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微信QQ空间新浪微博腾讯微博腾讯朋友豆瓣网
> 古代文学 > 古代医书 > 医学启源 >

卷之下

【十二、〔用药备旨〕·(一)气味浓薄寒热升降之图】

〔注云〕∶味为,味浓为纯,味薄为中之;气为,气浓为纯,气薄为中之。又曰∶味浓则泄,味薄〔则〕通;气浓则发热,气薄则发泄。又曰∶辛甘发散为,酸苦涌泄为;咸味通泄为,淡味渗泄为

升降者,天地之气〔也〕,茯苓淡,为天之也,当上行,何谓利水而泄下?经云∶气之薄者,中之,所以茯苓利水而泄下,亦不离乎之体,故人手太也。麻黄苦,为地之也,当下行,何谓发汗而升上?经曰∶味之薄者,〔〕中之〔〕,所〔以〕麻黄发汗而升上,亦不离乎之体,故入手太也。

附子,气之浓者,乃中之,故经云发热;大黄,味之浓者,乃中之,故经〔云〕泄下。(竹)淡,为中之,所以利小便也;茶苦,为中之,所以清头目也。清发腠理,清之清者也;清实四肢,清之浊〔者〕也;浊归六腑,浊之浊者也;浊走五脏,浊之清者也。

【十二、〔用药备旨〕·(二)药要旨】

苦药平升,微寒平亦升;甘辛药平降,甘寒泻火,苦寒泻湿热,甘苦寒泻血热。

【十二、〔用药备旨〕·(三)用药升降浮沉补泻法】

肝胆∶味辛补,酸泻;气补,凉泻。

注云∶肝胆之经,前后寒热〔不同〕,逆顺〔互〕换,入求〔责〕法。

心小肠∶味咸补,甘泻;气热补,寒泻。

〔注云〕∶三焦命门补泻同。

脾胃∶味甘补,苦泻;气热补,寒凉泻。

注云∶〔凉寒热〕,各从其宜;逆顺互换,入求〔责〕法。

肺大肠∶味酸补,辛泻;气凉补,泻。

肾膀胱∶味苦补,咸泻;气寒补,热泻。

〔注云〕∶五脏更相平也,一脏不平,所胜平之,此之谓也。故云∶安谷则昌,绝谷则亡,水去则荣散,谷消则卫亡,〔荣散卫亡〕,神无所居。又仲景云∶水入于经,其血乃成;谷入于胃,脉道乃行。故血不可不养,卫不可不,血卫和,荣卫乃行,常有天命。

【十二、〔用药备旨〕·(四)〔脏气法时补泻法〕】

肝苦急,急食甘以缓之,甘草。

心苦缓,急食酸以收之,五味子。

脾苦湿,急食苦以燥之,白术。

肺苦气上逆,急食苦以泄之,黄芩。

肾苦燥,急食辛以润之,黄柏、知母。

注云∶开腠理,致津液,通气血也。

肝欲散,急食辛以散之,川芎。以辛补之,细辛。以酸泻之,白芍药。

心欲软,急食咸以软之,芒硝。以〔咸〕补之,泽泻。以甘〔泻〕之,黄 、甘草、人参。

脾欲缓,急食甘以缓之,甘草。以甘补之,人参。以苦泻之,黄连。

肺欲收,急食酸以收之,白芍药。以酸补之,五味子。以辛泻之,桑白皮。

肾欲坚,急食苦以坚之,知母。以苦补之,黄柏。以〔咸〕泻之,泽泻。

注云∶此五者,有酸、辛、甘、苦、咸,各有所利,或散、或收、或缓、或软、或坚,四时五脏病,随五味〔所〕宜也。

【十二、〔用药备旨〕·(五)治法纲要】

变〔论云〕∶五运太过不及。夫五运之政,犹权衡也,高者抑之,下者举之,化者应之,变者复之,此长、化、收、藏之运,气之常也,失常则天地四塞矣。

注云∶失常之理,则天地四时之气,无所营运。故动必有静,胜必有复,乃天地之道也。以热治热法,经曰∶病气热甚,而与寒药争,〔则〕寒药难下,故反热服,顺其病势,热势既休,寒乃发,病热除愈,则〔如〕承气汤寒药,反热〔服之〕者是也。病寒亦同法也。凡治病,必求〔其〕所在,病在上者治上,在下者治下,故中外脏腑经络皆然。病气热,则除其热;病气寒,则退其寒,六气同法。泻实补虚,除邪养正,平则守常,医之道也。

大法曰∶前人方法,即当时对证之药也。后人用之,当体指下脉气,从而加减,否则不效。余非鄙乎前人而自用也,盖五行相制相兼,生化制〔承〕之体,一时之间,变乱无常,验脉〔处〕方,亦前人之〔法〕也。厥后通乎理者,〔当〕以余言为〔然〕。

【十二、〔用药备旨〕·(六)用药用方辨】

如仲景治表虚,制桂枝汤方,桂枝味辛热,发散、助、体轻,本乎天者亲上,故桂枝为君,芍药、甘草佐之。〔如〕脉涩,脉弦,法当腹中急痛,制小建中〔汤〕方,芍药为君,桂枝、甘草佐之。一则治其表虚,一则治其里虚,是各言其主用也。后人之用古方者,触类而长之,则知其本,而不致差误矣。

【十二、〔用药备旨〕·(七)去〔脏腑〕之火】

黄连泻心火,黄芩泻肺火,白芍药泻肝火,知母泻肾火,木通泻小肠火,黄芩泻大肠火,石膏泻胃火。柴泻三焦火,〔须用〕黄芩佐之;柴泻肝火,须用黄连佐之,胆经亦然。黄柏泻膀胱火,又曰龙火,膀胱〔乃〕水之府,〔故曰龙火〕也。

以上诸药,各泻各经之火,不惟止能如此,更有治病,合为君臣,处详其宜而用之,不可执而言也。

【十二、〔用药备旨〕·(八)各经引用】

经,羌活;在下者黄柏,小肠、膀胱也。少经,柴;在下者青皮,胆、三焦也。明经,升麻、白芷;在下者,石膏,胃、大肠也。太经,白芍药,脾、肺也。少经,知母,心、肾也。厥经,青皮;在下者,柴,肝、包络也。以上十二经之的药也。

