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微信QQ空间新浪微博腾讯微博腾讯朋友豆瓣网
> 故事会 > 教育故事 >

绝不掠人之美

弗里克斯·门德尔松(公元1809—1847年),是德国19世纪群星璀璨的音乐家中甚为耀眼的一颗明星。他的生命虽然短暂,但杰出的音乐成就却给了门德尔松真正的不朽。

一次,少年门德尔松受到魏玛大公的邀请,前往宫廷去演奏。他跟着枢密顾问歌德的夫人一同前往,可到了宫门,宫廷侍官只把歌德夫人毕恭毕敬地请进去,却误把门德尔松当作一个小苞班,阻留在进门脱大衣的房间里。门德尔松开始并没介意,只是静静等待有人来招呼他进去。结果一个多小时悄然而逝,并未见到请他进去的人影。小门德尔松生气了,他讨厌这种无端费时间和极不尊重人的作法,于是一声不响地步出宫门,拂袖而去。待大公传出话来,他已无影无踪。小门德尔松维护自己尊严的行动,在魏玛大公的宫廷留下一个大大的惊叹。

1829年夏天,年仅20岁的门德尔松已开始作出国旅行演出。在伦敦,他的演奏引起满城轰动,人们对他崇拜得五体投地,他也从此对英国情有独钟。有一天,门德尔松访问英国,维多利亚女皇特在白金汉宫为他举行盛大的招待会。其间女皇当众赞誉:仅凭《伊塔尔兹》一曲,就足以证明门德尔松是音乐奇才。女皇表示,她本人是如何如何对《伊塔尔兹》推崇倍至。门德尔松闻言,满面通红,坐立不安。待人们热烈的情绪稍稍平静,他站起来诚挚而认真地说:“承蒙女皇陛下喜,但《伊塔尔兹》不是我的作品,而是以我的名字发表的妹妹芬妮的作品。”举座为之讶然。门德尔松进一步解释说:“这正是受到赞誉时自己羞惭满面的原因。由于门德尔松的兄弟不赞成用女人的名字发表作品,才把门德尔松的名字署在其上。虽然此事无人知晓,但门德尔松不能掠人之美。”闻听此言,人们对门德尔松的热与崇敬,更添一重。

门德尔松的作品和其品德交相辉映,成就了一位杰出艺术家的形象。

【大视角】

掠人之美,无异于巧取豪夺。诚挚不欺,正所谓玉洁冰清。一切费尽心机的装点,都只有一时半刻的喧哗。一切踏实自在的言行,才见得永不褪色的荣光。

Weibo Article 1 Weibo Article 2 Weibo Article 3 Weibo Article 4 Weibo Article 5 Weibo Article 6 Weibo Article 7 Weibo Article 8 Weibo Article 9 Weibo Article 10 Weibo Article 11 Weibo Article 12 Weibo Article 13 Weibo Article 14 Weibo Article 15 Weibo Article 16 Weibo Article 17 Weibo Article 18 Weibo Article 19 Weibo Article 20 Weibo Article 21 Weibo Article 22 Weibo Article 23 Weibo Article 24 Weibo Article 25 Weibo Article 26 Weibo Article 27 Weibo Article 28 Weibo Article 29 Weibo Article 30 Weibo Article 31 Weibo Article 32 Weibo Article 33 Weibo Article 34 Weibo Article 35 Weibo Article 36 Weibo Article 37 Weibo Article 38 Weibo Article 39 Weibo Article 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