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微信QQ空间新浪微博腾讯微博腾讯朋友豆瓣网
> 古代文学 > 佛经大全 > 竹窗随笔 >

蚕丝(戒杀 护生)

蚕之杀命也多而酷,世莫之禁者。谓上焉天子百官,藉以为章服①,下焉田夫野妇,赖以为生计。然使自古无蚕,则必安于用布而已。若生计,则民之不蚕者什九,蚕者什一,未见不蚕者皆饿而死也。或曰:“夫子何为舍麻而用纯?”盖当夫子时,纯②之用已久,工简于用麻,夫子姑随之,知习俗之难变也。又禹恶衣服而美黻冕③,冕用纯,余未必用也。意可知矣。

【注释】

①章服:古代君主、官吏所穿的用各种图案以分别阶级的礼服。

②纯:指蚕丝。《论语·子罕》:“麻冕,礼也。今也纯,俭,吾从众。”

③黻冕:古代大夫以上祭祀时所穿的礼服。黻,裤裙。冕,帽子。

【译文】

用蚕丝作衣料,杀命既多而且惨酷,在世间却无法禁止。由于上自天子百官的章服要藉蚕丝作成,下至田野百姓要靠此维持生计。然而,假使自古以来便没有养蚕抽丝行业,人们也只好安于用布而已。若论维持生计,百姓中不曾从事养蚕的有十分之九,从事养蚕的仅占十分之一,没见过不从事养蚕的人都得饿死。有人问:“养蚕既不好,为什么孔子舍麻而用丝呢?”这是因为在孔子生活的时代,用丝制作冕(礼帽)取代麻冕已久。而且手工比用麻简易,为俭约起见,所以孔子姑且随众用丝,知道习俗难于改变。又孔子曾赞美大禹平常只穿质地粗劣的衣服,然而临朝或祭祀时穿戴的礼服、礼帽则讲究华美。可见孔子仅是冕用丝,其余却未必用。此中的含意可想而知。

蚕丝(二)

易云伏羲作结绳而为网罟,以佃以渔。何圣人为杀生者作俑也?自古无辩之者,近槐亭王公奋笔曰:“洪荒之世,鸟兽鱼鳖伤民之禾稼,网罟者,除物之为民害也,非取物而食之也。”此解不惟全物命,觉世迷,而亦有功于往圣矣!但史称黄帝①命元妃西陵氏教民蚕,则何说以通之?予闻有野蚕者,能吐丝树之枝柯,而取之者不烦于煮茧。意者西陵之教,其野蚕之谓乎?彼家蚕或后人所自作,而非出于西陵乎?不然,成汤②解三面之网,以开物之生路,而黄帝尽置之镬汤无孑遗。是成汤解网,而黄帝一网打尽也。或曰:“东坡云:‘待茧出蛾,而后取以为丝,则无杀蛹之业。’”不知出蛾之茧,缕缕断续,而不可以为丝也。未必坡之有是言也。

【注释】

①黄帝:传说中的上古帝王。中原各族的共同祖先。

②成汤:商朝的开国君主。《史记·殷本纪》:“汤出,见野张网四面,祝曰:‘自天下四方,皆入吾网。’汤曰:‘嘻,尽之矣!’乃去其三面。”后因以“网开三面”比喻从宽处理。

【译文】

《易经·系辞下》称:“上古伏羲氏用绳结成捕兽的网,捕鱼的罟,教导人民用来捕兽捉鱼。”为什么古代的圣人要首开杀生的先例呢?自古以来没有人对此提出辩解。近有槐亭王先生著书明确地指出:“在远古时,由于鸟、兽、鱼鳖等伤害人们的禾稼,不得已用网罟来保护农作物免受损害,并不是要利用网罟捕取动物来充食。”这种解释不但保全物命,警觉世迷,而且也有功于往圣啊!又史称黄帝曾命元妃西陵氏教人民从事养蚕,则该如何解释?我听说古时有一种野蚕,能在树的枝条上吐丝,所以我猜想在树枝上取丝比煮茧取丝要方便多了,推测当时西陵氏所教的,大概是指采集野蚕的丝吧?家蚕或许是后人所养殖,并不是出于西陵氏所教?不然的话,成汤解三面之网,为动物开辟生路;而黄帝尽置之于镬汤不留剩余。这岂不是成汤解网,而黄帝一网打尽了吗?有人道:“苏东坡曾言:‘待茧出蛾,然后取以为丝,则可以不造杀蛹的罪业。’”不知出蛾之后的茧,缕缕断续,不可以作为丝。我认为苏东坡未必有说过这样的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