【十二、〔用药备旨〕·(九)五味所用】

苦以〔泻〕之,甘以缓之〔及〕发之,详其所〔宜〕用〔之〕,酸以收之,辛以散之,咸以软之,淡以渗之。

【十二、〔用药备旨〕·(十)用药各定分两】

为君最多,臣次之,佐〔使〕又〔次〕之。药之〔于证〕,所主停者,〔则〕各等分〔也〕。

【十二、〔用药备旨〕·(十一)药生熟〔用〕法】

黄连、黄芩、知母、黄柏,〔治〕病在头面及手梢皮肤者,须酒炒之,借酒力上升也。咽之下,脐之上〔者〕,〔须〕酒洗之;在下者,生用。凡熟〔升〕生〔降〕也。大黄须煨,恐寒伤胃气;至于乌头、附子,〔须〕炮去〔其〕毒也。用〔上焦〕药,〔须〕酒洗曝干。黄柏、〔知母〕等,寒药也,久弱之人,须合〔之者〕,酒浸曝干,恐寒伤胃气也;熟地黄酒洗,亦然。当归酒浸,助发散之用也。

【十二、〔用药备旨〕·(十二)药用根梢法】

凡根〔之〕在上者,中半以上,气脉上行,以生苗者为根。中半以下,气脉下行,入土者为梢。当知病在中焦用身,上焦用根,下焦用梢。经曰∶根升梢降。

【十二、〔用药备旨〕·(十三)五脏六腑相生相克为夫妻子母】

肺〔为〕金,肝〔为〕木,肾〔为〕水,心〔为〕火,脾〔为〕土。生我者为父母,我生者为子孙;克我者为鬼贼,我克者为妻财。相生∶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相克∶木克土,〔土克水,水克火,火克金,金克木〕。假令木生火,木乃火之父母,火乃木之子孙;木克土,木乃土之夫,土乃木之妻。余皆仿此。

【十二、〔用药备旨〕·(十四)七神】

心藏神,肺藏魄,肝藏魂,脾藏意与智,肾藏与志。

【十二、〔用药备旨〕·(十五)制方法】

夫药有寒、热、、凉之,有酸、苦、辛、咸、甘、淡之味,各有所能,不可不通〔也〕。夫药之气味不必同,同气之物,〔其〕味皆咸,其气皆寒之类是也。凡同气之物,必有诸味,同味之物,必有诸气,互相气味,各有浓薄,用不等,制方者,必须明其用矣。经曰∶味为,味浓为纯,味薄为中之;气为,气浓为纯,气薄〔为〕中之。然,味浓则泄,薄则通;气浓则发热,气薄则发泄。又曰∶辛甘发散为,酸苦涌泄为,咸味涌泄为,淡味渗泄为。凡此之味,各有所能。

然,辛能散结润燥,苦能燥湿坚软,咸能软坚,酸能收缓,甘能缓急,淡能利窍。故经曰∶肝苦急,急食甘以缓之;心苦缓,急食酸以收之;脾苦湿,急食苦以燥之;肺苦气上逆,急食苦以泄之;肾苦燥,急食辛以润之,〔开腠理〕,致津液通气也。肝欲散,急食辛以散之,以辛补之,以酸泻之;心欲软,急食咸以软之,以咸补之,以甘泻之;脾欲缓,急食甘以缓之,以甘补之,以苦泻之;肺欲收,急食酸以收之,以酸补之,以辛泻之;肾欲坚,急食苦以坚之,以〔苦〕补之,以咸泻之。凡此者,是明其〔气〕味之用也。若用其味,必明其味之可否;若用其气,必明其气之所宜。识其病之标本脏腑,寒热虚实,微甚缓急,而用其药之气味,随其证而制其方也,是故方〔有〕君臣佐使,轻重缓急,大小反正逆从之制也。主病者为君,佐君者为臣,应臣者为使,此随病之所宜,而又赞成方而用之。君一臣二,奇之制也;君二臣四,耦之制也。

去咽喉〔之病〕,近者奇之;〔治肝肾之病〕,远者耦之。汗者不〔可以〕奇,下者不〔可以〕耦。补上治上制以缓,缓则气味薄;补下治下制以急,急则气味浓。薄〔者〕则少服而频服,浓者〔则〕多服而〔顿〕服。又当明五气之郁,木郁达之,谓吐令调达也;火郁发之,谓汗令其疏散也;土郁夺之,谓下无壅滞也;金郁泄之,谓解表利小便也;水郁折之,谓〔制〕其〔冲〕逆也。凡此五者,乃治病之〔大〕要〔也〕。

【十二、〔用药备旨〕·(十六)咀药味】

古之用药治病,择净口嚼,水煮服之,谓之 咀。后人则用刀桶内〔细〕锉,以竹筛齐之。

【十二、〔用药备旨〕·(十七)〔药类法象〕】

药有气味浓薄,升降浮沉补泻主治之法,各各不同,今详录之,及拣择制度修合之法,俱列于后。

【十二、〔用药备旨〕·(十七)〔药类法象〕】

味之薄者,中之,味薄则通,酸、苦、咸、平是也。

防风 气味辛,疗风通用,泻肺实,散头目〔中〕滞气,除上焦风邪之仙药也,误服泻人上焦元气。《主治秘要》云∶味甘纯,太经本药也,身去上风,梢去下风。又云∶气味俱薄,浮而升,也。其用主治诸风及去湿也。去芦。

羌活 气微,味甘苦,治肢节疼痛,手足太〔经〕风药也。加川芎治〔足〕太、少头痛,透关利节。《主治秘要》云∶味辛,气味俱薄,浮而升,也。其用有五∶手足太引经一也。风湿相兼二也。去肢节疼痛三也。除痈疽败血四也。风湿头痛五也。去黑皮并腐烂〔者〕,锉用。

升麻 气平,味微苦,足明胃、足太脾引经药。若补其脾胃,非此为引用不能补。若得葱白、香芷之类,亦能走手明、太,能解肌肉间热,此手足明〔经伤〕风之的药也。《主治秘要》云∶味辛,气味俱薄,浮而升,也。其用有四∶手足明引经一也。升于至之下二也。明〔经〕分头痛三也。去〔风邪在皮肤〕及至高之上四也。又云∶甘苦,中之,脾痹非升麻不能除。刮去黑皮腐烂〔者用〕,里白者佳。

气味平,微苦,除虚劳烦热,解散肌热,去早辰潮热,此少、厥引经药也。妇人产前产后必用之药(也)。善除本经头痛,非〔他〕药〔所〕能止。治心下痞,胸膈中痛。《主治秘要》云∶味微苦,平微寒,气味俱轻,也,升也,少经分药,〔能〕引胃气上升,以发散表热。又云∶苦为纯,去寒热往来,胆痹非柴梢不能除。去芦用。

