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微信QQ空间新浪微博腾讯微博腾讯朋友豆瓣网
> 古代文学 > 千百年眼 >

卷二

千百年眼卷二

孔子著述

孔子生平,唯于《周易》有赞,《诗》、《书》则删之,《礼》、《乐》则定之,《春秋》则笔削之。笔但笔其旧文,有削则不尽笔,定亦不添一笔,删则不笔者多矣,盖不贵增而贵减。文王、周公之彖象多诡奇,而孔子之传文极显浅。殷盘周诰之书词多涩舌,而《鲁论》之纪载无謷牙。古文自古,今文自今,要以畅事理、觉后觉而止矣,盖不尚诡而尚平。呜呼!此圣人"窃比"之深意,非若后世争妍笔楮为也。

《南》、《雅》、《颂》无优劣

《南》、《雅》、《颂》以所配之乐名,《邶》及《豳》以所从得之地名,史官本其实,圣人因其故,不能于鲁太师之旧有所增加。则季札之所观,前乎夫子,其有定目也久矣。学者求圣人太深,曰六经以轨万世,其各命之名,必也有美有恶,或抑或扬,不徒然也。重以先儒赘添"国风"一名参措其间,四诗之目出,而大小高下之辨起。从其辨而推之,有不胜其驳者矣。《颂》愈于《雅》,康、宣其减鲁僖乎?《雅》加于《风》,则《二南》其不若幽、厉矣。且《诗》、《书》同经夫子删定,《诗》有《南》、《颂》、《雅》,犹《书》之有典、谟、训、诰、誓、命也。诰之与命,谟之与训,体同名异,世未有以优劣言者。其意若曰:是特其名云尔。若其善恶得失,自有本实,不待辞费故也。是故秦穆之誓上同汤、武,文侯之命参配傅说,世无议者,正惟不眩于名耳。而至于诗之品目,独哓哓焉,可谓不知类矣。

二《雅》当以体制

《诗大序》日:"政有大小,故有《小雅》焉,有《大雅》焉。"此说未安。《大雅》所言,皆受命配天、继代守成,固大矣。《小雅》所言,《天保》以上治内,《采薇》以下治外,亦岂小哉!华谷严坦叔云:"《雅》之小、大,特以体之不同尔。盖优柔委曲,意在言外,《风》之体也。明白正大,直言其事,《雅》之体也。纯乎《雅》之体者为《雅》之大,杂乎《风》之体者为《雅》之小。今考《小雅》正经十六篇,大抵寂寥短章,其篇首多寄兴之辞,盖兼有《风》之体。《大雅》正经十八篇,皆春容大篇,其辞旨正大,气象开阔,与《国风》夐然不同,比之《小雅》,亦自不侔矣。至于《变雅》亦然,变、小《雅》中固有《雅》体多而《风》体少者,然终不得为《大雅》也。《离》出于《国风》,言多比兴,意亦微婉,世以《风》《》并称,谓其体之同也。太史公称《离》者,可谓兼之矣。言《离》兼《国风》、《小雅》,而不言其兼《大雅》,见《小雅》与《风》、《》相类,而《大雅》不可与《风》《》并言也。《小雅》《大雅》之别昭昭矣。"华谷此说,深得二《雅》名义,可破政有小大之说。

