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微信QQ空间新浪微博腾讯微博腾讯朋友豆瓣网
> 古代文学 > 史书 > 简明中国古代史 >

第六章 隋唐五代 第三节 五代十国、契丹(辽)

第三节 五代十国、契丹(辽)

(907—960)

公元907年,唐朝灭亡。原唐朝的各藩镇和地方武力集相继割据独立,建立国家。在中原地区相继更代的王朝为梁(后梁)、唐(后唐)、晋(后晋)、汉(后汉)、周(后周)五个朝代,史称“五代”。在南方,则先后建立了吴、南唐、吴越、楚、闽、南汉、前蜀、后蜀、荆南(南平)九个国家,连同割据在今山西一带的北汉,史称“十国”。五代存在的时间自公元907年至960年,只有五十三年。十国先后存在的时间自公元891年至979年,共八十八年。

史学界一般把公元907年后梁建立到公元960年北宋代周这一段历史称作“五代十国”时期。

但是,当时并不是只有五代十国。在北方,还有契丹(辽)政权;在河西,有曹氏政权;①在云南,有大理政权。②五代十国是唐末藩镇割据的继续和发展。但在割据政权互相攻伐、兼并的过程中,在契丹南进、民族矛盾上升的情况下,又逐渐出现了走向统一的趋势。

一、五代更替契丹兴起

梁、唐递嬗 公元907年,朱温灭唐,建立后梁,年号开平,都于开封①。在后梁周围,还存在着其他一些割据势力,即河东的李克用父子、幽州的刘仁恭父子、淮南的杨行密、西部的李茂贞等。其中以李克用父子的势力最大。

李克用,沙陀族人,靠镇压黄巢起义发迹,任唐朝的河东节度使,封晋王。为了争夺对黄河流域的统治权,他同朱温争战不休。后梁开平二年(908年)正月,他去世,其子存勗继晋王位。朱温乘机攻晋,结果在潞州(今山西长治)大败。开平四年(910年),双方又在柏乡(今河北柏乡)会战,朱温再次惨遭败绩。从此后梁元气大伤,迅速衰落。

乾化二年(912年)六月,朱温被其子朱友珪杀死。朱友珪在位数月,其弟友贞杀友珪自立,是为后梁末帝。此时后梁政治黑暗,统治残暴,对人民的压榨日益繁重,阶级矛盾尖锐。

晋王李存勗的势力在此时却大有发展。913年(乾化三年),兼并了幽州刘仁恭、刘守光割据势力。915年,后梁的魏博镇(治今河北大名)又降晋。923年(梁龙德三年、后唐同光元年)四月,李存勗称帝,自以为继唐而有天下,故国号唐,建都洛。史称后唐。不久,李存勗灭后梁,北方基本统一。925年(同光三年),后唐又出兵四川,灭前蜀。926年(同光四年),李克用养子李嗣源在率兵讨伐魏博镇叛军时,回师洛夺位。李存勗为部将所杀,李嗣源即位,政治有所兴革,是后唐较好的时期。

契丹建国 契丹族原为鲜卑族的一支,居住在辽水上游的潢水(今西拉木伦河)流域,以游牧为主。全族分为八个部落,各有经选举产生的“大人”(即酋长)。大约在唐代初年,契丹族已经形成了由八部联合组成的部落联盟。八部“大人”推举一人做联盟首领,称为可汗。五代初年,契丹族在其杰出的首领阿保机的领导下建立国家。

阿保机姓耶律氏,亦称耶律阿保机,出身于迭剌部显贵家族。其祖先屡任迭剌部的夷离堇(qín芹),即酋长。唐天复二年(901年),阿保机被选为迭剌部的夷离堇。后梁开平元年(907年),八部大人罢免软弱的遥辇氏的痕德堇可汗,改选阿保机为可汗,从此他连任九年。阿保机在任可汗前后,一面率军四出征讨,扩大迭剌部势力;一面注意吸收先进的汉族文化,发展本部的政治、经济。于是,迭剌部愈益强大。这引起了其他七部酋长的忌恨,他们便联合起来,于公元915年(后梁贞明元年)迫使阿保机让出可汗之位。一年后,阿保机骗七部酋长赴宴,以伏兵尽杀之,随即统一契丹各部,并建立了奴隶制国家,国号大契丹。阿保机自号天皇王,年号神册(916—922年)。