葛根 气平味甘,除脾胃虚热而渴,又能解酒之毒,通〔行〕足明之经。

《主治秘要》云∶味甘寒,〔气味俱薄,体轻上行,浮而微降,也。其用有四∶止渴一也。解酒二也。发散表邪三也。发散小儿疮疹难出四也〕。益生津液,不可多用,恐损胃气。去皮用。

威灵仙 气味〔苦甘〕,主诸风湿冷,宣通五脏,〔去〕腹内瘕滞,腰膝冷痛,及治伤损。《主治秘要》云∶味甘,纯,去太之风。铁脚者佳,去芦用。

细辛 气,味大辛,治少〔经〕头痛如神,当〔少〕用之,独活为之使。

《主治秘要》云∶味辛,气浓于味,也,止诸头痛,诸风通用之。辛热,〔少〕〔之〕经,散水寒,治内寒。又云∶味辛,纯,〔止〕头痛。去芦并叶。华山者佳。

独活 气微,味甘苦平,足少肾引经药也,若与细辛同用,治少〔经〕头痛。一名独摇草,得风不摇,无风自动。《主治秘要》云∶味辛而苦,气味薄而升,治风〔须〕用,及能燥湿。经云∶风能胜湿。又云∶苦头眩目运,非此不能除。去皮净用。

香白芷 气,味大辛,治手明头痛,中〔风〕寒热,解利药也,以四味升麻汤中加之,通行手足明经。《主治秘要》云∶味辛,气味俱轻,也,明经引经之药,治头痛〔在额〕,及疗风通用,去肺经风。又云∶苦辛,明本药。

鼠粘子 气平味辛,主风毒肿,(消)利咽膈,吞一枚,可出〔痈〕疽〔疮〕头。《主治秘要》云∶辛,润肺散气。捣细用之。

〔桔梗 气微,味辛苦,治肺,利咽痛,利肺中气。《主治秘要》云∶味凉而苦,,味浓气轻,也,肺经之药也。利咽嗌胸膈,治气。以其色白,故属于肺,此用色之法也。乃散寒呕,若咽中痛,非此不能除。又云∶辛苦,中之,谓之舟楫,诸药中有此一味,不能下沉,治鼻塞。去芦,米泔浸一宿用。〕本 气,味大辛,此太经风药,治寒气郁结于本经,治头痛〔脑〕痛齿痛。《主治秘要》云∶味苦,微〔〕,气浓味薄〔而升〕,也,太头痛必用之药。又云∶辛苦纯,〔足太〕本经药也,顶巅痛,非此不能除。

川芎 气味辛,补血,治血虚头痛之圣药也。妊妇胎〔动〕,〔加〕当归,二味各二钱,水二盏,煎至一盏,服之神效。《主治秘要》云∶,味辛苦,气浓味薄,浮而升,也。其用有四∶少引经一也。诸头痛二也。助清〔之气〕三也。

〔去〕湿气在头四也。又云∶味〔辛〕纯,少经本药。捣细用。

蔓荆子 气清,味辛,治太头痛、头沉、昏闷,除〔目〕暗,散风邪之药也。胃虚人不可服,恐生痰〔疾〕。《主治秘要》云∶苦甘,中之〔〕,凉诸经之血热,〔止〕头痛,〔主目睛内痛〕。洗净用。

秦艽 气微寒,味苦,主寒热邪气,〔风湿痹〕,下水,利小便,疗骨蒸,治口噤,及肠风泻血。《主治秘要》云∶平味咸,养血荣筋,中风手足不遂者用之。又云∶〔中〕微,去手(足)明〔经〕下牙痛、〔口〕疮毒,〔及除〕本经风湿。〔去芦〕净用。

天麻 气平味苦,治头风,〔主〕诸风湿痹,四肢拘急,小儿惊痫,〔除〕风气,利腰膝,强筋力。《主治秘要》云∶其苗谓之定风草。

麻黄 气味苦,发太、太经汗。《主治秘要》云∶,味甘辛,气味俱薄,体轻清而浮升,〔〕也。其用有四∶去〔寒〕邪一也。肺经〔本药〕二也。发散风寒三也。去皮肤之寒湿及风四也。又云∶〔味〕苦,纯,去营中寒。

去根,不锉细,微捣碎,煮二、三沸,去上沫,不然,令人烦心。

荆芥 气,味辛苦,辟邪毒,利血脉,宣通五脏不足〔气〕。《主治秘〔要〕》云∶能发汗,通关节,除劳〔渴〕,冷捣和醋封毒肿,去枝以手碎用。

薄荷 气,味辛苦,能发汗,通关节,解劳乏,与薤相〔宜〕,新病〔瘥〕人不可多食,令人虚,汗〔出〕不止。《主治秘要》云∶凉〔味〕辛,气味俱薄,浮而升,也。去高颠及皮肤风热。去枝,手碎用。

气微寒,味苦,主痰满胸胁中痞,心腹〔结〕气,治伤寒〔寒〕热,推陈致新,明目益。锉用。

【十二、〔用药备旨〕·(十七)〔药类法象〕】

气之浓者,中之,气浓则发热,辛甘热是也。

黑附子 气热,味大辛,其走而不守,亦能除肾中寒甚,〔以〕白术为佐,谓之术附汤,除寒湿之〔圣〕药〔也〕。〔治湿〕药〔中宜〕少加之,通行诸经,引用药也。及治经闭。《主治秘要》云∶辛,纯,治脾中大寒。又云∶大热,味辛甘,〔气浓味薄〕,轻重得宜,可升可降,也。其用有三∶去脏腑沉寒一也。补助气不足二也。〔暖〕脾胃三也。然不可多用。慢火炮制用。

干姜 气热,味大辛,治沉寒痼冷,肾中无,脉气欲绝,黑附子为引,用水同煎二物,姜附汤是也。〔亦〕治中焦有寒。《主治秘要》云∶热味辛,气味俱浓,半沉半浮,可升可降,也。其用有四∶通心气助一也。去脏腑沉寒二也。发〔散〕诸经之寒气三也。〔治〕感寒腹疼四也。又云∶辛,《内经》云∶寒所胜,以辛散之,此之谓也。水洗,慢火炙制,锉用。

