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微信QQ空间新浪微博腾讯微博腾讯朋友豆瓣网
> 故事会 > 成功创业故事 >

换个形式创造美

朋友开了家陶器厂,依托大汶口文化华做起了仿古陶生意。一开始还算红火,可几年下来生意就陷入了困境。翻来覆去就那么几十种式样可仿,自己看着也不美了,更别说销路了。库存产品越来越多,朋友也是一筹莫展。

我建议朋友不妨扔掉“仿”字,创新陶器的式样、花色、用途,立足实用、观赏做文章。

朋友大发感慨,他不是没想到过创新,可创新不是件容易的事,一没专业人才,二没研发经费。再说了,好的式样都让古人做过了,还有太多的人已经创新在前,很难超越。朋友说的极是,记得一位哲学博士曾经道过这样的苦恼,他在哲学领域满头大汗地钻研,刚觉得有点新发现,抬头一看,老子、庄子、苏格拉底已经微笑着站在前面等着他了。一位戏剧大师曾这样总结,古今戏剧作品就剧情来讲不外乎27种情节类型,现在一切的作品仅仅是这27种情节的组合而已。不过,这并不影响文艺创作的花样翻新。

我与朋友说起近来看过的一场时装展的观感。那是一场在澳大利亚墨尔本举行的“中国元素”为基本内涵的时装展,比例、色彩、廓形、材质无不中国化。水墨丹青、陶瓷青花、绣龙刺凤,还有折扇、中国结,都融入了服饰中。T台上,女模们一会儿头戴瓜皮帽走来,一会儿又头顶盖碗、茶壶头饰炫彩,更让人捧腹的是,连大红灯笼都成了手包。这仿佛是一场民俗工艺博览会,如果你觉得这似乎有点荒诞滑稽,那就错了。场上观众掌声不断,场外也是好评如潮,因为不一样的形式给人带来了不一样的观感。

朋友也许是从这次谈话中受到了启发,不久,创新作品接连不断。什么棒球瓶、保龄瓶、补丁瓶,长寿壶、福禄壶、弥勒壶,情侣挂件、白陶象棋等等,多得一发而不可收。从朋友的气色中,不用问,就知道了新产品的销路。

朋友在当地最好的“唐诗酒坊”请我吃饭,高兴地说:“酒喝好的,菜点贵的。”看着那些诱人的用唐代诗句做的菜名,我点了一例“两个黄鹂鸣翠柳”。菜端上来一看,俨然是一幅风景画,两个用蛋黄雕就的黄鹂,卧在一片碧绿的西芹上,旁边还点缀着白色的百合。我和朋友都笑了,这是一盘西芹炒百合。我猜想,那盘“一行白鹭上青天”,说不定就是诗化了的“水煮鹌鹑蛋”。

其实,太底下没有什么新鲜事,只不过表现形式不同而已。就像天晴久了一下,久了下场雨一样。能换个形式创造美,世界就不显得那么单调。

Weibo Article 1 Weibo Article 2 Weibo Article 3 Weibo Article 4 Weibo Article 5 Weibo Article 6 Weibo Article 7 Weibo Article 8 Weibo Article 9 Weibo Article 10 Weibo Article 11 Weibo Article 12 Weibo Article 13 Weibo Article 14 Weibo Article 15 Weibo Article 16 Weibo Article 17 Weibo Article 18 Weibo Article 19 Weibo Article 20 Weibo Article 21 Weibo Article 22 Weibo Article 23 Weibo Article 24 Weibo Article 25 Weibo Article 26 Weibo Article 27 Weibo Article 28 Weibo Article 29 Weibo Article 30 Weibo Article 31 Weibo Article 32 Weibo Article 33 Weibo Article 34 Weibo Article 35 Weibo Article 36 Weibo Article 37 Weibo Article 38 Weibo Article 39 Weibo Article 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