神册三年(918年),阿保机建西楼城为皇都(后名上京临潢府,今内蒙古巴林左旗南波罗城)。神册五年,由突吕不等人参照汉字,创制契丹大字。后又由阿保机之弟迭剌参照回鹘文和汉文,创制契丹小字。从此,契丹社会发展更快。天赞四年(925年),阿保机率军亲征渤海国。次年,灭渤海国,改名东丹国,命长子突欲(耶律倍)为东丹王。不久,阿保机死于班师途中,谥号辽太祖。次子耶律德光继位,是为辽太宗。

后晋兴亡 契丹强大后,开始向中原扩张。但在后唐以前,常常受阻。

石敬瑭是李嗣源的女婿,也是沙陀族人。任后唐河东节度使。933年(长兴四年)、李嗣源病逝,其子从厚即位。次年,嗣源的义子从珂起兵杀从厚自立。石敬瑭向与从珂不和,欲取而代之。清泰三年(936年),他以割地、称臣、称子为条件,请求契丹皇帝耶律德光出兵助其叛变。同年九月,耶律德光率骑兵五万,援助被困晋(今山西太原)的石敬瑭,大败后唐兵。之后,耶律德光册立石敬瑭为“大晋皇帝”。四十五岁的石敬瑭认三十四岁的耶律德光为父①,每年输帛三十万匹,割幽(今北京)、蓟(今天津蓟县)、瀛(今河北河间)、莫(今任丘)、涿(今涿州)、檀(今北京密云)、顺(今顺义)、新(今河北涿鹿)、妫(guī圭,今怀来东南)、儒(今北京延庆)、武(今河北宣化)、蔚(今蔚县)、云(今山西大同)、应(今应县)、寰(今朔县东北)、朔(今朔县)十六州之地与契丹。十一月,契丹与晋联兵入洛,后唐灭亡。不久,石敬瑭入开封,并以此城为晋之国都。

契丹得幽云十六州后,即以幽州为陪都,称南京,又称燕京。幽云十六州的割让,使中原地区失去了北方的重要屏障,契丹兵马从此可以长入,中原王朝在同契丹的战争中,开始处于被动不利的地位。

942年(天福七年),石敬瑭病死,其侄石重贵即位,便改变态度,对契丹皇帝只称孙而不称臣。耶律德光大怒,于是自944年(开运元年)至946年,三次大规模南下攻晋。前两次均告失利,第三次由于后晋执掌重兵的杜威(杜重威)率军叛变,耶律德光得以顺利进军。946年十二月,契丹攻入开封,灭后晋。次年二月,耶律德光在开封登基,表示自己是中原的皇帝,并改契丹国号为大辽②,欲久据中原。但他并没有治理中原的经验和适当办法,而是放纵契丹士卒四出抢掠,自筹给养,叫“打草谷”;下令在开封和各州“括借”钱帛,储于内库,拟运回北方;不放已降的节度使和其他官员还任,而另派自己的子弟亲信担任地方长官。这种作法给中原人民带来了巨大灾难,激起了人民的反抗,义兵遍及中原。耶律德光开始感到在中原无法立足,不久,便率军北归。947年初夏,他病死于途中。

汉、周更代 耶律德光走后,刘知远乘虚占据了中原。刘知远也是沙陀族人,原是石敬瑭的心腹,曾任后晋的河东节度使。契丹入开封后,他分兵守四境。947年二月,他即位称帝,但仍用晋的国号与年号。辽兵北还,他入开封,始改国号为汉,在位仅一年即去世,其子刘承祐继位。刘氏父子均无善政,阶级矛盾和统治集内部矛盾都非常尖锐。950年(乾祐三年),将军郭威统兵回京,夺取了政权。刘承祐为乱兵所杀。郭威于951年正式登基,国号周,年号广顺。

二、十国兴亡

1.南方九国

五代时期,南方存在着诸国并立的局面,在江淮地区先后有吴和南唐;两浙地区有吴、越;四川地区先后有前、后蜀;两湖地区有荆南(南平)和楚;两广地区有南汉。

吴、南唐 吴的奠基者是唐淮南节度使、吴王杨行密,首府在扬州。919年(后梁贞明五年),杨行密子隆演始建吴国。

吴国建立后,实权一直掌握在大臣徐温、徐知诰(gào告)父子手里,皇帝只是傀儡。937年(后晋天福二年),徐知诰取代第四位吴主杨溥(pǔ普)称帝,改国号唐,史称南唐。他自称本是唐朝后裔,故改名李昪(biàn变),建都金陵(今南京)。李昪死后,其子李璟(jǐng景)与其孙李煜(yù玉)相继在位。李璟父子是著名的词人,但却没有治理天下的才能,所以南唐国力日渐衰弱,终于在975年(北宋开宝八年)为北宋所灭。

