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微信QQ空间新浪微博腾讯微博腾讯朋友豆瓣网
> 故事会 > 教育故事 >

被骂醒的格林尼亚

1912年,诺贝尔化学奖获得者格林尼亚收到一封贺信,信中只有寥寥一句:“我永远敬您!”落款是波多丽女伯爵。看到这封信,格林尼亚的眼圈红了,过去的一幕浮现在眼前。

1892年秋的一天,在法国切尔堡上流社会举行的午宴上,一个风度翩翩的“公子哥”邀请一位气质高雅的陌生姑跳舞,但被姑毫不客气地拒绝了,姑还对她露出不屑一顾的神态。在大庭广众之下被拒绝,可是这位“公子”有生以来的第一次,他难堪极了。周围的人个个都兴灾乐祸地望着他,更使他面红耳赤,手足无措。

一向骄纵放任的他如何受得了这份冷落?他真有些恼羞成怒。但当他打听到那位姑是来自巴黎的波多丽伯爵,而她的美丽和贤淑又誉满法国时,便觉察到自己的冒昧和不恭。他重新走上前去,向她表示歉意。

谁知这位女伯爵早就听说了这个无人敢管的二流子,便想管教管教他。于是她冷冷一笑,脸上露出鄙夷的神情,连连摆手说:“算了,算了,请站远一点儿,我最讨厌被你这样的花花公子挡住视线。”

波多丽女伯爵的话,像针扎一般刺痛格林尼亚的心。他开始意识到自己过去的所作所为,竟然如此令人厌恶,禁不住悔恨交加。

格林尼亚提前退出舞会,驱车回家,和衣躺在床上,痛感自己堂堂七尺男儿,竟成为社会“公害”,真是令人无地自容。

格林尼亚给家人留下一封信:“请不要探询我的下落,我会刻苦学习,我相信自己将来会创造出一些成就。”

格林尼亚的父母早已认识到自己教育的失败,却无从下手。现在儿子觉悟了,他们从心里感到高兴。他们没有阻挡儿子的行动,也没有到处去寻找,只是静静地等待儿子的好消息。

儿子最终没有让他们失望,获得了世人瞩目的诺贝尔奖。

【大视角】

当头棒喝只是一个外在的前提,而其转变的持续动力仍然来源于自省。倘若自省的力度不够,时机不多,那么,他前行路上的每一时刻都可能重入歧途。

打骂多致恼羞怒,进退无序胸无数。

偶有低眉自责人,惊觉而登摩天路。

Weibo Article 1 Weibo Article 2 Weibo Article 3 Weibo Article 4 Weibo Article 5 Weibo Article 6 Weibo Article 7 Weibo Article 8 Weibo Article 9 Weibo Article 10 Weibo Article 11 Weibo Article 12 Weibo Article 13 Weibo Article 14 Weibo Article 15 Weibo Article 16 Weibo Article 17 Weibo Article 18 Weibo Article 19 Weibo Article 20 Weibo Article 21 Weibo Article 22 Weibo Article 23 Weibo Article 24 Weibo Article 25 Weibo Article 26 Weibo Article 27 Weibo Article 28 Weibo Article 29 Weibo Article 30 Weibo Article 31 Weibo Article 32 Weibo Article 33 Weibo Article 34 Weibo Article 35 Weibo Article 36 Weibo Article 37 Weibo Article 38 Weibo Article 39 Weibo Article 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