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微信QQ空间新浪微博腾讯微博腾讯朋友豆瓣网
> 古代文学 > 史书 > 中华上下五千年 >

元朝年间的敦煌莫高窟

敦煌莫高窟素有“东方卢浮宫”的美誉,是世界上现存规模最大、内容最丰富的佛教艺术圣地。

敦煌坐落在河西走廊西端,是中国古代丝绸之路上的重镇。始建于十六国前秦时期的敦煌莫高窟,在元朝之前总共历经了十六国、北朝、隋、唐、五代和西夏多个朝代的兴建。

根据史料记载,公元366年,有一位名叫乐尊的高僧从敦煌经过,看到一座山上闪烁着金光,其中隐约有万佛浮现。乐尊深受感染,随即在金光浮现的地方开凿了一个洞窟。这就是莫高窟的第一个洞窟。

关于“莫高窟”名字的由来,有两种说法:第一种是,莫高窟的“莫”字就是不可能的意思,在佛家看来,世间不可能有比修建佛窟更高的修为,所以便将该佛窟命名为“莫高窟”;第二种说法是,“莫高窟”原名“漠高窟”,意思就是坐落在沙漠高处的洞窟,后来之所以会改名为“莫高窟”,只是因为当时“漠”和“莫”是互相通用的。

敦煌莫高窟以壁画为主,以塑像为辅,是融和了绘画、雕塑、建筑于一体的伟大的立体艺术宝库。莫高窟内现存七百三十五个洞窟,四万五千平米壁画,以及两千四百余座彩塑。

莫高窟各个洞窟的规模相差极大,最大的洞窟面积达到了两百六十八平方米,最小的洞窟高度还不足一公尺。原本在洞窟外面还建有木制的殿宇、廊道等,不过由于时间久远,这些木制建筑如今早已所剩无几。

敦煌莫高窟最富盛名的就是其中的壁画和彩塑。唐朝有诗云:“天衣飞扬,满壁风动。”说的就是敦煌壁画中最具代表的“飞天”形象。

莫高窟的壁画主要绘在洞窟的四壁和窟顶上,其题材主要包括佛像、佛教故事和神怪等七类。另外还有小部分壁画是以狩猎、农耕、纺织、通、战争、舞蹈等社会生活为题材。这些壁画为研究中国美术史的发展进程提供了翔实的史料。

莫高窟中的雕塑全都是泥塑,且都为佛教中的人物。这些泥塑个个都栩栩如生,跟周围的壁画相得益彰。

在隋唐之前,由于统治者对佛教的推崇,莫高窟的发展非常迅猛。等到了隋唐统治时期,丝绸之路兴盛,莫高窟也随之不断发展壮大。在此期间,莫高窟的洞窟总数甚至达到了上千个。唐朝灭亡以后,莫高窟也日益衰落。直到西夏建立以后,莫高窟的兴建工作才重新得到统治者的重视。

敦煌莫高窟现存的西夏和元朝统治时期的洞窟总数达到九十个以上,其中有八十多个洞窟兴建于西夏年间。西夏是由项族建立的少数民族政权,项族人对佛教十分推崇。西夏建国以后,佛教在国内空前盛行。作为当时的佛教圣地,敦煌莫高窟的地位也得到了空前的提升。

莫高窟中八十多个兴建于西夏并保存至今的洞窟,多数是由当时的西夏统治者在以往的旧洞窟的基础上,加入了很多项族的民族建筑特色,最终改造修建而成的。洞窟之中的大量彩塑、花砖等艺术作品,成为后人研究西夏民族文化的重要依据。

等到1227年,西夏在蒙古骑兵的铁蹄下覆灭,敦煌莫高窟所在的河西走廊一带也被蒙古人占领。后来,蒙古人建立元朝,并进一步统一了中国。元朝政府在向西方扩张时,每次出兵都要从敦煌经过。为此,元朝政府特意派兵在敦煌附近安营扎寨。在这段时期,敦煌与西域之间的贸易往来越来越频繁,敦煌莫高窟也由此进入了繁华时期。

元朝统治年间,各民族混杂居住,国内存在很多不同的宗教,元朝统治者在宗教方面的态度比较包容,给予了各种宗教广阔的发展空间。

元世祖忽必烈在位时,大力推崇佛教,特别是藏传佛教。此后的元朝历代君主,也对佛教十分推崇。敦煌莫高窟因此获得了兴建的机会,元朝年间修建的洞窟,现存大约十个。

在建筑风格上,元朝兴建的洞窟创新的部分很少,基本上全都是对以往的承袭。元朝唯一的创新就是将佛坛建造成了圆形,周围建有一层层的阶梯,上面绘有彩绘,并且佛坛的位置也移到了洞窟的中心。

不过,元朝灭亡以后,丝绸之路遭到废弃,河西走廊渐渐成了人烟罕见的荒芜之地,敦煌莫高窟也开始逐年没落。兴建工作基本停止,无论是统治者还是百姓,都很少再念及当初繁盛无比的敦煌莫高窟。

1941年,著名画家张大千开始对敦煌莫高窟进行断代、编号和壁画描摹,这项工作一直持续到1943年才完成。其后,国民政府将莫高窟收归国有,开始对莫高窟进行系统的保护、修复和研究工作。截止到1966年,已有大约四百个洞窟得到加固,五座唐宋木构窟檐得以修葺。在这段时期,莫高窟周围方圆十余公里的范围都禁止外人出入,以保障这座艺术宝库的安全。

在此之后,我国政府不断加强对莫高窟的保护力度,并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对莫高窟内的各种文物进行研究。敦煌学就是由此衍生出来,敦煌学派的学者专门负责研究敦煌艺术,以及1900年在敦煌莫高窟内发现的藏经洞中陈设的五万余件珍贵文物。敦煌莫高窟作为全人类的文化大宝藏,已于1987年被评定为世界文化遗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