《诗序》不可废

《桑中》、《东门之墠》、《溱洧》、《东方之日》、《东门之池》、《东门之杨》、《月出》,序以为刺,而朱传以为者所自作。《静女》、《木瓜》、《采葛》、《邱中有麻》、《将仲子》、《遵大路》、《有女同车》、《山有扶苏》、《萚兮》、《狡童》、《蹇裳》、《子之丰》、《风雨》、《子衿》、《扬之水》、《出其东门》、《野有蔓草》,序本别指他事,而朱传亦以为者所自作。夫以昏不检之人,发而为放荡无耻之词,而其诗篇之繁多如此,夫子犹存之,则不知其所删何等一篇也。夫子之言曰"思无邪",如序者之说,则虽诗词之邪者,亦必以正视之;如朱子之说,则虽诗词之正者,亦必以邪视之。且《木瓜》、《遵大路》、《风雨》、《子衿》诸篇,虽或其词间未庄重,然首尾无一字及妇人,而谓之耶,可乎?盖尝论之,均一劳苦之词也,出于序情闵劳者之口,则为正雅;而出于因役伤财者之口,则为变风也。均一佚之词也,出于奔者之口则可删,而出于刺奔者之口则可录也。均一爱戴之词也,出于爱桓叔、共叔者之口则可删,而出于刺郑庄、晋昭者之口则可录。

歌诗与作诗不同

古人歌诗合乐之意,盖有不可晓者。夫《关雎》、《鹊巢》,闺门之事,后妃夫人之诗也,而乡饮酒、燕礼歌之。《采苹》、《采蘩》,夫人大夫妻能主祭之诗也,而射礼歌之。《肆夏》《繁遏》《渠》,宗庙配天之诗也,而天子享元侯歌之。《文王》、《大明》、《绵》,文王兴周之诗也,而两君相见歌之。以是观之,其歌诗之用,与诗人作诗之本意,盖有判然不相合者,不可强通也。则乌知郑、卫诗不可用之于燕享之际乎?《左传》载列国聘享赋诗,固多断章取义,然其大不伦者,亦以来讥诮。如郑伯有赋《鹑之奔奔》,楚令尹子围赋《大明》,及穆叔不拜《肆夏》,宁武子不拜《彤弓》之类是也。然郑伯如晋,子展赋《将仲子》;郑伯享赵孟,子太叔赋《野有蔓草》;郑六卿饯韩宣子,子齹赋《野有蔓草》,子太叔赋《蹇裳》,子游赋《风雨》,子旗赋《有女同车》,子柳赋《萚兮》,此六诗皆文公所斥以为奔之人所作也,然所赋皆见善于叔向。赵武、韩起不闻被讥,乃知郑、卫之诗未尝不施之于燕享。而此六诗之旨意训诂,当如序者之说,不当如文公之说也。

春秋逸《诗》《书》

僖二十三年,赵衰赋《河水》,则春秋之世,其诗犹存,今亡矣。楚左氏倚相,能读三坟五典,则春秋之世,其书犹存,今亡矣。宋洪迈为山林教时,林少颖为《书》学谕,讲"帝厘下土"数语,日:"知之为知之,《尧典》《舜典》之所以可言也;不知为不知,《九共》、《藁饫》略之可也。"

《诗小雅雨无》解

"《雨无》,正大夫刺幽王也。"此小序之文。"雨无"为句,"正大夫刺幽王也"为句。正大夫即第二章所称离居者,《笺》、《正义》、《集传》并以"雨无正"名篇,误矣。然则"雨无"之义若何?膏泽不下也。

不日成之

《灵台》诗日:"不日成之。"古注不设期日也,今注不终日也。愚按不设期日既见文王之仁,亦于事理为协。若曰不终日,岂有一日可成一台者?此古注所以不可轻易也。

管仲知鲍叔尤深

鲍叔固已识管仲于微时,仲相齐,叔荐之也。仲既相,内修政事,外连诸侯,桓公每质之鲍叔,鲍叔日:"公必行夷吾之言。"叔不惟荐仲,又能左右之如此,真知己也。及仲寝疾,桓公询以政柄所属,且问鲍叔之为人,对日:"鲍叔,君子也,千乘之国.不以其道予之,不受也。虽然,其为人好善而恶恶已甚,见一恶终身不忘,不可以为政。"仲不几负叔乎?不知此正所以护鲍叔之短,而保鲍叔之令名也。叔之知仲,世知之,孰知仲之知叔之深如是耶!曹参微时,与萧何善,及何为宰相,与参隙。何且死,推贤惟参,参闻,亦趣治行:"吾且入相。"使者果召参。参又属其后相,悉遵何约束,无所变更。此二人事,与管仲相反而实相类。

