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微信QQ空间新浪微博腾讯微博腾讯朋友豆瓣网
> 故事会 > 教育故事 >

质疑柏拉图

公元前374年,亚里士多德的父亲因医术高明而被马其顿国王指定为宫廷御医,亚里士多德家也因此而显赫起来。这一年亚里士多德刚满十岁。

父亲希望儿子今后也能继承自己的职业,因此小亚里士多德从小便开始学习医务的基础知识,并且他的父亲还对他进行严格的实践训练。由于父亲在医业上要求他益求,使得他养成了专注事实、尊重经验的作风。

在学习医务的过程中,亚里士多德遇到很多有关生命奥妙的问题,这些知识引发了他对生物学以及整个自然的强烈兴趣。

亚里士多德对医学怀有兴趣,但对哲学、数学的兴趣更浓。公元前367年,也就是他17岁的那一年,他决定前往雅典最著名的学校之一阿卡德米亚学术院求学,这所学院是由柏拉图创办的。另一所有名的学校则是柏拉图的老师苏格拉底创办的。这两所学校对于亚里士多德来说都非常具有吸引力,比较起来他对柏拉图的学院里的探索自然的学风更加向往,因此,他便选择了阿卡德米亚学术院。

亚里士多德由于受贵族生活的影响,所以他举止不仅温文尔雅,而且连说话也讲究语调柔和,在衣着方面也特别注重华丽。亚里士多德入学的时候,柏拉图到西西里岛访问去了。等到他回来,发现学校招了这么一个花花公子,大为恼火。他对亚里士多德说:“一个追求真理的青年人是不应该过分打扮自己的。”但亚里士多德却告诉柏拉图,糟糕的服饰不能带给自己良好的心情。柏拉图只好听之任之。

柏拉图是一个非常重视数学的人,他认为这门学科能把人的心灵带向真理,并且还能把人的思想境界提高到哲学的高度。阿卡德米亚学术院的大门上刻着一行大字:“不懂几何者不得入内。”尽避这个观点是老师的观点,但亚里士多德却从来不对柏拉图的这个观点持拥护态度,对此他们师生二人常常产生牴牾。

不仅如此,他还经常在和柏拉图探讨问题时驳倒柏拉图的理论。这样一来,使得许多同学对他非常不满。有一次大家忍无可忍之后,告诫他要尊重老师。他却告诉大家说:我老师,但我更真理。

在学习期间,亚里士多德广泛涉猎各门学科。他对政治学、戏剧学、诗学、物理学、医学、心理学、历史学、天文学、伦理学、自然历史学、数学、修辞学、生物学等学科都有颇深的研究。

柏拉图创办的阿卡德学术院和苏格拉底创办的修辞学院的学生由于互不理解,常常发生一些激烈的争议,他们往往是以己所长,攻彼所短。在公元前360年,这两所学校展开了一场闻名全城的大论战,苏格拉底批评柏拉图学院崇尚虚谈,无益于政治和法律等实际事务。

在这一场论战中,亚里士多德崭露了头角,他写了《格里努斯》、《忠言》等对话,有力地批判了苏格拉底的学校过分注重实用,使得理论思想贫乏的弊端。亚里士多德的论述气势纵横,论及的知识广泛,加上说理透彻,因而为柏拉图的学校争得了荣誉。此后,他便成为学校里的明星人物。

柏拉图曾经这样评价他说:“我的学院可分成两部分——一般学生构成它的躯体,亚里士多德构成它的头脑。”可想而知,亚里士多德当时的地位和名气有多大了。离开雅典学院后,亚里士多德被马其顿国王聘请为太子亚历山大的老师。

他创立的形式逻辑学对后来的科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并被誉为哲学之王。他所说过的许多话,在今天看来依然有很深的道理,比如“贫穷是罪恶的母亲”、“忽视教育的国家必然要灭亡”等等。

【大视角】

只为真理而存,权威才不至于构成屏障,师生才不必碍于情面,追求才可以无限延展。

Weibo Article 1 Weibo Article 2 Weibo Article 3 Weibo Article 4 Weibo Article 5 Weibo Article 6 Weibo Article 7 Weibo Article 8 Weibo Article 9 Weibo Article 10 Weibo Article 11 Weibo Article 12 Weibo Article 13 Weibo Article 14 Weibo Article 15 Weibo Article 16 Weibo Article 17 Weibo Article 18 Weibo Article 19 Weibo Article 20 Weibo Article 21 Weibo Article 22 Weibo Article 23 Weibo Article 24 Weibo Article 25 Weibo Article 26 Weibo Article 27 Weibo Article 28 Weibo Article 29 Weibo Article 30 Weibo Article 31 Weibo Article 32 Weibo Article 33 Weibo Article 34 Weibo Article 35 Weibo Article 36 Weibo Article 37 Weibo Article 38 Weibo Article 39 Weibo Article 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