干生姜 气味辛,主伤寒头痛,鼻塞上气,止呕吐,治咳嗽,生与干同治。

〔与〕半夏等分,治心下急痛。锉用。

川乌头 气热,味大辛,疗风痹半身不遂,引经药也。《主治秘要》云∶热味辛甘,气浓味薄,浮而升,也。其用有六∶除寒〔疾〕一也。去心下坚痞二也。养脏腑三也。治〔诸〕风四也。破积〔聚〕滞气五也。〔治〕感寒腹痛六也。

先以慢火炮制去皮,碎用。

良姜 气热味辛,主〔胃中逆〕冷,霍乱腹痛,翻胃吐食,转筋〔泻〕利,下气消食。《主治秘要》云∶纯,健脾胃。碎用。

肉桂 气热,味大辛,补下焦〔火热〕不足,治沉寒痼冷之病,及表虚自汗,春夏二时为禁药也。《主治秘要》云∶(若)纯,渗泄止渴。又云∶甘辛,,大热,去营卫中之风寒。去皮,捣细用。

桂枝 气热,味辛甘,仲景治伤寒证,发汗用桂枝者,〔乃〕桂〔条〕,非身干也,取其轻薄而能发〔散〕。今又有一种〔柳桂〕,〔乃〕桂枝嫩小枝条也,尤宜入治上焦药用也。《主治秘要》云∶,味辛〔甘〕,气味俱薄,体轻而上行,浮而升,也。其用有四∶〔治〕伤风头痛一也。开腠理二也。解表三也。去皮肤〔风湿〕四也。

草豆蔻 气热,味大辛,治风寒客邪在于胃口之上,善〔去〕脾胃寒,治客寒令人心胃痛。《主治秘要》云∶〔纯〕,益脾胃去寒。面〔裹〕煨熟,去面皮,捣细用。

丁香 气味辛脾胃,止霍乱,消 癖、气胀,及胃肠内冷痛,壮,暖腰膝,〔杀〕酒毒。《主治秘要》云∶纯,去胃寒。

浓朴 气味辛,能除腹胀,若〔元气〕虚弱,虽腹胀,宜斟酌用之,寒腹胀是也。大热药中,兼用结者散之,乃神药也。误服,脱人元气,切禁之。紫色者佳。

《主治秘要》云∶〕,味苦辛,气浓味浓,体重浊而〔微〕降,也。其用有三∶平胃〔气〕一也。去腹胀二也。孕妇忌之三也。又云∶中之,去腹胀,浓肠胃。去粗皮,姜汁制用。

益智仁 气热,味大辛,治脾胃中寒邪,和中益气,治人多唾,当于补中药内兼用之,不可多服。去皮捣用。

木香 气味辛苦,除肺中滞气,若疗中下焦气结滞,须用槟榔为使。《主治秘要》云∶〔热〕味〔辛〕苦,气味俱浓,沉而降,也。其用,调气而已。又曰∶辛,纯,以和胃气。广州者佳。

白豆蔻 气热,味大辛,荡散〔肺〕中滞气,主积冷气,宽膈,止吐逆,久反胃,消谷,下气,进饮食。《主治秘要》云∶,味辛,气味俱薄,轻清而升,也。其用有五∶肺金本药一也。散胸中滞气二也。〔治〕感寒腹痛三也。暖脾胃四也。赤眼暴发,白睛红者五也。又云∶辛,纯,去太〔经〕目内〔大 红筋〕。去皮〔捣〕用。

川椒 气味辛,主邪气,中,除寒痹,坚齿发,明目,利五脏。凡用须炒去汗,又去含口者。《主治秘要》云∶辛,,明目之剂。手细用。

吴茱萸 气热味辛,治寒在咽喉,〔隘〕塞胸中。经云∶咽膈不通,食不〔可〕下,食则呕,令人口开目瞪,寒邪所结,气不得上下,此病不已,令人〔寒〕中腹满,膨胀下利,寒气诸药,不可代也。《主治秘要》云∶热味辛,气味俱浓,半沉半浮,中之也,气浮而味降。其用有四∶去胸中寒一也。止心痛二也。〔治〕感寒腹痛三也。消宿酒,为白豆蔻之佐四也。又云∶辛,中之中下气。洗去苦味,晒干用。

茴香 气平味〔辛〕,破一切臭气,调中、止呕、下食。须炒黄色,捣细用。

索 气味辛,〔破血治气,妇人月事不调,小腹痛甚,暖腰膝,破散 瘕,捣细用。〕〔缩砂仁 气味辛,治脾胃气结滞不散,主虚劳冷泻,心腹痛,下气消食,捣细用。〕红蓝花 气味辛,主〔产〕后口噤血晕,腹内恶血不尽,绞痛,破〔留〕血神验,(酒浸,佐当归生新血。)

神曲〔气暖味甘〕,消食,治脾胃食不化,须用于脾〔胃〕药中少加之。《主治秘要》云∶辛,,益胃气。炒黄色用。

【十二、〔用药备旨〕·(十七)〔药类法象〕】

戊〔土〕其本气平,其兼气〔〕凉寒热,在人以胃应之;己土其本味〔淡〕,其兼味辛甘咸苦,在人以脾应之。

黄 气,味甘平,治虚劳自〔汗〕,补肺气,实皮,泻肺中火,脉弦、自汗。善治脾胃虚弱,疮疡血脉不行,内托证,疮疡必用之药也。《主治秘要》云∶气味甘,气薄味浓,可升可降,也。其用有五∶补诸虚不足一也。益元气二也。

去肌热三也。疮疡排脓止痛四也。壮脾胃五也。又云∶甘,纯,益胃气,去诸经之痛。去芦并皱,锉用。

人参 气味甘,治脾〔肺〕气不足,及肺气〔喘〕促,〔短〕气少气,补中缓中,泻肺脾胃中火邪,善治短气,非升麻为引用,不能补上升之气,升麻一分,人参三分,可为相得也。若补下焦元气,泻肾中之火邪,茯苓为之使。甘草梢子生用为君,善去中痛。或加苦〔楝〕,酒煮玄索为主,尤妙。《主治秘要》云∶味〔甘〕,气〔味〕俱薄,浮而升,也。其用有三∶补元气一也。止渴二也。生津液三也。肺实忌之。又云∶甘苦,中之也,补胃嗽喘勿用,短气用之。去芦。

