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微信QQ空间新浪微博腾讯微博腾讯朋友豆瓣网
> 古代文学 > 唐诗 > 古诗文赏析大全 >

罗隐《鹦鹉》赏析

鹦 鹉

罗隐 〔唐代〕

莫恨雕笼①翠羽残②,南地暖陇西③寒。

劝君④不用分明语⑤,语得分明出转⑥难。

作者简介

罗隐(833年2月16日—910年1月26日),字昭谏,新城(今浙市新登镇)人,唐代诗人。生于公元833年(大和七年),大中十三年(公元859年)底至京师,应进士试,历七年不第。咸通八年(公元867年)乃自编其文为《谗书》,益为统治阶级所憎恶,所以罗衮赠诗说:“谗书虽胜一名休”。后来又断断续续考了几年,总共考了十多次,自称“十二三年就试期”,最终还是铩羽而归,史称“十上不第”。黄巢起义后,避乱隐居九华山,光启三年(公元887年),55岁时归乡依吴越王钱镠,历任钱塘令、司勋郎中、给事中等职。公元909年(五代后梁开平三年)去世,享年77岁。

注释

①雕笼:雕花的鸟笼。

②翠羽残:笼中鹦鹉被剪去了翅膀。

③陇西:陇山(六盘山南段别称)以西,古传说为鹦鹉产地,俗称其为“陇客”。

④君:指笼中鹦鹉。

⑤分明语:学人说话说得很清楚。

⑥出转:指从笼子里出来获得自由。

译文

不要怨恨被人剪去了翠绿的翅膀,关在雕花的鸟笼子里,南气候暖,而你的老家陇西十分寒冷。

劝你不要学人说话说得很清楚,话说得太清楚,人就愈加喜,要从笼子里出来获得自由就更难了。

赏析

三国时候的名士祢衡有一篇《鹦鹉赋》,是托物言志之作。祢衡为人恃才傲物,先后得罪过曹与刘表,到处不被容纳,最后又被遣送到夏太守黄祖处,在一次宴会上即席赋篇,假借鹦鹉以抒述自己托身事人的遭遇和忧谗畏讥的心理。罗隐的这首诗,命意亦相类似。

“莫恨雕笼翠羽残,南地暖陇西寒。”诗人在南见到的这只鹦鹉,已被人剪了翅膀,关进雕花的笼子里,所以用上面两句话来安慰它:不要感叹自己被拘囚的命运,这个地方毕竟比你的老家要暖和多了。话虽这么说,“莫恨”其实是有“恨”,所以细心人不难听出其弦外之音:尽管现在不愁饱,却不能奋翅高飞,终不免叫人感到遗憾。罗隐生逢唐末纷乱时世,虽然怀有匡时救世的抱负,但屡试不第,流大半辈子,无所遇合,到五十五岁那年投奔割据浙一带的钱镠,才算有了安身之地。他这时的处境,跟这只笼中鹦鹉颇为相似。这两句诗分明是写他那种自嘲而又自解的矛盾心理。

鹦鹉.jpg

“劝君不用分明语,语得分明出转难。”鹦鹉的特点是善于学人言语,后面两句诗就抓住这点加以生发。诗人以告诫的口吻对鹦鹉说:你还是不要说话过于明白吧,说得太明白的话你出去就更难了!这里含蓄的意思是:语言不慎,足以招祸;为求免祸,必须慎言。当然,鹦鹉本身是无所谓出语招祸的,这显然又是作者的自我比况。据传罗隐在东很受钱镠礼遇。但祢衡当年也曾受过恩,而最终仍因忤触黄祖被杀。何况罗隐在长期生活实践中养成了愤世嫉俗的思想和好为讥刺的气,一时也难以改变,在这种情况下,诗人对钱镠产生某种疑惧心理,完全是可以理解的。

这首咏物诗,不同于一般的比兴托物,而是借用向鹦鹉说话的形式来吐露自己的心曲,劝鹦鹉实是劝自己,劝自己实是抒泄内心的悲慨,淡淡说来,却意味深长。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