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微信QQ空间新浪微博腾讯微博腾讯朋友豆瓣网
> 古代文学 > 蒙学 > 国学入门 >

1.10 《孟子》:心正,身正,行正

【孟子其书】

一个人能有多高呢?顶多七八尺高,像姚明那样就算是巨人了,可是孟子说,人体内可以有一种东西,顶天立地,高大无比。

一个人能走多远呢?顶多几千里,像郑和下西洋,他就算是航海家兼旅行家了,可是孟子说,人体内有一种东西,可以充满于天地四方,只要是宇宙之间,就可以无所不到。

一个人的身体能有多坚硬呢?顶多像健美运动员那样而已,有一身肌肉就了不得了。可是孟子却说,人体内有一种东西,非常刚强,多么大的威力都不能把它摧毁。

一个人的寿命能有多长呢?顶多一百来年,像七八十岁的人就算是寿星了。可是孟子说,人体内有一种东西,可以与天地并存而不朽,历万古而常新。

《孟子》是对孟子言论的汇编,由孟子及其弟子共同编写而成,记录了孟子的语言、政治观点和政治行动的儒家经典著作。孟子继承并发扬了孔子的思想,成为仅次于孔子的一代儒家宗师,有“亚圣”之称,与孔子并称为“孔孟”。

【孟子名句】

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解读:我想要生命,但是也想要道义,如果两者不能同时得到,我宁愿放弃生命,保存道义。道义比生命还重要。只要行为符合道义,即使丧失生命也是值得的。匈牙利诗人裴多菲也认为有比生命更可贵的东西,“生命诚可贵,情价更高,若为自由故,二者皆可抛!”在孟子看来则是若为道义故,两者皆可抛。

尽信书,则不如无书。

解读:完全相信《尚书》上面的话,还不如不读这本书。读书时应该加以分析,不能盲目地迷信书本,不能完全相信它,应当辩证地去看问题。

富贵不能,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解读:不在富贵中迷失心灵,不在贫困中动摇意志,不在强大面前卑躬屈膝,这样的人才能称作大丈夫。孟子虽然赞成儒家的仁思想,但是从来不被儒家的行为规范所束缚,他要求自己成为一个完全意义上的独立的人,身心自由,坚持自己的原则。

枉己者,未有能直人者也。

解读:自身弯曲不正的人,也不能让别人变得正直。我们在要求他人要忠诚、正直的时候,也要先想一想自己是否有这样的品德。如果自己都做不到,又怎能说服别人?

士穷不失义,达不离道。

解读:读书人在不得志的时候不要丧失道义,在得志的时候不要背弃道义。任何时候,道义都是为人的根本,是不能背弃的。如果得意或者失意的时候背弃了道义,这样的人是不足信的。

不耻不若人,何若人有。

解读:不如别人还不知道羞耻,这样的人怎能赶上别人?羞耻心是一个进步的动力,如果不知羞耻,这个人也就真的危险了。

贤者以其昭昭,使人昭昭。

解读:贤德之人,先自己弄清楚了问题,然后才能让别人听明白问题。如果自己都没有弄懂,就不能指望别人可以听懂了。

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解读:有道德的君主会得到别人的支持,没有道德的君主得不到别人的支持。不仅是君主如此,做人做事,同样也是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解读:在充满忧患的环境中,人更有生存的能力;在安逸的环境中,人容易沉沦灭亡。我们现在生活在安乐当中,如果没有自觉,就很容易堕落颓废,这是不应该的。

掘井九轫(音认)而不及泉,犹为弃井也。

解读:一口井就算是挖了九轫,没有得到泉水,也还是一口废井。我们应不达目标不罢休,才不会前功尽弃。

【孟子故事】

威武不屈的孟子

孟子刚到齐国的时候,齐王以有病在身为借口,没有亲自去向他询问政事,只是派下人召见他,孟子也就推说自己有病,不能朝见。第二天,他却出门为朋友吊丧,故意让齐王知道自己其实什么病也没有。齐王知道后派人去探视孟子,孟子的朋友急忙出面周旋,并让孟子不要回家了,直接去面见齐王,但是孟子坚持非礼之召不往,仍旧坚持不去,他可算是“威武不能屈”的大丈夫了。

慎用政治武器

有一次,孟子和梁惠王见面。孟子问梁惠王:“用木棍打死人和用刀杀死人,有什么不同吗?”梁惠王回答说:“没什么不同。”

孟子又问:“用刀杀死人和用政治害死人有什么不同?”

梁惠王说:“也没什么不同。”

孟子接着说:“现在大王的厨房里有的是肥肉,马厩里有的是壮马,可老百姓面黄肌瘦,野外躺着快要饿死的人。这不是用政治杀人吗?大王想想,野兽相食,我们看着都不忍心,看到黎民百姓像被野兽吃了一样,我们于心何忍?孔子曾经说过,首先开始用俑陪葬的人,他是断子绝孙、没有后代的吧!您看,用人形的土偶来殉葬尚且不可,又怎么可以让老百姓活活地饿死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