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微信QQ空间新浪微博腾讯微博腾讯朋友豆瓣网
> 古代文学 > 史书 > 千古之谜 >

《孙子兵法》作者是否孙武?

《孙子兵法》通称《孙子》,又称《吴孙子兵法》,曾为中外人士举为兵书之鼻祖,相传为春秋吴将孙武所撰。在中国古代,它是军事家必读的经典兵法著作。在宋代官定的军事教科书《武经七书》中被列首位。凡从军行武者,必熟读《孙子》,考试合格,才得被授武职。《孙子》传入西方,也有数百年历史。据说拿破仑滑铁卢失败后,得见此书,击节而叹,悔未早读,否则或能免遭失败。今日日本,西方企业家,至有用《孙子》经营工商企业者,亦每每获奏奇功。然而《孙子》的作者是谁,到底是不是吴国将军孙武,却有一番争论。战国子书《商君书》、《韩非子》等都提到过“孙吴之书”,指的是《孙子兵法》和《吴子兵法》,但并未说明作者即是孙武。汉代司马迁《史记。孙武列传》才正式记录了孙武的事迹,肯定地说《孙子》“十三篇”为孙武所著,说孙武以此十三篇兵法进谒吴王,协助其整军经武,富国强兵,西伐强楚,北威齐晋,争霸中原。《史记》之说一出,千年之间,无人怀疑。然而宋代开始,疑问出现了:《孙子》真是孙武撰著的吗?历史上是否真有孙武其人呢?首创此说的有宋人陈振孙(《直斋书录解题》)、叶适(《习学纪言》),清人姚际恒(《古今伪书考》)亦赞同其说,定《孙子》为伪书。

他们认为:一,《史记》记孙武协助吴王阖闾伐楚事,虽言之凿凿,但《左传》记阖闾事时,并无一句提及孙武之名,因此春秋时并无孙武其人,他的名字和事迹出于太史公的误闻甚至是杜撰,二,《孙子》中记了一些不应当是孙武所处时代可能出现的名词、事件、状况,例如:(一)春秋时代仅称大夫为“主”,臣僚以“主”称国君是三家分晋后的事,而《孙子》中屡称国君为“主”;(二)春秋时,将相尚无明确分工,凡卿大夫在朝治政,出征带兵,并无国君授命、将帅出征的事。伐楚时,吴王阖闾与伍子胥都在前线直接指挥。不存在《孙子》书中所提到的“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的情况;(三)春秋时,战争虽频繁,但各国国土小,经济力量差,战争规模不大,齐晋、晋秦、晋楚等国之间的几次著名战役,战车不过几百辆,《孙子》中屡屡提到的“驰车千驷,……带甲十万”,这样规模的战争,要到战国时才出现;(四)吴越相恶攻战,是阖闾伐越以后的事,孙武初见阖闾,即提到吴越相斗,说“越人之兵虽多,亦奚以为!”恐怕是不大可能的;(五)

《孙子》中有“矢”之称,而却是战国时才发明的兵器;(六)“谒者”、“门者”、“舍人”等等都是战国时的职官名,春秋中并未产生,而《孙子》中却出现其名,等等。三,《史记》同时记载了齐将孙膑的事迹并有兵法理论,但并未专门说明有《孙膑兵法》,是否太史公将一书误作二书,一人误作两人?因此,他们之中,有的说《孙子》是春秋、战国之世山村处士所为,有的说是孙膑所撰,有的说是秦汉间人伪托。

但是,也有很多学者不同意陈振孙、叶适的怀疑论,如明代宋濂的《诸子辨》,清代的《四库全书总目提要》的撰者等。这些意见认为:太史公是严肃认真的史家,其记事立言,翔实可靠,本传中所叙孙武、孙膑事明明白白,《汉书。艺文志》载古兵法有《齐孙子》(孙膑)和《吴孙子》(孙武),区别清楚,本为两人,实无可疑。至于《左传》,本身也非完整之历史记录,偶有遗漏,也是可能之事,不能仅凭其中偶遗之记载即断定《史记》之文字为误为谬。《孙子》原文,古色古香,定出春秋之世,至于其中若干涉及后世名物之文字,乃是后代的窜入。先秦古籍常有此种现象,即《左传》本身,也不例外,不足以影响其核心内容的真实、历史和孙武的著作权。

还有一种意见,主张《孙子》是由孙武与其门徒们共同撰著的。这种意见认为《孙子》的主要思想体系肯定是属于孙武的,其成书过程大体是这样:当孙武、伍子胥佐助阖闾成就事业后,伍被伯吉挤,孙遂见机引退,总结战争经验,整理成系统的军事理论,然后讲学授徒,传授军事学术。其门徒耳受笔录,世代相传,最后在春秋战国间逐渐地形成了这部丰富的、有比较完整的体系的兵法著作。其间文字虽会有所增删,但未改变孙武核心思想。因此视为孙武所撰,也未为不可。1972年山东临沂银雀山汉墓竹简本《孙子兵法》和《孙膑兵法》的出土,为解决这番争论,提供了一些重要的资料,为拨开历史所蒙上的迷雾,带来了一线光明。因为已考订出墓葬年代是西汉初年,而且竹简《孙子兵法》恰好13篇,所以可以证明:一,《孙子》至少在西汉初年已经存在,其篇目内容与今本基本一致,曹整理《孙子》,并无大的改动。二,《孙膑兵法》确实有其书。三,孙武、孙膑确是两人。四,《孙子》并非孙膑著。五,《史记》确是信史,其所记载,基本可信。有一种意见认为,《孙子》的作者之争,到此应告一段落,作者肯定无疑就是孙武。但也有不同的意见,他们认为竹简本的出土,确实解决了许多疑问,但不是解决一切疑问,对其意义,不宜过于夸张,因为竹简本还不能直接证明《孙子》就是孙武所作,还不能证明《孙子》成书的具体时间,也无法证明《孙子》从成书到竹简抄录时,其间有无重大修改。这意见未始没有一点道理。总之,要彻底解开《孙子》的作者之谜,还有待于今后进一步的考古和研究。(予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