〔甘草 气味甘,生大凉,火炙之则,能补三焦元气,调和诸药相协,共为力而不争,缓,善解诸急,故有「国老」之称。《主治秘要》云∶寒味甘,气薄味浓,可升可降,也。其用有五∶和中一也。补气二也。调诸药三也。能解其太过四也。去寒邪五也。腹胀则忌之。又云∶甘苦,也,纯、养血、补胃,梢子;去肾之痛,胸中积热,非梢子不能除,去皮,碎用。〕〔当归 气味甘,能和血补血,尾破血,身和血。《主治秘要》云∶味辛,气浓味薄,可升可降,也。其用有三∶心经药一也。和血二也。治诸病夜甚三也。又云∶甘辛,中微,身和血,梢破血,治上治外,酒浸洗糖黄色,嚼之,大辛,可能溃坚,与菖蒲、海藻相反。又云∶用水洗去土,酒制过,或焙或晒干,血病须去芦头用。〕〔熟地黄 气寒味苦,酒晒熏如乌金,假酒力则微,补血虚不足,虚损血衰之人须用,善黑须发,忌萝卜。《主治秘要》云∶味苦甘,气薄味浓,沉而降,也。其用有五∶益肾水真一也。和产后气血二也。去脐腹急痛三也。养退四也。壮水之源五也。又云∶苦,中之,治外治上、酒浸,锉细用。〕半夏 气微寒,味辛平,治寒痰,及形寒饮冷伤肺而咳,大和胃气,除胃寒,进饮食,治太〔〕痰厥头痛,非此不能除。《主治秘要》云∶,味辛苦,气〔味俱〕薄,沉而降,〔中〕也。其用有四∶燥〔脾〕胃湿一也。化痰二也。益脾胃之气三也。消肿散结四也。渴则忌之。又云∶平,中之,除胸中痰涎。汤洗七次,干用。

白术 气味甘,能除湿益燥,和中益气,利腰脐间血,除胃中热。〔《主治秘要》云∶味微苦,气味俱薄,浮而升也。〕其用有九∶中一也。去脾胃中〔湿〕二也。除〔脾〕胃热三也。强脾胃,进饮食四也。和〔脾〕胃,生津液五也。

主肌热六也。〔治〕四肢困倦,目不欲开,怠惰嗜卧,不思饮食七也。止渴八也。安胎九也。

苍术 气味〔甘〕,主治与白术同。若〔除〕上湿、发汗,功最大。若补中焦、除湿,力少。《主治秘要》云∶其用与白术同,但比之白术,气重而〔体〕沉。〔治〕胫足湿肿,加白术。泔浸,刮去皮用。

橘皮 气味苦,能益气。加青皮减半,去滞气,推陈致新。若补脾胃,不去白;若理胸中〔滞〕气,去白。《主治秘要》云∶寒味辛,气薄味浓,浮而升,也。其用有三∶去胸中寒邪一也。破滞气二也。益脾胃三也。〔少用同白术则益脾胃〕;其多及独用则损人。又云∶苦辛,益气利肺,有甘草则补肺,无则泻肺。

青皮 气味辛,主气滞,消食破积。《主治秘〔要〕》云∶寒味苦,气味俱浓,沉而降,也。其用有五∶〔足〕厥、少之分,有病〔则〕用之一也。破坚癖二也。散滞气三也。去下焦诸〔湿〕四也。〔治〕左胁有积气五也。

藿香 气微,味甘辛,疗风水,去恶气,治脾胃吐逆,霍乱心病。《主治秘〔要〕》云∶味苦,气浓味薄,浮而升,也。其用,助胃气。又云∶甘苦,纯,补胃气,进〔饮〕食。去枝用叶,以手用。

槟榔 气〔味〕辛,治后重如神,如铁石之沉重,能坠诸药至于下。《主治秘要》云∶,气味苦,气薄味浓,沉而降,也。其用,破滞〔气下〕行。

又云∶辛,纯,破滞气,泄胸中至高之气。

广术 气,味苦〔辛〕,主心膈痛,饮食不消,破〔 癖〕气最良。火炮开用。

京三棱 气平味苦,主心膈痛,饮食不消,破气,〔治〕老癖 瘕结块,妇人血脉不调,心腹刺痛。《主治秘〔要〕》云∶〔味〕苦,中之,破〔积〕气,损真气,虚人不用。火炮制〔使〕。

阿胶 气微,味甘平,主心腹疼痛,〔血〕崩,补虚安胎,坚筋骨,和血脉,益气止痢。《主治秘〔要〕》云∶平味淡,气味俱薄,浮而升,〔也〕,〔能〕补肺〔气〕不足。慢火炮〔脆〕细用。

〔诃子 气味苦,主腹胀满,不下饮食,消痰下气,通利津液,破胸膈结气,治久痢赤白、肠风,去核,捣细用。〕桃仁 气,味甘苦,治大便血结、血秘、血燥,通润大便,七宣丸中用之,专疗血结,破血。汤浸去皮尖,研如泥用。

杏仁 气,味甘苦,除肺中燥,治风燥在于胸膈。《主治秘〔要〕》云∶〕味苦而甘,气薄味浓,浊而沉降,也。其用有三∶润肺气一也。消〔宿〕食二也。升滞气三也。麸炒,去皮尖用。

大麦 气味咸,补脾胃虚,宽肠胃。捣细,炒黄色,取面用之。

紫草 气味苦,主心腹邪气、五疳,利九窍,补中益气,通水道,疗〔腹〕肿胀满。去土用茸,锉细用。

苏木 气平,味甘咸,主破血,产后血〔胀闷〕欲死者。排脓止痛,消痈肿瘀血,妇人月经不调,及血晕口噤。《主治秘〔要〕》云∶凉,味微辛,发散表里风气。又云∶甘咸,中之,破死血。锉细用。

【十二、〔用药备旨〕·(十七)〔药类法象〕】

气之薄者,中之,气薄则发泄,辛、甘、淡、平、寒、凉是也。

茯苓 气平味甘,止〔消〕渴,利小便,除湿益燥,利腰脐间血,和中益气为主。治小便不通,溺黄或赤而不利,如小便利,或数服之,则损人目;如汗多人服之,损元气,夭人寿。医〔言〕赤泻白补,上古无此说。《主治秘〔要〕》云∶味淡,气味俱薄,浮而升,也。其用有五∶止泻一也。利小便二也。开腠理三也。除虚热四也。生津液五也。刮皮,捣细〔用〕。

