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微信QQ空间新浪微博腾讯微博腾讯朋友豆瓣网
> 古代文学 > 唐诗 > 李端 >

胡腾儿·原文及赏析

腾儿

【作者:李端】

腾身是凉州儿,

肌肤如玉鼻如锥。

桐布轻衫前后卷,

葡萄长带一边垂。

帐前跪作本音语,

拈襟摆袖为君舞。

安西旧牧收泪看,

洛下词人抄曲与。

扬眉动目踏花毡,

红汗 流珠帽偏。

醉却东倾又西倒,

双靴柔弱满灯前。

环行急蹴皆应节,

反手叉腰如动月。

丝桐忽奏一曲终,

呜呜画角城头发。

腾儿, 腾儿,

家乡路断知不知?

【赏析】

腾”是我国西北地区的一种舞蹈。代宗时,河西、陇右一带二十余州被吐蕃占领,原来杂居该地区的许多 人沦落异乡,以歌舞谋生。本诗通过描写一位能歌善舞的青年艺人表演“ 腾”舞的场面,表现了我国各民族之间的友好感情,表现了广大人民对 腾儿离失故土的深切同情,并寄寓时代的感慨。

第一段描述 腾儿原籍凉州(今甘肃武威),是“肌肤如玉”的白种人,隆準稍尖,鼻型很美;身着桐布舞衣,镶着的宽边如同前后卷起,以葡萄为图案的围腰,带子长长地垂到地面。这一段是对 腾儿身世和外貌的描写,语言朴实,字里行间浸透着诗人对艺人的深切同情。

第二段描写舞蹈开始前的场面:“帐前跪作本音语,拈襟摆袖为君舞。安西旧牧收泪看,洛下词人抄曲与。” 腾儿起舞之前,首先跪在帐前,向各位看客用“本音语”诉说家乡沦亡、同胞被杀的各种惨状,然后“拈襟摆袖”,向诸位施礼,准备起舞。那曾在安西做过地方官的人强忍着眼泪观看,洛下词人也主动把自己写的歌词抄送给 腾儿演唱。这段以点带面虽然写了“旧牧”含泪和诗人赠曲两个细节,但却使人联想到众人观看的大场面,看到不同人的思想和表情。艺人先据汉民族的习惯下跪,再以本民族的习惯施礼,其友好之情可知;诗人也不顾艺人能否读懂并演出自己的作品,真诚相赠;众人有感于艺人的身世,报之以热泪;各民族之间的感情,在这里得到了充分的表现。

以下至篇末为第三段,是写艺人的舞蹈和诗人的感慨。观众们的同情使得 腾儿大受感动:“扬眉动目踏花毡,红汗 流珠帽偏。”上句写“起始”动作,“扬眉动目”,可知表情丰富,神情激动。下句写飞旋动作,垂珠斜飞,“红汗 流”可知舞得十分卖力。

“醉却东倾又西倒,双靴柔弱满灯前”,进入另一种意境,上句既是写舞姿的曼妙,也是写他以舞蹈语言,痛陈离乡背井之苦。在舞蹈艺术中,“醉步”要求“形散神凝”,看似如醉如痴,飘忽不定,实则缓促应节,刚柔相生,是一种高难度的表演。下句写双腿飞旋,双靴闪动,恍如灯前闪烁出一层层柔弱的光圈。“环行急蹴皆应节,反手叉腰如却月。”“应节”二字,照应前后诸句。说他无论“环行”如轮,还是“急蹴”起跃,还是“反手叉腰如却月”的造型,都能丝毫不差地吻合着音乐的拍节;可知不论“踏花毡”的起步,还是“东倾又西倒”的醉步,抑或是“ 柔弱满灯前”的忽旋,也无不与音乐的拍节相谐。

接着以点睛之笔兼写几个方面:“ 丝桐忽奏一曲终,呜呜画角城头发!”说伴奏的“丝桐”(弦乐器)忽停,表示了舞蹈的结束;舞蹈结束,方听得“画角”呜呜,又见观众们因全神贯注于音乐舞蹈,其他音响均不得侵入其耳,烘衬出了舞技的超绝,引人入胜;“画角”发于城头,又说明时局紧张,不光是边地沦陷,京城也有烽火相照。时代气氛如此,能不引起诗人深沉的感慨?“ 腾儿, 腾儿,家乡路断知不知?”这里说的“家乡路断”,既表现了诗人对 腾儿的深切同情,也暗含了对于中唐国事的叹惋。诗贵含蓄,收尾尤贵意在言外。如果说前面叙事端、写观众、状舞蹈,都能写得炼而动人的话,那么这收尾四句却更富于余韵远响,具有耐人寻味的妙趣。卢纶盛赞李端:“ 校书才智雄,举世一娉婷。赌墅鬼神变,属词鸾凤惊。”这首歌行,应该是当得起“举世娉婷”的赞誉的。

本站部分赏析内容来自网络或网友提供,旨在弘扬中华文化,仅用于学习交流,部分未署名皆因原作者无法考证,如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及时通知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