吴越 唐末,钱镠(liú流)任镇海节度使,封越王(后又改封吴王),首府杭州。907年,钱镠被梁封为吴越王。吴越在表面上始终臣事中原王朝,使用中原王朝的年号,保持藩王的格局。978年(北宋太平兴国三年)降于北宋。

前、后蜀 唐末四川节度使、蜀王王建在907年朱温代唐时,自己在成都称帝,国号蜀,史称“前蜀”。925年(后唐同光三年),为后唐所灭。

后蜀为后唐西川节度使孟知祥建立。934年(后唐清泰元年),孟知祥在成都称帝,不久去世,其子孟昶(chǎng敞)继位。965年(北宋乾德三年),孟昶降宋,国亡。

楚 唐武安节度使马殷所建。后梁时,马殷被封楚王。后唐天成二年(927年),封马殷为楚国玉,始正式建国,建都长沙。马氏始终臣事中原王朝,使用中原王朝的年号。951年(后周广顺元年)为南唐所灭。

荆南 后梁荆南节度使高季兴所建。高季兴在朱温死后,割据一方。后梁封他为渤海王。后唐时封他为南平王,史称荆南或南平,建都江陵。高季兴及其子孙名义上始终向中原王朝称臣,保持藩镇格局。963年(北宋乾德元年)为北宋所灭。

闽 唐末,王潮任威武军节度使。潮死,弟审知继任。后梁开平三年(909年),朱温封审知为闽王。审知及嗣王延翰在位时,一直奉中原王朝为主。至延翰弟延钧时,始于933年(后唐长兴四年)称帝,国号大闽。建都福州。945年(后晋开运二年)为南唐所灭。

南汉 后梁时,原唐清海军节度使刘隐先后受封为南平王、南海王。刘隐死后,弟?(yǎn掩)继位。917年(后梁贞明三年),龚称帝,国号大越,建都广州。翌年改国号为汉,史称南汉。

南汉的国君从刘隐开始,都暴虐无道,对人民的剥削和压迫十分沉重,阶级矛盾非常尖锐。971年(北宋开宝四年),南汉为北宋所灭。

2.南方经济的发展

唐末五代时期,南方战争相对较少,同时北方人民为了逃避战祸,不断南迁,使先进生产技术和大量劳动力流到南方,从而为南方提供了发展生产的客观条件。另外,南方多数政权的前期统治者都采取休养生息、鼓励生产的政策,所以南方经济得以继续发展。

当时,南方各国都很重视农田水利建设,使农业生产条件有了明显的改善。吴越和南唐的劳动人民还发明了圩(Wéi围)田,即在水乡河较高,田面较低的地方,沿河渠岸和田边筑堤,内以围田,外以隔水。一圩方圆几十里。沿堤建水闸,旱则开闸引水灌溉,涝则闭闸拒水,从而把涝地改造成了沃土。圩田的出现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一个创造,也是农业发展史上的一大进步。

南方的经济作物也日益增加。如南唐“桑柘满野”①。楚也盛产蚕桑,“民间机杼大盛”②。茶树的种植更是遍及南方各地。

手工业以制茶业的发展最为迅速。仅楚一国,每年向中原王朝交纳的贡茶即达二十五万斤。茶叶已成为重要的商品,南平首都江陵是全中国最大的茶市。其他如丝织、矿冶、制盐、造纸、造船、制瓷业等也比较发达。

农业和手工业的发展促进了商业的活跃。扬州、金陵、潭州、江陵、杭州、成都都是商业繁盛的城市,其发达程度超过北方都市。南方各国之间的贸易往来频繁,有的国家还通过陆路和海路,同中原王朝乃至南洋诸国和日本、大食等国通商。

3.北 汉

后汉时,高祖刘知远弟刘崇(称帝后改名旻)历任太原尹、中书令。951年后周代汉,他即称帝,仍以汉为国号,史称北汉,都太原。北汉“征敛一方,略无虚日,人甚苦之”。①社会矛盾十分尖锐,政权很不稳固。979年(太平兴国四年)为北宋所灭。