泽泻 气平味甘,除湿之〔圣〕药也。治小便淋沥,去间汗,无此疾服之,令人目〔盲〕。《主治秘〔要〕》云∶味咸寒,气味俱浓,沉而降,也。其用有四∶入肾经一也。去旧水,养新水二也。利小便三也。消肿疮四也。又云∶咸,中微,渗泄止渴。捣细用。

猪苓 气平味甘,大〔燥〕除湿,〔比诸〕淡渗药,大燥亡津液,无湿证勿服。《主治秘要》云∶平〔味淡〕,气味俱薄,升而微降,〔也〕。其用与茯苓同。又云∶甘苦,纯,去心〔中〕懊 。去黑皮,里白者佳。

滑石 气〔寒〕味甘,治前窍涩不利,沉重,能泄气,上令下行,故曰滑〔则〕利窍,不比与淡渗〔诸药〕同。白者佳,捣细用;色红者服之令人淋。

瞿麦 气寒,味苦〔辛〕,主〔关格〕诸癃结,小便不通,治痈肿排脓,明目去〔翳〕,破胎堕胎,下〔闭〕血,〔逐〕膀胱邪热。《主治秘〔要〕》云∶中之,利小便为君。去枝用穗。

车前子 气寒味甘,〔癃气闭,利水道,通小便,除湿痹,肝中风热冲目赤痛,捣细用。〕〔木通 气平味甘,主小便不通,导小肠中热,刮去粗皮用。〕灯草、通草 气平味甘,通窍涩〔不利〕,利小〔便〕,除水肿、〔癃闭〕、五淋。《主治秘〔要〕》云∶辛甘,〔也〕,泻肺,利小便。锉细用。

五味子 气味酸,大益五脏气。〔孙真人曰〕∶五月常服五味子,以补五脏之气。遇夏月季〔夏〕之间,令人困乏〔无〕力,无气以动,〔与〕黄 、人参、麦门冬,少加黄柏,锉〔煎〕汤服之,使人神、元气两足,筋力涌出。生用。

白芍药 气微寒,味酸,补中焦之药,炙甘草为辅,治腹中痛;如夏月腹痛,少加黄芩;若恶寒腹痛,加肉桂一分,白芍药二分,炙甘草一分半,此仲景神品药也。如冬月大寒腹痛,加桂一〔钱〕半,水二盏,煎至一盏〔服〕。《主治秘〔要〕》云∶寒味酸,气浓味薄,升而微降,也。其用有六∶安脾经一也。治腹痛二也。收胃气三也。止泻利四也。和血〔脉〕五也。固腠理六也。又云∶酸苦,中之,白补赤散,泻肝补脾胃,酒浸引经,止中部腹痛。去皮用。

桑白皮 气寒,味苦酸,主伤中五痨羸瘦,补虚益气,〔泻〕肺气,止吐血、热渴,消水肿,利水道。去皮用。

天门冬 气寒,味微苦,保肺气,治血热侵肺,上喘气促,加人参、黄 ,用之为主,〔神效〕。《主治秘〔要〕》云∶甘苦,中之。汤浸,晒干,去心用。

麦门冬 气寒,味微苦甘,治肺中〔伏〕火,〔脉〕气欲绝。加五味子、人参〔二〕味,为生脉散,补肺中元气不足,须用之。《主治秘〔要〕》云∶甘,中微,引经酒浸,治经枯、汁不下。汤洗,去心用。

犀角 气寒,味苦酸,主伤寒、瘟疫头痛,安心神,止烦渴霍乱,明目镇惊,治中风失音,小儿麸豆,风热惊痫。〔镑〕∶末用。

乌梅 气寒味酸,主下气,除热烦满,安心调〔中〕,治痢止渴。以盐豉为白梅,亦入除痰药。去核用。

牡丹皮 气寒味苦,治肠胃积血,及衄血、吐血必用之药,是犀角地黄汤中一味也。《主治秘〔要〕》云∶辛苦,中之,凉骨热。锉用。

地骨皮 气寒味苦,解骨蒸肌热,主消渴、风湿痹,坚筋骨。《主治秘〔要〕》云∶,凉血。去骨用皮,碎用。

枳壳 气寒味苦,治胸〔中痞塞〕,泄肺气。《主治秘〔要〕》云∶寒味苦,气浓味薄,浮而升,微降,也。其用有四∶破心下坚痞一也。利胸中气二也。化痰三也。消食四也。然不可多用。又云∶苦酸,中微,破气。麸炒,去〔瓤〕用。

琥珀 气平味甘,定五脏,定魂魄,消瘀血,通五淋。《主治秘〔要〕》云∶甘,,利小便,清肺。

连翘 气平味苦,主寒热瘰 ,诸恶疮肿,除心中客热,去胃虫,通五淋。《主治秘〔要〕》云∶凉味苦,气味俱薄,轻清〔而浮〕升,也。其用有三∶泻心经客热一也。〔去〕上焦诸热二也。疮疡须用三也。手用之。

枳实 气寒味苦,除寒热,去结实,消痰癖,治心下痞,逆气,胁下痛。《主治秘〔要〕》云∶气味升降,与枳壳同,其用有四∶主心〔下〕痞一也。化心胸痰二也。

消〔宿〕食,散败血三也。破〔坚积〕四也。又云∶纯,去胃〔中〕湿。去〔瓤〕,麸炒用。

【十二、〔用药备旨〕·(十七)〔药类法象〕】

味之浓者,中之,味浓则泄,酸、苦、〔咸〕、寒是也。

大黄 味苦气寒,其走而不守,泻〔诸实〕热不通,下大〔便〕,荡涤肠胃中热,专治〔不大便〕。《主治秘〔要〕》云∶寒味苦,气味俱浓,沉而降,也。其用有四∶去实热一也。除下焦湿二也。推陈致新三也。消宿食四也。

用之须酒浸煨熟,寒因热用也。又云∶苦,纯,热所胜,以苦泻之。酒浸入太,酒洗入明,余经不用。去皮锉用。

黄柏 气寒味苦,治肾水膀胱不足,诸痿厥,腰〔脚〕无力,于黄 汤中〔少〕加用〔之〕,使两足膝中气力涌出,痿软实时去矣。蜜炒此一味,为细末,治口疮如神,瘫痪必用之药也。《主治秘〔要〕》云∶寒味苦,气味俱浓,沉而降,也。

