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微信QQ空间新浪微博腾讯微博腾讯朋友豆瓣网
> 故事会 > 教育故事 >

以方仲永为鉴

宋朝的文学家、政治家王安石,很懂得勤奋的重要

王安石小的时候特别聪明。据说,无论什么书,他只要读过一遍就不会忘记。他写文章的速度很快,也不打草稿,写得却很不错。可是,王安石并不因此而松懈偷懒,一直以方仲永为鉴,严格要求自己。

方仲永是什么人呢?他是一个普通农民的儿子,和王安石的舅舅住在同一个村子。方仲永五岁就会写诗,许多人从四面八方赶来看这个孩子。不管谁指什么东西给方仲永看,叫他做诗,他都能立即写出来,而且写得很好。同乡的人惊奇万分,有些人就拿钱给方仲永的父亲,请方仲永给他写一篇文章。方仲永的父亲很贪财,天天带着小仲永到处串门,不让方仲永上学读书。结果,方仲永的知识一天比一天少,诗也写得一天不如一天。

王安石13岁那年跟着父亲到舅舅家,见到方仲永。那时方仲永与王安石年纪差不多大。王安石的父亲叫方仲永作了一首诗,诗写出来一看,并没有传说的那样好,但也还看得过去。过了七年,王安石又到舅舅家,问到方仲永的情况。舅舅告诉他,方仲永已经和没什么文化的人差不多了。

这件事给王安石很深刻的教育。他认识到,一个人的头脑再聪明,不学习总是不行的。就像方仲永那样,由于不读书,从一个很聪明的孩子,几乎变成文盲。

王安石终身记取这一教训,他总是不知疲倦地学习。亲友中有人去世了,他不去吊唁;有的亲戚办婚事或庆生日发来请帖,他也婉言谢绝。他抓紧一切时间读书、练字、写诗,就是做官以后也还是经常读书到天亮;早上稍为休息一下,有时脸也来不及洗,就匆匆忙忙去办事了。

王安石勤奋学习,永不满足,使他在政治上和文学上都取得了突出的成就。

【大视角】

前车之覆,后车之鉴。天才的潜力总得后天的土壤,才得茁壮地成长。土壤人人皆有,耕耘却非人人皆能,人人皆愿。希求坐享其成,抑或一劳永逸者,最终只能耗尽一切,又丧失一切。

Weibo Article 1 Weibo Article 2 Weibo Article 3 Weibo Article 4 Weibo Article 5 Weibo Article 6 Weibo Article 7 Weibo Article 8 Weibo Article 9 Weibo Article 10 Weibo Article 11 Weibo Article 12 Weibo Article 13 Weibo Article 14 Weibo Article 15 Weibo Article 16 Weibo Article 17 Weibo Article 18 Weibo Article 19 Weibo Article 20 Weibo Article 21 Weibo Article 22 Weibo Article 23 Weibo Article 24 Weibo Article 25 Weibo Article 26 Weibo Article 27 Weibo Article 28 Weibo Article 29 Weibo Article 30 Weibo Article 31 Weibo Article 32 Weibo Article 33 Weibo Article 34 Weibo Article 35 Weibo Article 36 Weibo Article 37 Weibo Article 38 Weibo Article 39 Weibo Article 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