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微信QQ空间新浪微博腾讯微博腾讯朋友豆瓣网
> 故事会 > 教育故事 >

农舍出来的大师

1871年8月30日,祖辈皆务农的欧内斯特·卢瑟福出生了。卢瑟福兄弟姐妹一共12人,他排行老四。心灵手巧的父亲,乐观向上、勤劳朴实的母亲,成为卢瑟福的榜样。

大自然是美丽的,农村的生活是艰苦的。12个兄弟姐妹的生计,全靠父母的劳作来维持。

卢瑟福的父亲做过车轮工匠、木工和农民,他不停地劳动,再加上母亲作小学教师的收入,要养活这么一大家子,真是非常吃力。

卢瑟福和兄弟姐妹从小就知道生活的艰难,没有什么人教育,他们都知道要想生活得好一点,得靠自己动手、动脑去创造,要踏踏实实地做事。春天耕地、播种,秋天收割庄稼,都是全家出动,每一个成员都要分担一些责任。卢瑟福通常都去干农场上的一些杂务活,像劈柴、挤牛等。全家人在劳动中互相帮助,结协作,很少发生争吵。劳动成果作为全家收获的一部分,谁也不会据为己有。卢瑟福在这样的家庭氛围中成长起来,养成了相互协作、尊重别人的良好品质。

后来卢瑟福成名之后,他的这种品质仍然保留。他被科学界誉为“从来没有树立过一个敌人,也从来没有失去过一个朋友”的人。作为一个伟大的导师,在他的助手和学生中,先后获得诺贝尔奖的竟多达11人。

俄罗斯物理学家、1978年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卡皮查,曾在卢瑟福领导下工作了14年。1937年,卢瑟福去世时,卡皮查万分悲痛。他在一篇悼念的文章中写道:“卢瑟福不仅是一位伟大的科学家,而且也是一位伟大的导师,在他的实验室培养出如此众多的杰出物理学家,恐怕没有一位同时代的科学家能与卢瑟福相比。科学史告诉我们,一位杰出的科学家不一定是位伟人,而一位伟大的导师则必须是伟人。”

这位伟人的伟大品格,就是在新西兰的农舍中培育出来的。

【大视角】

借用玻尔的话说,“卢瑟福在我们的追求研究领域中的进步时的那种宽阔的胸怀和强烈的兴趣,永远对人是一种巨大的鼓舞……”而其前提,依旧只是从小养成的协作习惯,以及追求不懈的言行风格。

Weibo Article 1 Weibo Article 2 Weibo Article 3 Weibo Article 4 Weibo Article 5 Weibo Article 6 Weibo Article 7 Weibo Article 8 Weibo Article 9 Weibo Article 10 Weibo Article 11 Weibo Article 12 Weibo Article 13 Weibo Article 14 Weibo Article 15 Weibo Article 16 Weibo Article 17 Weibo Article 18 Weibo Article 19 Weibo Article 20 Weibo Article 21 Weibo Article 22 Weibo Article 23 Weibo Article 24 Weibo Article 25 Weibo Article 26 Weibo Article 27 Weibo Article 28 Weibo Article 29 Weibo Article 30 Weibo Article 31 Weibo Article 32 Weibo Article 33 Weibo Article 34 Weibo Article 35 Weibo Article 36 Weibo Article 37 Weibo Article 38 Weibo Article 39 Weibo Article 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