其用有六∶泻膀胱龙火一也。利〔小便热结〕二也。〔除〕下焦湿肿三也。治痢先见血四也。〔去〕脐〔下〕痛五也。补肾〔气〕不足,壮骨髓六也。二制〔则〕治上焦,单制〔则〕治中焦,不制〔则〕治下焦也。又云∶苦浓微辛,中之,泻膀胱,〔利下窍〕。去皮用。

黄芩 气寒,味微苦,治肺中湿热,疗上热目中肿赤,瘀血壅盛,必用之药,泄肺中火邪,上逆于膈上,补膀胱之寒水不足,乃滋其化源也。《主治秘〔要〕》云∶凉,味苦甘,气浓味薄,浮而〔降〕,也。其用有九∶泻肺经热一也。夏月须用二也。去诸热三也。上焦及皮肤风热风湿四也。妇人产后,养退五也。利胸中气六也。消膈〔上痰〕七也。除上焦及脾诸湿八也。安胎九也。单制、二制、不制,分上中下也。又云∶苦,中微,酒炒上行,主上部积血,非此不能除。肺〔苦〕气上逆,急食苦以泄之,正谓此也。去皮锉用。

黄连 气寒味苦,泻心火,除脾胃中湿热,治烦〔躁〕恶心,郁热在中〔焦〕,兀兀欲吐,〔心下〕痞满,〔必用药也〕仲景〔治〕九种心下痞,〔五等〕泻心汤皆用之。《主治秘〔要〕》云∶寒味苦,气味〔俱〕浓,可升可降,也。

其用有五∶泻心热一也。去上焦火二也。诸疮必用三也。去风湿四也。赤眼暴发五也。去须用。

石膏 气寒,味辛甘,治〔足〕明经中热、发热、恶〔热〕、躁热、〔日〕晡潮热,自汗,小便浊赤,大渴引饮,身体肌肉壮热,苦头痛之药,白虎汤是也。善治本经头痛,若无此有余〔之〕证,医者不识而〔误用〕之,〔则〕不可胜救也。《主治秘〔要〕》云∶寒味淡,气味俱薄,体重而沉降,也,乃明经大寒药,能〔伤〕胃〔气〕,令人不食,非腹有极热者,不宜轻用。又云∶辛甘,也,止明头痛,胃〔弱者〕不可服,〔治〕下牙痛,用香芷为引。捣细用。

草龙胆 气寒,味大苦,治〔两〕目赤肿睛胀,瘀肉高起,痛不可忍,以柴为主,〔龙胆〕为使,治眼中疾必用药也。《主治秘〔要〕》云∶寒味苦辛,气味俱浓,沉而降,也。其用有四∶除下部风湿一也。〔除〕湿热二也。脐下以至足肿痛三也。寒湿香港脚四也。其用与防己同。又云∶〔苦〕,纯,酒浸上行。去芦用。

生地黄 气寒味苦,凉血补血,〔补〕肾水真不足,此药大寒,宜斟酌用之,恐损人胃气。《主治秘〔要〕》云∶寒味苦,气薄味浓,沉而降,也。其用有三∶凉血一也。〔除〕皮肤燥二也。去诸湿(热)三也。又云∶中微,酒浸上行。

知母 气寒,味大辛,治〔足〕明火热,大补益肾〔水〕、膀胱之寒。《主治秘〔要〕》云∶寒味苦,气味俱浓,沉而降,也。其用有三∶泻肾经火一也。作利小便之佐使二也。〔治〕痢疾〔脐〕下痛三也。又云∶苦,中微,肾〔经〕本药,〔欲〕上头引经,皆酒炒。刮去,里白者佳。

汉防己 气寒,味大苦,疗胸中以下至足湿热肿盛,香港脚,〔补〕膀胱,去留热,通〔行〕十二经。《主治秘〔要〕》云∶辛苦,〔也〕泄湿气。去皮净用。

茵陈蒿 气寒,味苦平,治烦热,主风湿风热,邪气热结,黄胆,通身发黄,小〔便〕不利。《主治秘〔要〕》云∶苦甘,中微,治伤寒发黄。去枝,用叶,手

朴硝 气寒,味苦辛,除寒热邪气,六腑积聚,结固血癖,胃中饮食热结,〔去血闭〕,停痰痞满,消毒。《主治秘〔要〕》云∶芒硝寒味咸,气薄味浓,沉而降,也。其用有三∶〔治〕热于内一也。去肠内宿垢二也。破坚积热块三也。妇人有孕忌之。又云∶咸寒,纯,热于内,治以咸寒,正谓此也。

栝蒌根 气寒味苦,主消渴,身热烦满大热,补虚安中,通月水,消肿毒、瘀血及热疖毒。《主治秘〔要〕》云∶寒味苦,〔也〕,能消烦渴。又云∶苦,纯,一心中枯渴,非此药不能除。

牡蛎 气寒,味咸平,主伤寒、〔寒〕热、疟,女子赤白带,止汗,〔止〕心痛,气结大小肠,治心胁痞。《主治秘〔要〕》云∶咸,软痞积。烧白捣用。

玄参 气寒味苦,治心〔中〕懊 ,烦而不能眠,心神颠倒欲绝,血滞,小便不利。

苦〔参〕气寒味苦,足少肾经之君药也,治本经须用。《主治秘〔要〕》云∶苦,,气沉逐湿。

川楝子 气寒,味苦平,主伤寒大热烦〔躁〕,杀三虫疥疡,通利大小便之疾。

《主治秘〔要〕》云∶入心,止下部腹痛。

香豉 气寒味苦,主伤寒头痛、烦躁、满闷,生用之。《主治秘〔要〕》云∶苦,,去心〔中〕懊 。

地榆 气微寒,味甘酸,主妇人产,七伤带下,经血不止,血崩之病,除恶血,止痛疼,疗肠风泄血,小儿疳痢。沉寒,入下焦,治热血痢。《主治秘〔要〕》云∶微寒,味微〔苦〕,气味俱薄,其体沉而降,也,专治下焦血。又云∶甘苦,中微,治下部血。去芦用。

