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微信QQ空间新浪微博腾讯微博腾讯朋友豆瓣网
> 故事会 > 教育故事 >

宏志既定,终身不移

徐霞客(公元1586—1641年),名弘祖,字振之,江苏江县人,明末著名的地理学家。

徐霞客以毕生的力考察祖国地理山川,足迹遍及华北、华东、华南沿海及祖国西南边境的省区。他备受艰险,行程数万里,掌握了中国地理的大量第一手材料,完成了中国历史上优秀的地理巨著《徐霞客游记》。这部科学著作共有60万字,在中外科学史上占有极为重要的地位。英国的汉学家李约瑟博士曾经赞叹说:“《徐霞客游记》读来并不像17世纪学者的东西,倒像是一位20世纪野外勘察家所写的考察记录。”它充分说明了这部著作内容的详实和科学。徐霞客晚年对祖国西南地区岩溶地貌的勘察尤为值得称颂。他对洞的研究早于西方300多年,是我国和世界史上最早的伟大岩溶学家之一。为探明石灰岩溶洞的成因、分布、特点和结构,他曾历险涉足100多个石灰岩溶洞,他的许多勘察研究结果甚至与现代结论大致相符。

徐霞客在地理科学方面之所以取得辉煌的成就,是与他的国理想和忘我探索、追求真知的信念分不开的。

他从小读了许许多多关于祖国历史、方志、游记和探险记方面的书籍,志趣、抱负和求知欲使他立志投身考察祖国地理山川的宏伟事业,终身探索大自然的奥秘。他22岁开始旅行、考察、探险的科学生涯,历时30多年,始终表现了坚定的志向、顽强的毅力和无畏的神。为了完成一项考察任务,他总是坚持到底,直至找到真知。因此,他登山一定要攀上顶峰,研究河流一定要找到源头,探索岩洞一定要钻到最深处。他长期跋涉人迹罕至之处,奔波于川流峡谷之中,往返于崇山峻岭之间,“登不必有径”,“涉不必有津”。考察湖南三分石的分水岭时,茂密的竹林之间全是尖峭的岩石,实在没有立足之地,更是无法行走,他只好攀竹缘木悬空而过。为了证实某一种结论和寻求真理,他克服了常人难以想象和忍受的困难。他“不避风雨,不惮虎狼,不计程期,不求伴侣”的探险考察,风餐露宿不算,更为艰难的是他在湖南、贵州境内先后三次被盗,衣食被洗劫一空,弄得身无分文。在云南四次断粮,寸步难行。常常是“饥则啖食草木之实”,“暝则寝树石之间”,或“煨湿薪,卧湿草”,甚至“人畜杂处”,历尽千辛万苦。在广西境内寻龙岩之后下山,突遇山洪暴发,他被洪水席卷而下,几乎丢命。他一生中死里逃生无数次,但从未被困难和危险吓到。湖南茶陵有个麻叶洞,百姓都传说洞里有神龙、怪,没有法术镇服能力的人不能入洞。当时请不到向导,他就冒险和旅伴深入洞中考察。通过洞中三处低矮狭窄的缝隙,他们像蛇一样匍匐曲行,才达到洞底。他们手持火把,把洞中的每一暗角落都看透了。经过全面调查,洞中不但没有传说中的龙怪存在,而且洞中景象万千,奇景多处,“两壁石质石色,光莹欲滴”,“纹若镂雕,形欲飞舞”。另有一个山洞吸引着徐霞客,但不幸的是在这个山洞口,卧着一条首尾不见的巨蟒。为了考察,他只好冒险跳入洞中看个究竟。有时候为了考察一个洞,山高路远只好宿于其中,夜半虎啸狼嚎,也全然不顾。他就是以这种不畏艰险的神,两攀七星岩,三登雁荡山,细致而又深入地研究出一个个正确的地理结论。

徐霞客征服了科学考察征途上的困难和危险,同时也战胜了自身的辛苦和疲劳。他始终坚持写下每次考察的情况,哪怕是白天历尽千辛万苦,或跋涉百里山川,也不管是夜归荒村破庙,还是残垣断壁,或者露宿山林,他都要点燃松明、枝桠或枯草,坚持写下当天考察结果的详尽文字,同时绘制图形,整理标本,数十年如一日,含辛茹苦,给地理科学留下极其宝贵的资料。

长年逢山登攀,逢水涉足,“久涉瘴地”,“受寒受跌受饥”的艰险考察,使徐霞客积劳成疾。直到临终前半年,他不得已才放弃了自己的科学考察事业。但他虽然卧病在床,仍在研究自己那些心的标本。

【大视角】

意志可从环境的历炼中来,灵感可从万物的启迪中来,趣味可从自然的奥秘中来。谁与天地万物契合得紧,谁就拥有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源泉。

Weibo Article 1 Weibo Article 2 Weibo Article 3 Weibo Article 4 Weibo Article 5 Weibo Article 6 Weibo Article 7 Weibo Article 8 Weibo Article 9 Weibo Article 10 Weibo Article 11 Weibo Article 12 Weibo Article 13 Weibo Article 14 Weibo Article 15 Weibo Article 16 Weibo Article 17 Weibo Article 18 Weibo Article 19 Weibo Article 20 Weibo Article 21 Weibo Article 22 Weibo Article 23 Weibo Article 24 Weibo Article 25 Weibo Article 26 Weibo Article 27 Weibo Article 28 Weibo Article 29 Weibo Article 30 Weibo Article 31 Weibo Article 32 Weibo Article 33 Weibo Article 34 Weibo Article 35 Weibo Article 36 Weibo Article 37 Weibo Article 38 Weibo Article 39 Weibo Article 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