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微信QQ空间新浪微博腾讯微博腾讯朋友豆瓣网
> 古代文学 > 古代医书 > 黄帝内经 >

上卷 素问篇 阴阳离合论

,指经和经。离,分也;合,并也。本篇讨论离合之数的问题,故篇名《离合》。正如明·马莳《素问注证发微》云:“者,经也。其义论离合之数,故名篇。”

离合之数,注家有二说:

⑴ 认为即一和一而言。经和经,离之则为二,合之则为一。如张介宾《类经·经络类·二十九》注:“分而言之为离,各有其经也;并而言之为合,表里同归一气也。”吴昆《素问吴注》亦同此说,注云:“此言,经之也。里谓之离,一相偶谓之合。又异者为离,同者为合。”

各分太少厥(明)为离,三总合于一则为合,如高士宗《素问直解》云:“离则有三,合则为一,从三而十百千万,皆离也;三归于一,三归于一,皆合也。”文中有“三不应”之语,则后说义胜。然本为一分为二,故以二者而言,亦是离合之数。

⑴指出了自然界变化万千,但其要则在于一,即的对立和统一。

⑵通过三经脉根、结的论述,阐明三经脉离则为三,合则为一的道理。

⑶论述了三经脉的开、阖、枢生理特

黄帝问曰:余闻天为,地为,日为,月为,大小月三百六十日成一岁,人亦应之。今三,不应,其故何也?岐伯对曰:者,数之可十,推之可百;数之可千,推之可万;万之大,不可胜数,然其要一也。天覆地载,万物方生,未出地者,命曰处,名曰中之;则出地者,命曰中之予之下,为之主;故生因春,长因夏,收因秋,藏因冬。失常则天地四塞。之变,其在人者,亦数之可数。

帝曰:愿闻三之离合也。岐伯曰:圣人南面而立,前曰广明,后曰太冲,太冲之地,名曰少,少之上,名曰太,太根起于至,结于命门,名曰中之。中身而上,名曰广明,广明之下,名曰太,太之前,名曰明,明根起于厉兑,名曰中之。厥之表,名曰少,少根起于窍,名曰中之少。是故三之离合也,太为开,明为阖,少为枢。三经者,不得相失也,搏而勿浮,命曰一

帝曰:愿闻三。岐伯曰:外者为,内者为,然则中为,其冲在下,名曰太,太根起于隐白,名曰中之。太之后,名曰少,少根起于涌泉,名曰中之少。少之前,名曰厥,厥根起于大敦,之绝,名曰之绝。是故三之离合也,太为开,厥为阖,少为枢。三经者,不得相失也,搏而勿沉,名曰一

(雩重)(雩重),积传为一周,气里形表而为相成也。

黄帝问道:我听说天属,地属,日属,月属,大月和小月合起来三百六十天而成为一年,人体也与此相应。如今听说人体的三,和天地之数不相符合,这是什么道理?

歧伯回答说:天地的范围,及其广泛,在具体运用时,经过进一步推演,则可以由十到百,由百到千,由千到万,再演绎下去,甚至是数不尽的,然而其总的原则仍不外乎对立统一的道理。天地之间,万物初生,未长出地面的时候,叫做居于处,称之为中之;若已长出地面的,就叫做中之。有气,万物才能生长,有气,万物才能成形。所以万物的发生,因于春气的温暖,万物的盛长,因于夏气的炎热,万物的收成,因于秋气的清凉,万物的闭藏,因于冬气的寒冷。如果四时失序,气候无常,天地间的生长收藏的变化就要失去正常。这种变化的道理,在人来说,也是有一定的规律,并且可以推测而知的。

黄帝说:我愿意听你讲讲三的离合情况。

歧伯说:圣人面向南方站立,前方名叫广明,后方名叫太冲,行于太冲部位的经脉,叫做少。在少经上面的经脉,名叫太,太经的下端起于足小趾外侧的至,其上端结于晴明,因太为少之表,故称为中之。再以人身上下而言,上半身属于,称为广明,广明之下称为太,太前面的经脉,名叫明,明经的下端起于族大指侧次指之端的历兑,因明是太之表,故称为中之。厥为里,少为表,故厥之表,为少经,少经下端起于窍,因少居厥之表,故称为中之少。因此,三经的离合,分开来说,太主表为开,明主里为阖,少介于表里之间为枢。但三者之间,不是各自为政,而是相互紧密联系着的,所以合起来称为一

黄帝说:愿意再听你讲讲三的离合情况。

歧伯说:在外的为,在内的为,所以在里的经脉称为经,行于少前面的称为太,太经的根起于足大指之端的隐白,称为中之。太的后面,称为少,少经的根起于足心的涌,称为中之少。少的前面,称为厥,厥隐经的根起于足大指之端的大敦,由于两相合而无,厥又位于最里,所以称之为之绝。因此,三经之离合,分开来说,太为三之表为开,厥为主之里为阖,少位于太、厥表里之间为枢。但三者之间,不能各自为政,而是相互协调紧密联系着的,所以合起来称为一之气,运行不息,递相传注于全身,气运于里,形立于表,这就是离合、表里相成的缘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