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微信QQ空间新浪微博腾讯微博腾讯朋友豆瓣网
> 故事会 > 东周列国故事新编 >

150、将相和

150 将相和 

赵惠文王回到本国,正好是三十天工夫。打这儿起,他就更加重用蔺相如,拜他为上卿,地位比大将廉颇还高。这可把廉颇气坏了。他回到家里,满脸通红,气呼呼地对自己的门客说:“我是赵国的大将,拼着命替赵国打仗,立了多少功劳!他呐,一个宦官手下的人,仗着一张嘴,有什么了不起的?倒爬在我的上头来了!有朝一日,他要碰在我的手里,哼!就给他个样儿瞧瞧。”早就有人把这话传到蔺相如的耳朵里,蔺相如就装病,不去上朝。就是有公事,也不跟廉颇见面。蔺相如手下的人都说他胆小,三三两两地谈论着,替他不服气。

有一天,蔺相如带着一群随从出去。真是冤家路窄,老远就瞧见廉颇的车马迎面来了。他连忙哪叫赶车的退到东口,走另一条道儿。赶到他们退到东口,就瞧见廉颇的车马正从那边过来。蔺相如只好叫赶车的再退回西口。万没想到廉颇的车马很快地又把西口堵住了。蔺相如耐着子,劝告手下的人叫赶车的退到小巷里去躲一躲,让廉颇的车马过去了再出来。这一来,可把门客、底下人们都气坏了。他们私下里开了个会,派几个领头的去见蔺相如,对他说:“我们远离家乡,投奔在您的门下,还不是为了敬仰您吗?如今您和廉颇是同事,地位又比他高,他骂了您,您反倒怕了他,在朝上不敢跟他见面,半道上碰见他,也这么藏藏躲躲的,叫我们怎么忍受得了!要这么下去,人家还要骑在我们脖子上来呐!我们没有涵养,只好跟您告辞了!”蔺相如拦着他们,说:“诸位看廉将军跟秦王哪个势力大?”他们说:“那当然是秦王的势力大啊!”蔺相如说:“对呀,天下的诸侯,哪个不怕秦王?哪个敢反对他?可是我蔺相如就敢在秦王的朝堂上当面骂他。怎么我见了廉将军反倒会怕了呐?你们替我抱不平,难道我自己就没有火气吗?可是各位要知道:那样强横的秦国为什么不敌来侵犯咱们赵国呐?还不是为了咱们同心协力地抵御敌人吗?要是两只老虎斗起来,准是‘两败俱伤’,秦国听见之后,准得来侵犯赵国。为了这个缘故,我只好厚着脸皮,忍气吞声。你们想想:还是国家要紧呐,还是私人要紧呐?”他们听了这番话,一肚子的气全消了。打这儿就更加佩服蔺相如了。

后来他的门客碰见了廉颇的门客的时候,都能够体贴主人的心意,总是让他们几分。可是廉颇反倒越来越自高自大了。

这件事情让赵国的一位名士叫虞卿的知道了。他告诉了赵惠文王。赵惠文王就请他去做和事佬。虞卿见了廉颇,先夸奖他的功劳。廉颇听了,挺高兴。虞卿接着说:“要论起功劳来,蔺相如比不上将军;要论起气量来,将军可就比不上他了。”廉颇听了,又犯起他那蛮横的劲头来了,他说:“他有什么气量啊?”虞卿就把蔺相如对门客说的话跟他说了一遍。廉颇当时脸就红了。虞卿说:“秦王独霸天下,列国诸侯全都怕他,可是蔺相如就敢当面骂他,够多么勇敢啊!他为了国家,为了共同对付敌人,他好像挺胆小似地躲避将军,这才是真正的勇敢哪!将军把他看作胆小鬼,错了!说他气量不怎么样,更错了!”廉颇举起拳头来,连连敲着自己的脑袋,低着头说:“我是个粗鲁人。先生要不说,我还在鼓里蒙着呐!这么说来,我……我太对不起相国了!”他就露着上身,背着荆条,跑到蔺相如家里,跪在地下,说:“我是个粗人,见识少,气量小。哪儿知道您竟这么容让我,我实在没有面目来见您。请您只管责打我,就是把我打死了,我也甘心。”蔺相如连忙跪下,说:“咱们两个人一心一意地伺候君王,都是重要的大臣。将军能够体谅我,我已经感激万分了,怎么还来给我赔错儿呐?”廉颇连话也说不出来,只是流着眼泪。蔺相如也哭了。两个人挺亲热地抱着,好久不放。将军跟相国不但就这么和好了,还做了知心朋友。

两只老虎做了好朋友,秦国就真不敢来侵犯。自从渑池会之后,整整十年工夫,秦国和赵国没发生过怎么大的冲突。可是在这十几年里头,秦国从别国得到了不少土地。大将军白起打败了楚顷襄王,楚国的郢都就变成了秦国的南郡(公元前278年);大将魏冉打下了黔中,楚国的黔中就变成了秦国的黔中郡(公元前277年);白起围困了大梁,魏国割让了三座城(公元前275年);伤打败了魏国的大将芒卯,魏国的南就变成了秦国的南郡(公元前273年)。到了公元前270年(周赧王45年)秦国又打算发兵去打齐国。正在这当儿,秦昭襄王接到了一封信,落名张禄,说有要紧的话来禀告他。秦昭襄王一时想不起这张禄是谁来。

评:将相和传唱了千古绝对是有其内在的原因的。一方面,中国人讲究“出将入相”,从来就把成为大将和名相作为人生的追求;另一方面,中国人凡事有讲究一个“和谐”,认为和睦是队成功最重要的原因之一。“将相和”这两方面都讲到了,廉颇和蔺相如一个作大将,一个作上卿(是不是相国我们就不争论了,反正也是很高的文官了),两个由不和变为和谐,体现的正是中国文化最核心的东西。蔺相如顾全大局、甘于忍让;廉颇知错能改、不怕丢面子;这些都是最宝贵的品质,确实值得每个人学

《三国志·郭嘉传》里郭嘉在袁绍死后,诸将想要趁势进攻袁氏时说过这样一句话,叫:“急之则相持,缓之而后争心生”。这句话讲的是袁尚和袁谭的关系,即在有强敌的时候他们会结,没有敌人了他们就会内斗。其实某种意义上这是一句普适的真理。内部的争斗永远是存在的,只不过在外部有强大的敌人时,这种争斗就被掩盖了。人总是有好面子、争口气的心理,由此产生的内部矛盾本就不可避免。好的队强就强在能处理好内部的种种关系,而历史上由盛转衰的队也往往是因为解决不好这个问题。队内的毒药有时比队外的强大威胁更可怕,由此观之“攘外必先安内”不是完全没有道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