废井田自管仲

世儒罪秦废井田,不知井田之废,始于管仲作内政,已渐坏矣,至秦乃尽坏耳。元陈孚题管仲诗:"画野分民乱井田,百王礼乐散寒烟。平生一勺横汙水,不信东溟浪沃天。"可谓阐幽之论。又九河之坏,亦自管仲始。《诗纬》所谓"移河为界在齐吕"是也。

风马牛不相及

楚子问齐师之言日:"君处北海,寡人处南海,唯是风马牛不相及也,不虞君之涉吾地也何故?"刘元城以为此丑诋之辞,言齐、楚相去南北,如此远离,马牛之病风者犹不相及,今汝人也,而辄入吾地,何也?其说即《书》所谓"马牛其风"意。近有解者:"牛走逆风,马走顺风,故不相及。"此说亦新。

尾大不掉

尾大不掉,此非喻言也。西域有兽曰羯,尾大于身之半,非以车载尾,则不可行。元白湛渊有咏羯诗:"羯尾大如斛,坚车载不起。此以不掉灭,彼以不掉死。"

左氏贬荀息

左氏书荀息之死,引《诗》"斯言之玷,不可为也",荀息有焉。杜元凯以为荀息有此诗人重言之义,非也,元凯失左氏之意多矣。彼生言而死背之,是小人穿窬之行,君子所不讥也。晋公溺于嬖 ,废长立少,荀息不能谏正,遽以死许之,是其言玷于献公未没之先,而不可救于已没之后也。左氏之言,贬也,非褒也。

晋文公知大计

晋文公避骊姬之难,处狄十有三年,奚齐、卓子相继戮死,秦、晋之人归心焉。文公深信舅犯,静而待之,若将终焉者。至于惠公起而赴之,如恐不及,于是秦人责报于外,而里、丕要功于内,不能相忍,继以败灭,内外绝望,属于文公。然后文公徐起而收之,无尺土之赂、一金之费,而晋人戴之,遂伯诸侯。彼其处利害之计诚审矣,是以主盟中夏几二百年,其功业与齐桓等而子孙过之远甚也。

秦缪公学于宁人

《秦风》"有车邻邻,有马白颠。未见君子,寺人之令。"此诗之意,在后二句。夫为一国之君,高居深宫,不接群臣,壅蔽已甚矣。又不使他人,而特使寺人传令焉,其蔽益甚矣。夫秦,夷狄之国也,其初已如此姗笑三代,柄用阉宦,不待混一天下已然矣。《史记年表》书缪公学于宁人。宁人,守门之人,即寺人也。史书之,丑之也。二代之君,必学于耆德,以为师保;而缪公乃学于宁人,以刑余为周、召,以法律为《诗》《书》,又不待始皇、 亥已然矣。则景监得以荐商鞅,赵高得以杀扶苏,终于亡秦,寺人之祸也。圣人录此以冠《秦风》,未必无意也。

秦霸不由孟明

孟明始为晋虏,不自惩艾,再败于殽陵彭衙,幸晋师不出,封殽而还。左氏美之过矣。缪公袭郑,蹇叔苦谏。使缪公能用其言,则秦师不东也,三军不暴骨也,《秦誓》亦不必作也。左氏不称先见知几之蹇叔,而赞丧师辱国之孟明,何其谬哉!且其言日:"遂用孟明也。"夫秦之所以霸西戎者,累世富强,形胜岩险,雄心于戈矛战斗,技养于射猎猃骄,非一日也,孟明何力焉?

