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微信QQ空间新浪微博腾讯微博腾讯朋友豆瓣网
> 古代文学 > 史书 > 千古之谜 >

麻沸散是一种什么药?

我国古代名医华佗曾创制麻沸散,并成功地用之于外科大手术中。《三国志》载:“若病结积在内,针药所不能及,当须刳割者,便饮其麻沸散,须臾便如醉死无所知,因破取。病若在肠中,便断肠湔洗,缝腹膏摩,四五日差,不痛,人亦不自寤,一月之间,即平复矣。”这是人类文化史上最早的腹部手术记录,实在足以引起我们自豪。试想,不必做脊椎穿刺,只要口服一些药便能达到全身麻醉,施行手术,多么舒适和方便。即使用现代医学的眼光看,这也是一种令人神往的麻醉方法。而中国在1800年前已经做到了。其关键就是有了麻沸散这种功效神奇的麻醉药!

那么麻沸散究竟是什么药呢?因为史料缺乏,详情不可确知,成了千古之谜。后世医家、史家对此多所议论,疑问很多。归结起来无非是:到底有无此药?如果有,那它的处方是怎样组成的?

后世有些人认为麻沸散可能属于子虚乌有一类。因为《三国志》不是医书,而当时的医家,尤其是与华佗同时的另一位名医张仲景的著作中也没有关于麻沸散的记载。

但是更多的人认为:麻沸散确有其药。我国是世界上最早使用麻醉药的国家。《列子。汤问》已载早在战国时代扁鹊就使用过麻醉药。马王堆出土的《五十二病方》,公认是远较《内经》为早的作品。里面已提到用刀割治内痔、外敷以药的手术。由此发展到数百年后的三国时代。华佗能达到那样的水平是完全可能的。陈寿著《三国志》素称取材严谨,且时距华佗去世不过六七十年,所述华佗事迹应该是比较可信的。

说到麻沸散的组成,情况就比较复杂了。

先看与华佗同时医家的记载:张仲景的著作中不载麻沸散,只提到“麻沸汤”。这里“麻沸”二字,是“如乱麻而沸涌”的意思,所谓麻沸汤在当时是一种热汤的名称,和麻沸散似无关系。华佗的学生吴普,长于药物学,有书《吴普本草》,已失传。从后人引用该书的内容中,未见提到麻沸散。

但在《吴普本草》中提到植物麻韇的麻醉作用,值得注意。吴普说:“麻蓝一名麻簧,一名青葛,味辛甘有毒。”查《中药大辞典》这个麻蕡的“蕡”有多种读法,其一是读作“费”和“沸”字音近。我们知道,中药的方剂常以方内的主药命名。例如麻黄汤以麻黄为主药,当归芍药散以当归、芍药为主药。如麻沸散也属这种情况,则虽无“麻沸”这种药,但是“麻沸”是否即“麻蕡”之误呢?因陈寿毕竟不是医生,当时医生们又常用“麻沸汤”,他辨不清“麻沸”与“麻蕡”的区别,发生误记是可能的。

假如此说不诬,那只要弄清麻蕡是什么就行了。可是千百年来,对麻蕡的认识非常混乱,可能这也是导致麻沸散失传的原因之一。直到近代,才有学者杨亭华在所著《药物图考》中对它作了澄清和说明,他指出,麻蕡是大麻的雌花。“新采之时,嗅之久致脑眩晕而痛,因内含元素甚富,为刺激之麻醉剂。”又说:“若服过大之分剂,则呼吸必缓,然卒无殒命者;此药常服致瘾。”现代植物学也已探明:麻蕡分泌的树脂含四氢大麻酚等麻醉物质。大麻的果实、小叶及细也有一定的麻醉作用(见《中药大辞典》)。

现代西方社会的吸毒品大麻,即由上述东西制成。所以也许“麻沸散”应改称“麻蕡散”?这是一种推测。

此外还有两种说法。

一、宋时有人认为麻沸散可能由曼陀罗等组成。周密《癸辛杂识》说:“汉北回回地方有草名押不芦,以少许磨酒饮,即通身麻醉而死,加以刀斧亦不知……昔华佗能剖肠涤胃,岂不有此药耶!”这里的“押不芦”即曼陀罗。李攸《宋朝史实》载:“置曼陀罗花酒中,既昏醉……,尽擒杀之。”

大约宋人用曼陀罗或其花置酒中充麻醉剂,是较普遍的。以后元代名医危亦林也常用曼陀罗花作麻醉药。

另一说,据近人著作《后汉书华佗传补注》记载:“麻沸散方:羊踯躅,当归,茉莉花根,石菖蒲。”书中未指明此方的出处。但一般认为此方来自清代赵学敏的《串雅内编》中间的“换皮麻药”。至于此方究竟是否符合麻沸散原方,就不得而知了。

70年代以来我国中药麻醉科研有所进展,主要是以曼陀罗花(即洋金花)为主药作手术前麻醉。已能应用于100多种临手术。当然也存在着一些问题,如麻醉不够深等,有待解决。另外还有设想用曼陀罗和川贝等研末,制成“卷烟”,吸入气管,可缓解支气管痉挛,治疗哮喘。总之中药麻醉类药物应用的前景很广。如果能彻底解开麻沸散之谜,吸取其华,使这失传千百载的药物重新为人民造福,该多好啊!

(萧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