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微信QQ空间新浪微博腾讯微博腾讯朋友豆瓣网
> 故事会 > 教育故事 >

指缸教字,父子齐名

王献之(公元344—386年)东晋书法家,字子敬,王羲之第七子,自幼从父学书法,与父齐名,并称“二王”。曾任秘书郎、丞,后任建威将军、吴兴太守、中书令。

中国历史上有句名言:“唐诗,晋字,汉文章。”所谓晋字,就是指王羲之与其儿子王献之的字,王氏父子的字是后世书法的楷模。

王献之还在幼年的时候,父亲王羲之已经是赫赫有名的书法家了。家中经常有人来求教,同父亲切磋书法艺术。时间久了,献之耳濡目染,逐渐对书法产生了兴趣。七、八岁时,他就渴望向父亲学习书法。有一次,他去找父亲,问能不能把写好字的“秘诀”告诉他。王羲之看出儿子想学字,又不想吃苦,就指着院里的18口水缸说:“秘诀”就在这水缸里,你练字能把这18口水缸里的水用完,就知道了。献之有些不解其意,心中不太高兴。他想,不教我秘诀,就自己练,没准也能练出好字。

有一天,他在写字,父亲来到他身后,冷不防走他的笔,斥责他说:“你握笔如此松弛,怎么能写出力投纸背的字来?”受到父亲的批评,献之哭了。母亲告诉他,要理解父亲的心意,听从父亲的教诲,并给他讲述王羲之少年时,如何刻苦学字的故事。听了父亲的故事,献之终于懂得了,父亲为什么能成为被人羡慕的书法家,原来是经过这样的勤学苦练啊!秘诀就在“勤”和“苦”上。

从这以后,献之听从父亲的教导,每日倚靠在水缸边上,认真练字,先从笔划开始,接着再练全字。为了让儿子学会握笔,王羲之在儿子的笔端,放上一块石头,让他顶石挥笔,以锻炼功力。他把自己多年练笔的经验告诉儿子:写一点,“须空中笔作之”,如“高峰坠石”,让人感到沉重有力;写一横,“要如长舟之截江堵”,让人看去觉得难以摇撼;写一上挑的弯钩,要“似百初张”,使人看了有如铁铸而成。

有一次他正在书房练字,父亲又来到他的身后,观看一会儿,猛然伸手去拔献之手中的笔,可是,却没有拔动。过后,王羲之对妻子说:“献之这孩子,倒是不错,现在练字神情专注,握笔不懈,运笔有力,如果再苦练下去,完全可以练出一手好字。”这话无意中被献之听见,他想自己苦心练字,三缸水已经用尽,可能差不多快赶上父亲了,因此才能得到父亲夸奖,总算可以轻松一下了。于是,就不太专心练字。

这一天,他写了一大篇字,自以为差不多,请父亲评点。王羲之接过来一看,笔划无力,结构松散,那个“大”字写得上紧下松。于是,在“大”字下面点了一点,成了个“太”字,叫献之拿去给母亲看。王夫人仔细琢磨一会儿,她觉得儿子的字和父亲相比,真是差得很远。在这一篇字中,她看只有那个“太”字的那一点,笔锋有力,倒似王羲之的笔法。因此,她对儿子说:“我儿费尽三缸水,唯有一点像羲之。”献之听后,大为吃惊。母亲所说“太”字的一点,正是父亲加上的,可见自己与父亲相差何等之遥,心中十分惭愧。

从此以后,王献之不再骄傲自满,多年如一日,潜心钻研书法艺术,终于成为一位与父亲齐名的大书法家。

【大视角】

只待心头先扎驻了学海无涯的观念,勤苦才真正具备久远而强大的动力。因此,技艺的进绝不是为了勤苦而勤苦。深入书山的道路,必得方向正确,而后才有勤苦所致的良循环。

Weibo Article 1 Weibo Article 2 Weibo Article 3 Weibo Article 4 Weibo Article 5 Weibo Article 6 Weibo Article 7 Weibo Article 8 Weibo Article 9 Weibo Article 10 Weibo Article 11 Weibo Article 12 Weibo Article 13 Weibo Article 14 Weibo Article 15 Weibo Article 16 Weibo Article 17 Weibo Article 18 Weibo Article 19 Weibo Article 20 Weibo Article 21 Weibo Article 22 Weibo Article 23 Weibo Article 24 Weibo Article 25 Weibo Article 26 Weibo Article 27 Weibo Article 28 Weibo Article 29 Weibo Article 30 Weibo Article 31 Weibo Article 32 Weibo Article 33 Weibo Article 34 Weibo Article 35 Weibo Article 36 Weibo Article 37 Weibo Article 38 Weibo Article 39 Weibo Article 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