三、后周改革北宋代周

人民的疾苦 五代时期,军阀割据混战,人民深受苦难。尤其在中原地区,政权屡屡更迭,战争激烈而频繁,人民颠沛流离。各地军阀为了应付战争,加紧对人民的剥削,苛捐杂税严重,刑罚残酷。此外,北方百姓经常遭受契丹蹂躏,苦难更深。广大中原人民渴望国家统一,抗击契丹。适应这种社会要求,后周统治者开始整顿政治,并进行统一战争。

后周改革 后周的建立者郭威出身于破落官僚家庭,对民间疾苦比较了解。称帝之后,即着手改革弊政,显德元年(954年)。郭威去世,其养子柴荣继位,是为周世宗。他继续郭威的事业,进行了全面的改革和整顿。在政治上,纳士求贤,倡导节俭,严惩贪污,整顿机构,抑制藩镇,加强中央集权。在经济上,整顿庄田,罢营田,招民垦荒,均定赋税,兴修水利,发展生产;并废寺院,毁佛像铸钱,增加财政收入。在军事上,加强禁军,淘汰老弱,这些措施使后周的国力大为增强。

后周的征伐 柴荣即位,即开始进行统一战争。他先于955年(显德二年)派兵伐蜀,夺得秦(今甘肃天水)、凤(今陕西凤县东)等四州。又在955年冬至958年(显德五年)春,三次亲征南唐,夺得江北淮南十四州六十县,使长江以北地区尽遍后周所有。959年(显德六年),柴荣亲自率兵北伐辽国。出师四十二天,收复瀛、莫、易三州及军事要冲瓦桥关(今河北雄县境)、益津关(今霸县境)、淤口关(今霸县境)所谓三关之地。正当全军鼓舞,准备乘胜进取幽州之际,柴荣突患重病,只好撤兵南返。当年六月,柴荣在开封去世。他虽然没有完成统一大业,但为后来北宋王朝的统一奠定了基矗

陈桥兵变 柴荣死后,其子宗训即位,年仅七岁。大权落在殿前都点检(中央禁军统帅)、归德军节度使赵匡胤(yìn印)手中。

赵匡胤,涿郡人,出身军官家庭,早年从伍,受郭威、柴荣重用,逐步培植了自己的势力,为以后代周打下了基矗960年(显德七年)元旦,他谎报军情,说契丹联合北汉大举南侵。恭帝与大臣商议,派赵匡胤领兵出征。大军刚到开封东北陈桥驿(今河南封丘县境),赵匡胤与其弟光义及赵普等人共同策动军队哗变,奉赵匡胤为天子。赵假意不允,士兵以黄袍加其身,回师开封。恭帝被迫禅位,赵匡胤称帝(宋太祖)。因归德军治所在宋城(今河南商丘南),故国号宋,仍都开封,史称北宋,年号建拢

复习题:

* 1.何谓五代?

2.何谓十国?

3.契丹族兴起于何地?首先建国的是谁?

4.石敬瑭为什么遗臭万年?

重要名词:

五代朱温* 李克用* 阿保机石敬瑭赵匡胤 *陈桥兵变

参考书:

1.翦伯赞主编:《中国史纲要》下册第七章第一节。

2.张传玺、张仁忠合著:《中国古代史辅导讲座》第十八讲《五代十国与契丹(辽)》。

3.翦伯赞、郑天挺主编:《中国通史参考资料》第四册五(三)。

--------------------------------------------------------------------------------

① 唐后期,沙州(今甘肃敦煌西)人张议潮摆脱吐蕃统治,以河西归唐,任归义军节度使。以后唐无力经营西陲,张氏割据河西。五代时,张氏绝嗣,长史曹义金成为这个政权的首领。

② 公元902年,南诏国权臣郑买嗣篡位,改国号为大长和。928年,东川节度使杨千贞灭大长和国,建立大天兴国,立赵善政为主。次年,杨千贞废赵氏自立,改国号大义宁。937年,通海节度使段思平灭大义宁国,建大理国。

① 朱温在唐时,赐名全忠。代唐称帝,改名晃,都汴。时升汴州为开封府,故亦谓都于开封。

① 《旧五代史》卷七五《晋书·高祖纪》。

② 公元983—1066年间,曾再称契丹。

① 《资治通鉴》卷二七○《后梁纪》五,均王贞明四年。

② 《资治通鉴》卷二七四《后唐纪》三,明宗天成元年。

① 《旧五代史》卷一三五《刘崇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