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微信QQ空间新浪微博腾讯微博腾讯朋友豆瓣网
> 故事会 > 999个短篇鬼故事 >

异闻手札之望乡(2)

2004年8月28日 星期六 雨

今天下了场雨,才觉得凉快了些。这两天忙得四脚朝天,前两天一直在地里临摹壁画,之后就是分析照片,日记也没有空写。今天好不容易把手头的资料都弄完了,总算可以喘口气。

就着临摹壁画的机会,我终于仔细观看了壁画的内容。

壁画的内容分为三个部分,第一个部分是一群古锦国人跪在地上仰望着天空,他们的脸上都戴着可以被称为古锦国考古标志的那种青铜面具(由于壁画褪色太严重,我无法判断究竟是不是青铜面具,因为人体和面具都是灰扑扑的颜色),就是说那种眼睛极为突出,宽面大耳的样子。他们面向同一个方向仰望着天空,天上有一个圆形的物体,应该是太。壁画简单质朴,由于年代久远,有的地方已经脱落,所以某些细节辨认起来有一定的困难。

第二个部分是几个人站在高高的台上,样貌和第一幅壁画中的锦国百姓差不多,也戴着面具,他们仿佛在排队等待着什么,而远远的天际,有个飞鸟一样的身影好像正飞向画中的太。我仔细辨认那个飞起来的身影,发现那应该是个长了翅膀的人形,因为只有一个小小的影子,所以看不太清楚,但我觉得那影子和墓室里所见的长明灯的造型很像。

第三部分损坏得最严重,大约有60%都已经无法辨认了,勉强可以看清的就是一个似乎古锦国打扮的人站在太底下,仰视着太,双手张开,他的旁边还站着一个同样打扮的人,但是没什么动作。张着双手的人手上茸的不知道拿着什么东西。

在今天的讨论会上,林老师询问了我们对于壁画的看法,我的观点中规中矩:“古锦国向来崇拜太,这已经是学界不争的事实,这些壁画正好清晰地反映了这种崇拜。他们戴着夸张的面具,宽面大耳是为了更好地聆听天语,巨大而突出的眼睛是为了能将太看得更清楚。而锦国人民对太进行跪拜、仰望都反映了他们对太这一滋养万物的神明的高度敬畏和崇拜,他们甚至想要飞向太。至于最后一幅,我暂且还没什么想法。”book.sbkk8.coM

林老师听完后若有所思地看向允明:“你也这么想吗?”

允明犹豫了一下:“不……不完全是。”允明整理了一下思路,“首先,我承认锦国对于天空上的某种物体有着莫名的崇拜,但我不同意那是对太,相反,我觉得更像是月亮。仔细观察壁画,可以在许多地方发现一些细小的斑点,并且三部分都有,如果把它们都说成是污点应该是讲不通的,我倒觉得它们更像是星星,这样也对应了他们崇拜的是月亮的说法。”

林老师居然 “嗯”了一声:“这倒是个新奇的看法。”

受到了林老师的鼓励,允明更加兴致勃勃:“另外,我认为杜若提到的锦国人戴的面具,或许不是面具,而是……他们本身的相貌。”

这个观点让我大吃一惊,林老师也变了脸色,甩下句“闹”突然就起身走人。

我虽然也不认同允明的观点,但还是对看起来很失落的允明安慰道:“别在意,林老师就是这个脾气。”

允明看着我:“你呢?你相信我吗?”

看着我的犹豫,允明的眼中划过一丝失落,不过他马上又勉强地笑笑:“没关系,我知道我今天说的话太具有颠覆,现在即便我解释给你听你也不会相信,但我的脑中已经有了比较成熟的观点,接下来只是需要寻找证据来证明,给我点时间,我一定可以拿出一份震惊学界的报告!”book.sbkk8.cOm

原谅我没办法给允明一个信任的答复,他今天提出的是足以颠覆考古学界权威的观点,一旦成立,允明将从此声名鹊起。可是这些观点听起来实在太过荒谬,虽说学术之争无对错,但也绝不能容忍毫无证据的信口雌黄,允明这样没头没脑地做出这么惊人的猜想,难怪林老师会不高兴。

这真是充满惊奇的一天。

2004年8月29日 星期日

我本以为昨天林老师气成那样,今天不会再开会的,没想到今天一早我就接到了林老师的电话,说下午两点钟继续开会讨论。

下午一点半,我们三人就都到齐了,林老师像是什么都没发生过一样,又问起我们的看法:“你们看,这件石室的作用是什么呢?”看我们可能因为昨天的事有点不敢开口,林老师居然破天荒地笑了笑,“昨天是我太冲动,你们不要介怀。”他说完又转向允明,“我为我昨天朝你发火道歉,但是你要记住,考古研究是件严肃的事情,你要提出一个观点,就要有相应的证据,我们允许想象,但不能思乱想。”

允明似乎也不想在这件事上再争论,低低地说了句:“我明白了,老师。”

对于石室的作用,我们三个人的观点倒是一致,都认为那应该是供奉锦国崇拜物的地方。理由很简单,石室不大,而占据室内主要空间的便是一张供桌,供桌上摆着一个供龛,里面的东西大概是木质的,已经风化了,看不出本来面目,我们有几种推测:和锦国崇拜相关的太神(或者月亮神);锦国的祖先;锦国的国君。对于供奉的到底是什么,在耳室打开前,我们一时还没有结论。

手边的资料差不多都整理全了,林老师嘱咐我们休整两天,然后再次下地。这次在地里待的时间会比较长,由于遗址离市区很远,每天往返不方便,林老师便决定在遗址附近搭建帐篷,食物和一些日用品隔几天让研究所的人来送一次。

我们自然不敢反对,于是事情就这么定了下来,想着接下来的工作,我觉得这次的研究真是越来越有意思了。

Weibo Article 1 Weibo Article 2 Weibo Article 3 Weibo Article 4 Weibo Article 5 Weibo Article 6 Weibo Article 7 Weibo Article 8 Weibo Article 9 Weibo Article 10 Weibo Article 11 Weibo Article 12 Weibo Article 13 Weibo Article 14 Weibo Article 15 Weibo Article 16 Weibo Article 17 Weibo Article 18 Weibo Article 19 Weibo Article 20 Weibo Article 21 Weibo Article 22 Weibo Article 23 Weibo Article 24 Weibo Article 25 Weibo Article 26 Weibo Article 27 Weibo Article 28 Weibo Article 29 Weibo Article 30 Weibo Article 31 Weibo Article 32 Weibo Article 33 Weibo Article 34 Weibo Article 35 Weibo Article 36 Weibo Article 37 Weibo Article 38 Weibo Article 39 Weibo Article 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