秦三良之殉不由缪公

穆公,秦之贤君也。三良殉而《黄鸟》兴哀,识者以为公之遗命,非也。穆公不忍杀败军之三大夫,岂以无罪之三良而命之从死?按魏人哀三良云:"功名不可为,忠义我所安。秦穆先下世,三臣皆自残。生时等荣乐,既殁同忧患。谁言捐躯易,杀身诚独难。"味诗人之旨,则知三良从穆公,实出其感恩徇主之谊,初非有遣之者,然后知东坡之论所谓三子之徇君,亦犹齐二客之从田横,其说固有所本也。独其子若康公者,遂坐视而不之止,何哉!

赵盾轼君报

宋人弑昭公,赵宣子请于灵公以伐之,乃发令于太庙,召军令而戒乐正,令三军之钟鼓必备,声其罪也。宣子其不谬于君臣之际矣!异时得罪出奔,而其宗人穿弑其君灵公,而宣子反也无一言焉。夫有君之弗恤,内贼之弗讨,而邻是师乎?其暖昧极矣。故吾以为桃园之逆,穿之手、盾之心也。三传述其事,《春秋》诛其心也。盾得保首领以殁,已是天幸,而后之论者,犹或疑其事而重惜之。甚矣,其谋之狡也!于是乎下宫之役,大夫屠岸贾日:"灵公之贼,盾虽不知,犹为贼首。"纠然兴一国之师,而汙其宫、潴其室,赵氏之宗几亡炊火焉。天报之巧,与圣笔之严,固并行而不悖矣,何必假手于军吏,乞灵于钟鼓也。

董狐疑词

晋灵公之弑,董狐直笔,洵哉其良史也!乃曰"亡不越境",则凡弑君者,逃于千里之外,皆可曰"吾义已绝,虽弑无罪也",可乎?当时董狐只合举某事某事以证其弑君,不当以此为疑词,故孔子曰:"惜也,越境乃免。"惜者,惜董狐之言也,非惜宣子之不能免也。

胶舟之报

周昭王南巡,楚于以胶合舟,乘昭王,昭王沉于 。当周全盛之时,楚人已弑其君而不能讨也。齐桓葵丘之会,管夷吾始引胶舟事责楚,楚虽请盟,而其凭陵犹故也。秦末,天下共立楚怀王孙心为主,项羽大破秦兵,宰割天下,佯尊怀王为义帝,密遣英布弑之 中,亦楚子沉昭王处。胶舟之事虽在数百年前,而两主被祸之惨,则在数百里内,亦可谓报应之巧矣。后来汉高帝纳董公之说,三军缟素,数羽之罪,因而灭之,可见弑君之贼无所逃于天地间也。独当时造胶舟者暗漏诛,而遣英布者显伏法,似乎有幸不幸,而天下后世共贼之,身后之戮,报亦不薄矣。

楚子问鼎

楚子问鼎,罗泌以为妄,谓楚庄贤君,孙叔敖贤相,灭陈且复于申叔之对,入郑且舍于郑伯之服,非复前日之顽犷也。周为共主,彼岂遽然而窥之?又谓鼎非传国之物,问之何益?亦似有见。第左氏所载王孙满之言未必皆妄。按九鼎在周,乃上代所宝者,故周公卜洛,亦以安九鼎为首称。楚居汉南,尝闻鼎之名,欲一见之而不可得,故过周之疆,问周之鼎,亦向慕之私耳。王孙满恶其强梗,遂切责之,谓其窥伺神器。而楚子问鼎,初心未必遽至是也。若谓楚实未尝问鼎,而以左氏为罔,则又不尽信书之过矣。

楚之不竞

楚之为国也,恭、庄以前,虽僻在荆蛮,而其国实趋于强;康、灵以后,虽屡抗中华,而其国实趋于弱。齐桓不与楚角,诸侯虽一向一背,而其患止于猾夏;晋文亲与楚敌,后世狃于或胜或负,而其势遂骎骎于抗衡。然自州来奔命,楚始患吴;钟离潜师,吴始易楚。数十年间,楚日不竞,则其抗中华也,亦岂楚之利哉!

