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微信QQ空间新浪微博腾讯微博腾讯朋友豆瓣网
> 故事会 > 成功创业故事 >

懒蚂蚁的价值

日本北海道大学进化生物研究小组对三个分别由30只蚂蚁组成的黑蚁群的活动进行了观察,结果发现:大部分蚂蚁都很勤快地寻找、搬运食物,少数蚂蚁却整日无所事事、东张西望,人们把这少数蚂蚁叫作“懒蚂蚁”。

有趣的是,当生物学家在这些懒蚂蚁身上做上标记,并且断绝蚁群的食物来源时,那些平时工作很勤快的蚂蚁表现得一筹莫展,而懒蚂蚁们则“挺身而出”,带领众蚂蚁向它们早已侦察到的新食物源转移。

原来,懒蚂蚁们把大部分时间都花在了“侦察”和“研究”上。它们能观察到组织的薄弱之处,同时保持对新食物的探索状态,从而保证群体不断得到新的食物来源。这就是所谓的“懒蚂蚁效应”,懒于杂务,才能勤于动脑。

其实,日本人研究的“懒蚂蚁效应”太晚了,国人早在两千年前就把“懒蚂蚁效应”用在管理国家的政务上了。

战国时期的“养士之风”就是典型的“懒蚂蚁效应”,养士成为上层社会竞相标榜的一种时髦风气。有实力、有抱负的国君、权臣,无不以尽可能多地收养门客为荣。孔子的孙子子思在《孔丛子·居卫》写到战国时代,“天下诸侯方欲力争,竞招英雄,以自辅翼。此乃得士则昌,失士则亡之秋也”。此言深刻地道出了战国养士之风经久不衰的真谛。齐国的宰相孟尝君就足足养了三千个“懒蚂蚁”。就连会点儿鸡鸣狗盗,雕虫小技之人也能成为他的门客。秦昭王对孟尝君最为敬慕,派特使迎接孟尝君入秦。孟尝君带着门客千余人来到秦都咸。孟尝君献给秦昭王一件纯白狐狸皮袍子,秦昭王很高兴地把它藏在内库里。可秦昭王听了属下的谗言,把孟尝君软禁起来,孟尝君请秦昭王的宠妃帮忙解救,妃子说:“这不难,但是我要一件白色狐皮袍。”孟尝君为难了,仅有的一件已经送给秦王了,哪来第二件呢?有个门客说:“我有办法。”当天夜里,这个门客模仿狗叫声,从狗洞潜入秦王内库,看守以为是自己养的狗,未加怀疑。于是这个门客盗出了那件白色狐皮袍送给秦王的妃,孟尝君也得了自由,并急忙带领门客连夜逃离秦国。他们逃呀逃呀,半夜来到边界的函谷关。这关口要到鸡叫的时候才许出入,忽然有个门客学起了公鸡叫。一声跟着一声,附近的公鸡全都叫了起来。守关的人开了城门,让孟尝君出了关。等到秦昭王派人追到函谷关时,孟尝君和他的门客已经走远了。

就这样一个平素里无所事事的懒蚂蚁、会点儿鸡鸣狗盗之人,可关键时候,就比那些勤勤恳恳种苞米人更有价值了吧。

一个国家、一个集都是由形形色色的人员构成的,不要觉得懒人无用,不要人人都像诸葛亮那样鞠躬尽瘁,还要有耍大刀的张飞,耍嘴皮子的张松。勤者与懒者都是不可或缺的,大量勤者的存在,是一个组织赖以生存的必要条件。但是一个组织的生存和发展,还需要有懒于具体事务,却勤于思考创新的决策、计划、组织、协调者。甚至是那些指手画脚、甚至牢满腹、甚至指桑骂槐者也有存在的必要。没有了这样的“懒惰者”与“不合作者”,勤者还真的极易无所适从,乱了头绪,多会作无谓劳作,往往事倍功半,甚至得意忘形。

特别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更不能少了“四肢不勤,五谷不分”的懒人,正是这些不勤恳懒蚂蚁的“坐而论道”才是宏观决策的智囊。他们“没有实际用处”的虚幻的事业,才能让无数务实的人们有了安置灵魂的神家园。那些看起来没有用处的懒蚂蚁行为其实都是文化使者的自觉寻找。人类如果没有那些懒蚂蚁从事着诸如宗教、哲学、美学、数学、文学艺术这样的研究与创作,都是一些寻找、制造物质财富的勤勤恳恳的蚂蚁该多么单调与可怕。

Weibo Article 1 Weibo Article 2 Weibo Article 3 Weibo Article 4 Weibo Article 5 Weibo Article 6 Weibo Article 7 Weibo Article 8 Weibo Article 9 Weibo Article 10 Weibo Article 11 Weibo Article 12 Weibo Article 13 Weibo Article 14 Weibo Article 15 Weibo Article 16 Weibo Article 17 Weibo Article 18 Weibo Article 19 Weibo Article 20 Weibo Article 21 Weibo Article 22 Weibo Article 23 Weibo Article 24 Weibo Article 25 Weibo Article 26 Weibo Article 27 Weibo Article 28 Weibo Article 29 Weibo Article 30 Weibo Article 31 Weibo Article 32 Weibo Article 33 Weibo Article 34 Weibo Article 35 Weibo Article 36 Weibo Article 37 Weibo Article 38 Weibo Article 39 Weibo Article 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