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微信QQ空间新浪微博腾讯微博腾讯朋友豆瓣网
> 故事会 > 教育故事 >

以泪和墨,正其是非

谈迁(公元1593—1657年),原名以训,字官若。明亡以后,改名迁,字孺木。浙江海宁枣林人,是明清之际研究明朝历史很有成就的史学家。谈迁不满明末腐败的政治统治,因此决意终老不做官从政,而专心致志于撰写明代史,著有至今具有很高史料价值的《国榷》。

谈迁近而立之年开始酝酿写《国榷》。他读过许多明代的编年史,总觉得因为社会历史背景或作者本身方面的局限等原因,明史书籍颇有失实,谬误较多,每“见其表”而不可“见其里”。谈迁本着对历史和未来负责的态度,立志另写一本符合史实的明史。但当时困难很多,特别是对崇祯、弘光两朝和清初没有实录参照,需要亲自调查核实,编撰成史。在这种条件下,秉笔直书史实就可能有杀头灭族的危险,但他全然不顾。明朝其余各代的实录纵然有,也难有刻行本行世,只有少数抄本藏与官僚之家。而这些家族又恰恰是降清的命官,从根本上说,他在思想感情上就厌恶其没有民族气节。但是为了自己的重要目标,他不得不背着行李,带着干粮,日行露宿,硬着头皮向人求情暂借。一年到头,他总是不辞劳苦地借书,还书,如饥似渴地抄书。同时,只要是书中“稍可涉笔者”,或者路人谈论中有价值的东西,他都及时地动笔记录好,保存起来。

为了保证自己掌握资料的真实,谈迁还寻遍海盐、太仓、武进、嘉善、归安、钱塘、临苴等地的私家藏书,阅读了百多种明代先人的著述,边读边录边对照,斟酌比较出真实的史事。明末两朝没有记录,完全靠他收集整理《崇祯邸报》,而这些报纸又大部分藏于他最不愿去的官家。常常和借书一样,早晨出门,等到中午、晚上,吃闭门羹或扑空是常有的事。为了得见珍贵史料,他必须登门拜访那些了解明末史实的当代清朝有身份的官宦,向他们虚心求教,订正咨询。还要访问明朝公侯的门客、官宦、皇亲国戚及普通百姓人家。就这样,他日思夜梦地用6年时间才完成《国榷》初稿,以后增补订正,六易其稿,先后用去20年心血,才基本完善《国榷》一书。

令人遗憾的是,正当谈迁生活艰难、身体不佳、年龄已经54岁的困顿之际,《国榷》藏稿被盗!尽避他痛心不已,但他发愤重写,再度背井离乡,不避酷暑严寒,忍耐饥渴疲劳……他比年轻时更加忘我地借、抄、整理史料。谈迁再度呕心沥血,终于又写出《国榷》初稿。在花甲之年,他梦寐以求的北游京都的理想得以实现。这是他得以补充、订正《国榷》的良机。他不远千里来到北京,在京两年半的时间里,除去糊口的差使外,全部力都投入到《国榷》的充实求证工作。他总是嘴不闲地访问在京的明朝遗老,脚不停地踏遍京郊的明陵、墓园、寺庙,手不住地记录明时古迹、残垣断碑。他终于在终生前一年时间里,修订完成了共500万字的巨著《国榷》。

谈迁“以泪和墨”,“汰十五朝之实录,正其是非”,还以其强烈的民族气节,写出了国史实,填补了满族发展历史及其与明朝关系的史料空白。为此,他先后花去30多年的宝贵时光。《国榷》记录了317年中国明朝的历史,也反映了谈迁求真、求实、秉笔直书的史德,体现了他顽强、坚毅、忘我、拼搏的神。

【大视角】

正因其勤苦的习惯已成,所以才不辞艰难,不避险境,不计遗稿,所以才老而益壮,挫而弥坚,迫而愈勇。

Weibo Article 1 Weibo Article 2 Weibo Article 3 Weibo Article 4 Weibo Article 5 Weibo Article 6 Weibo Article 7 Weibo Article 8 Weibo Article 9 Weibo Article 10 Weibo Article 11 Weibo Article 12 Weibo Article 13 Weibo Article 14 Weibo Article 15 Weibo Article 16 Weibo Article 17 Weibo Article 18 Weibo Article 19 Weibo Article 20 Weibo Article 21 Weibo Article 22 Weibo Article 23 Weibo Article 24 Weibo Article 25 Weibo Article 26 Weibo Article 27 Weibo Article 28 Weibo Article 29 Weibo Article 30 Weibo Article 31 Weibo Article 32 Weibo Article 33 Weibo Article 34 Weibo Article 35 Weibo Article 36 Weibo Article 37 Weibo Article 38 Weibo Article 39 Weibo Article 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