季子之贤有定论

古今兄弟让国之事,若太伯、伯夷、叔齐、季札寥寥数人,可谓宇宙间希旷。宋儒独病季札,谓让以基祸。此语似是而非,盖不度当时事势而妄为之说者也。夫季子在齐,知齐政将有归;在晋.知晋国必有难;闻乐,知卫之后亡,桧之早灭,岂独不知阖闾之为人乎?彼阖闾者,狠而忌,日夜谋所以刃僚取吴.散财养客数十年而幸就,就而一旦致之乎季子,岂贤季子而甘为之下乎?畏忌季子也。季子于此掩然而受之,吾恐刃僚之血未干.季子且以次及矣。故季子日:"尔杀僚,吾杀尔,是父子兄弟相杀无已也。"斯言也,盖亦无可奈何矣。躬耕延陵,终身不入吴国,季子宁得已乎?贤者不欲逆揣异日之变,而能为今日之所为,故不为福先,不为祸始,欣欣去之,如解重负,非欲为名而已也。若季子者,可谓远不愧夷、齐,内不愧乃祖矣。宋儒拘挛,一倡而雷同至今,特为洗之。[坡公作《季子赞》日:"泰伯之德,钟于先生,弃国如遗,委蛇而行。坐阅《春秋》,几五之二,古之真人,有化无死。"可谓季子知己矣。]

《论语》出闵子门人手

《论语》所记孔子与人问答,比及门弟子,皆斥其名,未有称字者。虽颜、冉高弟,亦曰回、雍,至闵子独云子骞,终此书无指名。然则谓《论语》出于曾子、有子之门人,又安知不出于闵子之门人耶?观所言闵子侍侧之词,与冉有、子贡、子路不同,亦可见矣。

老彭即老聃

老彭,王辅嗣、中立皆以为老聃也。《三教论》云:"五千文容成所说,老为尹谈,述而不作。"则老彭之为老子,其说古矣。

左氏非丘明

宗《左氏》者,以为丘明受经于仲尼,所谓"好恶与圣人同"乎,观孔子所谓"左丘明耻之,丘亦耻之",乃"窃比老彭"之意,则其人当在孔子之前。而左氏传《春秋》者非丘明,盖有证矣。或以为六国时人,或以为左史倚相之后,盖以所载"虞不腊"等语,秦人始以十二月为腊月,又左氏所述楚事极详,有无经之传,而无无传之经,亦一证也。又左氏中纪韩、魏、智伯事,举赵襄子之谥,则是书之作必在襄子既卒之后。若以为丘明,则自获麟至襄子卒已八十年矣,即使孔子与丘明同时,不应孔子既没七十有八年,而丘明犹能著书也。今左氏引之,其为六国人无疑。

子羽貌武

夫子云:"以貌取人,失之子羽。"意谓其貌寝也。及观李龙眠所画七十二弟子像,其猛毅比季路更甚,则所谓"行不由径,非公事未尝至于偃室"及夫子所谓"失之子羽"者.正以其貌武而行儒耳。《博物志》、《水经注》俱称子羽渡河,赍千金之璧,河伯欲之,侯波起,两蛟夹舟。子羽日:"吾可以义求,不可以威劫。"左操璧,右操剑,击蛟皆死,乃投璧于河。三投而辄跃出,竟弃璧而去。然则子羽之勇,诚不减季路矣。

南子是南蒯

《史记》谓孔子见卫灵公之 姬南子,非也。《家语》曰:孔子适卫,子骄为仆,灵公与夫人南子同车出,令宦者雍梁骖乘,使孔子为次乘,游于市。孔子耻之。夫圣人方以季桓子受齐女乐而去鲁适卫,至卫而耻为灵公、南子之次乘,岂肯轻身往见之?南子者,盖鲁之南蒯耳。南蒯以费畔,昭公十四年奔齐,侍饮于景公。公日:"叛夫。"对日:"臣欲张公室也。"南蒯欲弱季氏而张公室,夫子见之,将以兴鲁也。与见佛肸事不约而合。佛肸之召,子路曾致疑矣,此又不悦,夫子以坚白匏瓜微言不足醒之,故复有"天厌"之誓。比类以观,则知其非见卫之南子,而见鲁之南子,必矣。