栀子 寒味苦,气薄味浓,轻清上行,气浮而味降,也。其用有四∶〔去〕心经客热一也。除烦〔躁〕二也。去上焦虚热三也。治风〔热〕四也。又云∶苦,纯,止渴。

【十二、〔用药备旨〕·〔续添〕】

〔巴豆〕〔热〕味苦,气薄味浓,体重而沉降,也。其用有三∶导气消积一也。去脏腑停寒二也。消化寒凉及生冷硬物所伤三也。〔又云〕∶辛,〔〕,去胃中寒〔积〕。

白〔僵〕蚕 〔〕,味微辛,气味俱薄,体轻而浮升,也,去皮肤间诸风。

生姜 ,味辛甘,气味俱浓,清浮而生升,也。其用有四∶制浓朴、半夏毒一也。〔发〕散风邪二也。中去湿三也。作益胃脾〔药〕之佐四也。

杜仲 ,味辛甘,气味俱薄,沉而降,也。其用壮筋骨,及足弱无力行。

以上诸药,此大略言之,以为制方之阶也,其用有未尽者。

【十二、〔用药备旨〕·(十八)〔法象余品〕】

蜀葵花 冷,中之,赤治赤带,白治白带。

梧桐泪 咸,瘰 非此不能除。

郁金 辛苦,纯,凉心。

款冬花 辛苦,纯肺止嗽。

香附子 甘,中之,快气。

大〔戟〕苦甘,中微,泻肺,损真气。

白芨 苦甘,中之,止肺〔血〕,涩,白蔹同。

甘遂 苦纯,水结胸中,非此不能除。

蜀漆 辛,纯,破血。

射干 苦,中之,去胃中痈疮。

天南星 苦辛,去上焦痰及头眩运。

御米壳 酸涩,固收正气。

芦巴 ,治元〔气〕虚〔寒〕,及肾〔经〕虚冷。

马兜铃 苦,中之,主肺〔湿〕热,〔清〕肺气,补肺。

白附子 ,主血痹,〔行〕药势。

槐花 苦,,气薄,凉大肠热。

槐实 苦酸,〔同上〕。

茯神〔〕,疗风眩、风虚。

沉香 ,补肾。

檀香 ,主心腹〔痛〕,霍乱,中恶,引胃气上升,进食。

,补肾。

竹叶 苦,中微,凉心经。

山茱萸 酸,中之肝。

郁李仁 苦辛,〔〕中之,破血润燥。

金铃子 酸苦,中之,心暴痛,非此不能除。即川楝子。

草豆蔻 辛,,益脾胃,去寒。

红花 苦,中之〔〕,入心养血。

朱砂 心热非此不能除。

赤石脂 甘酸,中之,固脱。

甘菊 苦,养目血。

茜根 中〔微〕,去诸死血。

王不留行 甘苦,中之,〔下引导用之〕。

艾叶 苦,中之胃。

〔 〕砂 咸,破坚癖,独不用。

【十二、〔用药备旨〕·(十九)〔五行制方生克法〕】

(附汤例)

夫〔木〕火土金水,此制方相生相克之法也,老于医者能之。

风 制法∶肝、木、酸,春生之道也,失常则病矣。风于内,治以辛凉,佐以苦辛,以甘缓之,以辛散之。

暑 制法∶心、火、苦,〔夏〕长之道也,失常则病矣。热于内,治以咸寒,佐以甘苦,以酸收之,以苦发之。

湿 制法∶脾、土、甘,中〔央〕化〔成〕之道也,失常则病矣。湿于内,治以苦热,佐以咸淡,以苦燥之,以淡泄之。

燥 制法∶肺、金、〔辛〕,秋收之道也,失常则病矣。燥于内,治以苦,佐以甘辛,以辛润之,以苦下之。

寒 制法∶肾、水、咸,冬藏之道也,失常则病矣。寒于内,治以甘热,佐以苦辛,以辛散之,以苦坚之。

注云∶酸苦甘辛咸,即肝木、心火、脾土、肺金、肾水之本也。四时之变,五行化生,各顺其道,违则病生。圣人设法以制其变,谓如风于内,即是肝木失常也,火随而炽,治以辛凉,是为辛金克其木,凉水沃其火,其治法例皆如此。下之二方,非为治〔病而〕设,〔此乃〕教人〔比证〕立方之〔道〕,容易〔通晓〕也。

[当归拈痛汤∶]〔治〕湿〔热〕为病,肢节烦痛,〔肩背〕沉重,胸膈不利,遍身疼,下注于胫,肿痛不可忍。经云∶湿于内,治以苦,羌活苦辛,透关利节〔而〕胜〔湿〕;防风甘辛,散经络中留湿,故以为〔君〕。水润下,升麻、葛根苦辛平,味之薄〔者〕,中之,引而上行,以苦发之也。白术苦甘,和中除湿;苍术体轻浮,气力〔雄〕壮,能去皮肤腠理〔之湿〕,故以为臣。〔血〕壅而不流则痛,当归身〔辛〕,以散之,使气血各有所归。人参、甘草甘,补脾养正气,使苦药不能伤胃。仲景云∶湿热相合,肢节烦痛,苦〔参〕、黄芩、知母、茵陈者,乃苦〔以〕泄之〔也〕。凡酒制〔药〕,以为因用。治湿不利小便,非其治也,猪苓甘平,泽泻咸平,淡以渗之,又能导其留饮,故以为佐。气味相合,上下分消,其〔湿〕气得〔以〕宣通〔矣〕。

羌活(半两) 防风(三钱,二味为〔君〕) 升麻(一钱) 葛根(二钱) 白术(一钱)

苍术(三钱) 当归〔身〕(三钱) 人参(二钱) 甘草(五钱)

苦参(酒浸二钱) 黄芩(一钱炒) 知母(三钱酒洗) 茵陈(五钱酒炒)

猪苓(三钱) 泽泻(三钱)

上锉如麻豆大,每服一两,水二盏半,先以水拌湿,候少时,煎至一盏,去滓服,待少时,美膳压之。

[天麻半夏汤∶]治风痰内作,胸膈不利,头眩目黑,兀兀欲吐,上热下寒,不得安卧,遂〔处此〕方云眼黑头眩,虚风内作,非天麻不能治,〔故以为君〕。〔偏头痛乃少也,非柴不能治〕;黄芩苦寒酒制炒,佐柴治上热,又为引用,故以为臣。橘皮苦辛,炙甘草〔甘〕,补〔中〕益气为佐。生姜、半夏辛,以治风痰;白茯苓甘〔平〕,利小便,导湿〔热〕,引而下行,故以为使。不数服而〔见〕愈。

天麻(一钱君) 柴(七分) 黄芩(五分酒制) 橘皮(七分去白)

半夏(一钱) 白茯苓(五分) 甘草(五分)

上锉碎如麻豆大,都作一服,水二盏,生姜三片,煎至一盏,去滓服。

【出处】:

中医药文献博览-综合医书-医学启源-卷之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