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微信QQ空间新浪微博腾讯微博腾讯朋友豆瓣网
> 故事会 > 成功创业故事 >

一只破箩筐的价值

晋商在中国近代商业史上创造出了灿烂的商业文明,小说《乔家大院》就是真实的写照。其中有一个在电视剧中没有表述的彩情节,很能表现乔致庸的商业智慧。

乔致庸在包头一举获得成功,被公推为在包头重建晋商新规则的领袖人物。得意之时,他开始“大赦天下”,对一些确实还不了债的相与(客户)一笔勾销债务。就像现如今发达国家对非洲一些穷国采取的免除债务的做法一样,反正也收不回了,不妨做个顺水人情。乔致庸的这一举动,自然是让相与们刮目相看,也赢得了一些美誉。但不免让人产生一种担心:借债还钱,天经地义。如果借钱可以不还成了一条规矩,这无异于破坏商业规矩。其实这种担心,大可不必。乔致庸既然受命立规矩,自然有他的一番深思熟虑。

乔致庸在回祁县之前,做了一件重要的事,那就是清理包头东城“万利聚”商号吴东家的一笔欠账。吴东家头一年,借了“复字号”8万两银子,做羊生意,说好三个月还本付息,可是一年过去了,却一直拖着不还。这一天吴东家上门来了,赖在地上向乔致庸哭穷:“我现在穷得每天提着个破箩筐沿街叫卖花生仁,除了房子就剩下一只破箩筐了。”其实乔致庸早已经了解到,此人不仅有银子,而且还包女,他就是想赖账。

看到吴东家这副德,乔致庸只好说:“那好,我信了你,明日你把那只破箩筐拿来,再给我磕个头,咱们的账就两清了。”第二天,吴东家果然带着一只破箩筐来了。磕完头,乔致庸把借据给了吴东家:“你可以在这里当众烧掉!”吴东家果然烧掉了借据,脸不红不白,大摇大摆地扬长而去。

送走了吴东家,乔致庸吩咐伙计把这只破箩筐摆在“复盛公”最显眼的地方出售,标价8万两银子,外带一年的利息。结果所有到“复盛公”来做生意的人,进门就能一眼看到破箩筐,并把这个破箩筐的故事当笑话讲给同行们听。一传十,十传百,很多人还远道慕名来看这只破箩筐。没过多久,“万利聚”商号在包头就没生意可做了,连大掌柜和伙计们都觉得脸上没光,纷纷走掉。以致京城和太原的商家也不敢与“万利聚”做生意了。吴东家这才明白问题的严重,只好再一次向乔致庸赔礼道歉、磕头求饶。一分不差地把那只破箩筐买了回去,按照乔致庸的建议,把破箩筐挂在铺子门前,以示后人。

信誉是商业的基础。但难免会有不讲信誉的人,如何进行监督和惩罚?法律自然是重要的,但是法律是第三方监督,成本很高;道德是不可或缺的,但道德是第一方监督,成本固然低,却存在风险。因此,介乎于两者之间的第二方监督就成为一种基本的方式。

在人类商业史上,以色列人曾经成功地创造了不靠法律,而靠行业内部约束的方法,在地中海周边建立了大范围交易的商业环境。方法很简单,每一个商人只有加入一个行业组织才能获得信誉,而在交易中如果发现有人不讲信誉,受害的一方只需告诉行业组织,行业组织则把此信息发布出去,接下来那个不讲信誉的人就再也别想做生意了。

乔致庸借破箩筐来传播逃债者的不良信息,轻而易举地收回了8万两银子。这无疑是一种比“黄世仁式”的登门债、打官司或是请“黑社会”讨债更便宜的绝妙方法。

Weibo Article 1 Weibo Article 2 Weibo Article 3 Weibo Article 4 Weibo Article 5 Weibo Article 6 Weibo Article 7 Weibo Article 8 Weibo Article 9 Weibo Article 10 Weibo Article 11 Weibo Article 12 Weibo Article 13 Weibo Article 14 Weibo Article 15 Weibo Article 16 Weibo Article 17 Weibo Article 18 Weibo Article 19 Weibo Article 20 Weibo Article 21 Weibo Article 22 Weibo Article 23 Weibo Article 24 Weibo Article 25 Weibo Article 26 Weibo Article 27 Weibo Article 28 Weibo Article 29 Weibo Article 30 Weibo Article 31 Weibo Article 32 Weibo Article 33 Weibo Article 34 Weibo Article 35 Weibo Article 36 Weibo Article 37 Weibo Article 38 Weibo Article 39 Weibo Article 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