匏瓜

匏瓜,星名,系即日月星辰系焉之系,见应柳之《天文图》。盖星有匏瓜之名,徒系于天而不可食,正与"维南有箕,不可以簸扬。维北有斗,不可挹酒浆"同义。

执礼之执当作埶

子所雅言"诗书执礼",执字当是埶字之误。隶书埶、执字相类,埶乐也,是即春秋教以礼乐、冬夏教以诗书,与四教亦是四事(埶即艺字)。

立言之难

夫子"不语怪、力、乱、神",特不语耳,非谓无也。后之儒者遂欲一切抹却,不知力与乱分明有,神怪岂独无?果尔,则《春秋》所纪灾异悖乱之事,皆矫诬而不足信乎?又如《孟子》"天时地利"章,亦只较其缓急而轻重言之,若如后儒仁义干橹之说,则是天时地利可尽捐而不用矣。呜呼,腐儒者流,真所谓以人国侥幸者也!

孔子无所不佩

王逸曰:"行清洁者佩芳,德光明者佩玉,能解结者佩觿,能决疑者佩玦,故孔子无所不佩也。"卓吾子日:古者男子出行不离剑佩,远行不离弓矢,日逐不离觿玦佩玉。名为随身之用,事亲之物,其实思患预防,文武兼设,可使由而不可使知之道也,与丘田寓兵同括矣,意不在文饰,特假名为饰耳。后之人昧其实也,以是为美饰而矜之,务内者从而生厌心,日:"是皆欲为侈观者,何益之有!"故于今并不设备,而文武遂判,非但文士不知武备,至于武人居常走谒,亦效文装矣。宽衣博带,雍雍如也,肃肃如也,一旦有儆,岂特文人束手,武人亦宁可用耶!

孔子不梦周公非衰

孔子梦周公,尚是耳中鸣磬,眼中金屑也。直到不梦见周公时,便是一齐放下,所谓"去年贫,未是贫,今年贫,始是贫"耳。其所云"吾衰",正已到大休歇处也。

季文子三思

季文子相三君,其卒也,无衣帛之妾、食粟之马,无藏金玉.无重器,可谓善矣。然怨归父之谋去三家,至扫四大夫之兵以攻齐,方公子遂弑君立宣公,行父不能讨,反为之再如齐纳贿焉,又率师城莒之诸、郓二邑以自封植。其为妾马金玉也多矣!是亦公孙弘之布被、王莽之谦恭也。时人皆信之,故日"季文子三思而后行",夫子不然之,则日:"再斯可矣。"若日:再尚未能,何以云三思也?使能再思,不 篡而纳赂,专权而兴兵,封植以肥己也。文公不得其辞,乃云思至于三,则私意起而反惑。诚如其言,则《中庸》所谓"思之弗得弗措也",《管子》所谓"思之思之,又重思之,思之不通,鬼神将通之",吴臣劝诸葛恪"十思"者,皆非矣。

孔子请讨陈恒

孔子沐浴而朝,于义尽矣。 氏乃有"先发后闻"之说。卓吾子日:"世固有有激而为者,不必问其为人果当也;有激而言者,不必问其能践言否也。哀其志可也,原其心可也,留之以为天下后世之乱臣贼子惧可也,何必说尽道理,以养长乱贼之心乎?若云非义,则孔子沐浴之请亦非义矣。何也?齐人弑君,与鲁何与也?鲁人尚无与,又何与于家居不得与闻政事之孔子乎?不得与而与,是出位之僭也。明知哀公三子皆不可与言而言,是多言之穷也。总之为非义矣。总之为非义,然总之为出于义之有所激也,总之为能使乱臣贼子惧也,即孔子当日一大部《春秋》也,何待他日笔削鲁史而后谓之《春秋》哉!先正蔡虚斋有岳飞班师一论,至今读之犹令人发指冠、目裂眦,欲代岳侯杀秦桧、灭金虏而后快也。何可无此议论也,明知是做不得、说不得,然安可无此议论乎?"张和仲日:至言至言!先正有云:三桓之无君,与晋之三大夫、齐之田氏一也,孔子虽去位而三桓终不敢篡鲁,孔子之功也。则夫请讨之举,未必全无关系,而圣人亦何尝枉却沐浴之劳也?拈出与识者辨之。

