月前在北方乞讨,在京城听说南方因为暴雨,京杭运河不但水位高涨,而且河床的沙子也越积越多,很多河段几乎被泥沙淤成平地。所以,在天子脚下,老叟听说治水钦差即将到达扬州,负责运河的治理工程。一个月前,老叟乞讨回到扬州时,发现两位善人在比开粥铺,于是便推荐刘善人用“种粮计”,把自己店铺的大米省下来,又以略高于市场的价格收购一些大米,以便配合治水钦差,无偿给治水的民工提供所有的米粮。这样,永盛行既能在扬州城赢得好名声,又能在官府前打出了最漂亮的一张牌。

马善人简直不相信自己的耳朵,那老叟又道:“我之所以跟刘善人说这个方法,因为他是真善人,而马善人您却不是,从两人这几年的比开粥铺上就看出人心喽!”

说完,丢下二人,拿起碗哼唱着继续乞讨去了。后来,“捐粮”事件被皇帝得知,永盛行一跃成为扬州最大的进京米商……

Weibo Article 1 Weibo Article 2 Weibo Article 3 Weibo Article 4 Weibo Article 5 Weibo Article 6 Weibo Article 7 Weibo Article 8 Weibo Article 9 Weibo Article 10 Weibo Article 11 Weibo Article 12 Weibo Article 13 Weibo Article 14 Weibo Article 15 Weibo Article 16 Weibo Article 17 Weibo Article 18 Weibo Article 19 Weibo Article 20 Weibo Article 21 Weibo Article 22 Weibo Article 23 Weibo Article 24 Weibo Article 25 Weibo Article 26 Weibo Article 27 Weibo Article 28 Weibo Article 29 Weibo Article 30 Weibo Article 31 Weibo Article 32 Weibo Article 33 Weibo Article 34 Weibo Article 35 Weibo Article 36 Weibo Article 37 Weibo Article 38 Weibo Article 39 Weibo Article 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