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微信QQ空间新浪微博腾讯微博腾讯朋友豆瓣网
> 古代文学 > 史书 > 中华上下五千年 >

孟子宣讲仁政

孟子曾效仿孔子周游列国,游说各国国君,施行仁政。

孟子来到魏国,见到魏惠王。惠王说:“我治理国家,真是够尽心的了。河内闹饥荒,我就把河内的百姓迁移到河东,并运粮食到河内去赈济。河东闹饥荒时,我也是这么办的。考察邻国的国君,没有哪个国君像我这样为政务这么尽心的了。可是,邻国的人口没有减少,而我们魏国的人口也没有增多,这是为什么呢?”

孟子答道:“大王喜欢战争,我就以战争做比吧。战场上敲起战鼓,下令前进,双方刚兵刃相见,就有士兵丢盔弃甲,扔掉武器逃跑。有的人跑了一百步停下了,有的人跑了五十步就停下了。跑五十步的可以耻笑跑一百步的吗?”

惠王说:“不可以。只是没有跑到一百步罢了,但同样是逃跑。”

孟子说:“既然大王懂得这个道理,就不要指望百姓会比邻国多了。不让兵役徭役妨害农时,百姓就会生产出吃不完的粮食;不用细密的鱼网到河塘里捕捞,就有吃不完的鱼鳖;按照时令采伐树木,就会有用不完的木材。有吃不完的粮食和鱼鳖,用不尽的木材,百姓就不必为生养死葬担忧了。百姓不再担心生养死葬的问题,就可以开始实施王道了。”

“百姓有了五亩田地,种上桑树,五十岁以上的人就都能有丝绸穿了;适时饲养家禽牲畜,不错过它们的繁殖时节,七十岁以上的人就都能吃上肉了;有百亩的耕地,可以不违农时的耕种,几口之家就不必挨饿了;认真办学,用孝顺父母,敬兄长的道理教化百姓,头发花白的老人就不会自己扛着重物赶路了。能做到这样,就能统一天下了。”

魏惠王只想富国强兵,称霸诸侯,孟子却只跟他讲仁义,惠王觉得他太迂腐了。

他来到齐国,见到齐宣王,齐宣王让他在齐国当客卿。一天宣王请孟子讲讲齐桓公、晋文公是如何称霸诸侯的。

孟子说:“孔子的弟子不谈争霸之事,只说施仁政,行王道,使天下安定的道理。”

齐宣王说:“我也可以施行仁政吗?”

孟子说:“当然可以,您不忍心看着一头牛被杀,而放了它,说明您是有仁之心的。其实施行仁政并不难,不是能不能的问题,而是愿不愿意去做的问题。”

齐宣王问:“那要怎样才能施行仁政呢?”

孟子说:“很简单。您对动物尚有仁之心,更何况是人呢?只要将这种仁之心用到人民身上,不要用战争去侵扰他们,减轻他们的负担,用仁礼义去教化他们,百姓自然就会长幼有序,相亲相,安居乐业,国家也可以秩序井然,逐步富强起来。”

可齐宣王一心只想称霸诸侯,虽然觉得孟子说得很对,却并没有采纳孟子的意见。他任用孙膑和田忌等人,打败强大的魏国。后来,齐国伐燕得胜,齐宣王很得意地跑去跟孟子说,自己不到五十天就打垮了燕国,肯定是老天都在帮忙。孟子知道他刚刚得胜,听不进劝阻,就什么也没说。其他的诸侯国害怕齐国强大起来,对自己的国家构成威胁,想要联合起来援救燕国。齐宣王得到消息有些不知所措,就又去找孟子,请他想想办法。孟子出主意说:“现在诸侯还没行动,不如赶紧替燕人立一贤君,然后撤出燕国班师回齐国。”但齐宣王很不甘心,不能做决定。正在这时,燕国人拥立太子平为王,起兵叛齐。宣王很后悔没有听孟子的话,但是宣王的臣子们却说这不是宣王的错。

孟子在齐国担任客卿,享有上大夫的俸禄,但是他的主张始终没能被齐王所用。孟子见齐国不能行大道,宣王身边小人众多,自己留在齐国早晚会受排挤,于是辞去客卿,离开了齐国。

孟子还曾到过滕国、宋国等小国,都没受到重用。孟子往来诸侯之间,有时带着数百人,乘着数十辆车,其规模已经超过了当年的孔子。各诸侯国都对他以礼相待,却都不肯采用他的主张。

当时,各诸侯国为了称霸,纷纷实行变革,富国强兵,启用能攻善伐之人,楚国、魏国都任用过吴起,齐国用孙膑和田忌,都曾强盛一时。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孟子却到处宣讲仁政,称述唐尧、虞舜以及夏、商、周三代的德政,提出民贵君轻的思想,各国君主自然不能接受。

孟子44岁开始到各国宣讲仁政,四处碰壁,62岁结束周游生活,回到家乡整理《诗经》,教书写书,阐发孔丘的思想学说,留下了传世之作《孟子》。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