虎之奸

虎将杀季孙,不克,脱甲如公宫,取宝玉大弓,入讙、关以叛,明年乃得之堤下。《谷梁》日:"虎必解众也,得其情矣。"黄东发日:"虎窃之无所用,故复归之也。"此岂知巨猾之深奸耶?虎初窃时,亦已知无用,特以鲁宝之,我窃之,鲁必追我,我与之则鲁释我已。西方有狗国,中华人入之,窃其筯而逃,狗追啮之,人以筯投之,必衔而反,数反则追无及矣。虎盖欲狗国鲁也乎?晋明帝觇王敦,逃回湖,以七宝鞭获免,盖祖虎之故智云尔。

鲁公室与战国相终始

鲁自隐至昭,而逐于季氏,凡十世;自宣至定,而制于虎,凡五世。虎不逾世而败,自是三桓微,散没不复见,而鲁公室虽微不绝,遂与战国相终始。盖以臣僭君,不义而得民,要以其力自毙;君虽失众,而其室无罪,久则民将哀之,其势固当然哉。

四科不列曾子

四科者,夫子言陈蔡一时所从之徒,非谓七十二弟子之中止有此十人而已。后人错认夫子之意,遂以十科之人目为十哲,而学宫之中塑坐于夫子殿上,其余弟子则绘立于两庑之下,虽曾参之贤,亦不予殿上之列,谓参非十哲之数也。至州县每岁春秋释奠,亦以此为升降之等,失夫子之意甚矣。考其制则承袭已久。观东汉末徐干《中论》有日:"人之行莫大于孝,莫显于清。曾参之孝、原宪之清,不得与游、夏列在四行之科者,以其才不如也。"则知此说自汉已然。

子贡不如仪封人

林时誉问罗近溪曰:"昔人谓子贡晚年进德,如谓仲尼日月也,如天之不可阶而升也,真是尊信孔子到至处。"先生日:"此是子贡到老不信夫子处,如何为进德?孔子一生之学,只是求仁,只是行恕。夫子此仁恕,即一时将天下万世都贯彻了。子贡不知,却只望夫子得邦家。至其后,仲尼以万世为土,为万世立命矣。子贡犹不知,且追恨夫子未得邦家,未见绥来动和之化,与夫生荣死哀之报,想其筑室于场,六年不去,犹是此念耿耿也。当时仪封人一见夫子,便说夫子不曾失位,只其位与人不同,正木铎天下万世之位也。朱子以"将"字解作"将来"之将,不知当作"将无"之将,所以把封人独得之见,与子贡一般看了。此是学问大关键,吾人学圣人眼目,此处放过,他皆无足论矣。"张和仲日:近溪此说,可谓前无古人矣。然子贡亦有说得着处,如仲尼焉学之问是也。盖学贤是常事,学不贤,非孔子不能。舜之好问好察,殆是千载同调,非深于道者不易识也。[刘司中日:"将"字当与《孟子》"币之未将"同解,盖天奉夫子以为木铎也。若作"将无"之将,尚有毫厘之隔。]

曾点二事俱不类

季武子卒时,孔子生才十七年,则曾点或未生,生亦甚少也,安得倚其门而歌乎?又可怪者,曾子芸瓜小过,而曾点暴怒如此,绝与鼓琴浴沂气象不类。岂所谓狂者之过耶,抑纪载失实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