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微信QQ空间新浪微博腾讯微博腾讯朋友豆瓣网
> 古代文学 > 佛经大全 > 六祖坛经 >

《六祖坛经》讲记__第五讲

《六祖坛经》第五讲

上一讲我们讲到惠能大师作了一首偈。他老人家这首偈一作出来,就惊天动地、流芳千古了。“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这首偈语。经文接下来是这样的:书此偈已,徒众总惊,无不嗟讶,各相谓言“奇哉!不得以貌取人。何得多时使他肉身菩萨”!惠能大师把这首偈语说出来,张日用居士替他写在那个墙上。一写出来,当时在场的其他所有出家人都吓了一大跳。互相就说:“奇怪呀!实在不能以貌取人呀!没想到他这么一个其貌不扬的人,会说出这么利害的话出来,没想到他竟然象肉身菩萨一样”!祖见众人惊怪,恐人损害,遂将鞋擦了偈,云“亦未见”。众人疑息。五祖大师也看到这首偈了。看到大家这么惊恐,就担心有人损害六祖。为什么要损害呢?大家心里面都有答案。所以五祖大师就用鞋底把墙上那个偈擦掉,擦掉以后说了一句“亦未见”,没什么希奇的,没有见。其他人一看五祖这个动作,“哦,原来不怎么样!”好了,没有什么可讨论的了,也没什么值得惊怪的了。次日,祖潜至碓房。见能腰石舂米,语曰“求道之人,为法忘躯,当如是乎”。到了第二天,五祖大师悄悄地来到惠能大师舂米这个房子里面。看到惠能大师在舂米,就说了这么一句话:求道之人,为法忘躯,当如是乎!凡是上求菩提大道的人,或者是求无上正等正觉之道的人,都是为法忘躯的!不仅佛法是这样,凡是求宇宙人生真谛的大圣大贤,在这个知见上都一样。孔子有这样的话“朝闻道,夕死可矣”——早上明白了宇宙人生的真理,懂得了人的生命价值,就是晚上死了,也没什么值得可惜的了!反过来说呢,活了一辈子,胡里胡涂、浑浑噩噩的,这样的生命就没什么价值,或者说是活得很划不来!然后就问了一句话,五祖问六祖,即问曰:“米熟也未”。就是那个稻谷、米成熟了吗?能曰:“米熟久矣,犹欠筛在”!这段对话很有意思。这个问话不是问其他,也不是问佛法。表面上看是没有问佛法,问的是米。米成熟了吗?惠能大师说:米已经成熟了,就是欠用筛子来筛一下!听话要听这个“声音”啊!祖以杖击碓三下而去。五祖就拿手里那个拐杖,在舂米的石头碓窝上面敲了三下,转身就走了。能即会祖意。这是什么意思呢?惠能祖师懂了。然后,三鼓入室。三鼓就是三更天。以前要打更,到一更打一下,过去都有这个习惯。到了三更天,六祖大师就来到五祖大师的方丈室里面。祖以袈裟遮围,不令人见。为说《金刚经》。五祖大师就用袈裟把窗户遮起来,不让人看见,灯光都不要透出去。给六祖大师讲《金刚经》。至“应无所住,而生其心”。整部《金刚经》讲到这个地方,这八个字——“应无所住,而生其心”。我们讲《坛经》前面一开篇,惠能祖师在叙述他卖柴的时候从一个诵经的客人那里,就是听到这句话开悟的。这个地方又提到这句话了——“应无所住,而生其心”。这八个字要好好去咀嚼!这个“应”字在这里读音应该读第一声,应对的应,不是应该的应。应对,跟一切境界相答对。应无所住而生其心。无所住生心,在你应对一切境界的时候。这是从字面上很浅显的理解这句话。而这句话又不是从字面上能简单理解的。五祖大师讲到这句话,能言下大悟一切万法不离自。到这个地方惠能祖师再一次大彻大悟。悟了什么呢?悟了一切万法不离自。遂启祖言:何期自本自清净,何期自本不生灭,何期自本自具足,何期自本无动摇,何期自能生万法。这五句话是惠能大师大悟以后说的。每句话都有一个“何期自”。何期自,从字面上讲,就是没有想到原来如此、原本如此,自就是这个样子的。我们还记得佛陀在菩提树下成道时说的那句话吗?释迦牟尼佛在菩提树下成道时说的那句话:“奇哉!怪哉!大地众生皆有如来智慧德相,只因妄想执着而不能证得”。佛陀成道的时候说“奇怪啊!奇怪啊”!这是一种感叹。“大地众生皆有如来智慧德相”。大地众生本来就是佛。佛是什么意思呢?本来这个自是清净光明的。佛,一切众生本来具足这个佛,是清净光明的。但是为什么不光明了呢?妄想执着。妄想执着就是尘埃。那个镜子为什么照不见人影了呢?因为它染上污垢了。要把那个污垢擦干净,恢复镜子的本来光明,这个镜子本既不少也不多,恢复它的本来面目。这个地方六祖说了这五句话:本自清净,本不生灭,本自具足,本无动摇,能生万法。前面四个讲的是体,后面一个讲的是用,体和用。清净、不生灭、本来具足、没有动摇,这是它的体。它本体如此。《般若心经》里面那句话,大家用心体会过没有?“不生不灭”,为什么不生不灭呢?“不垢不净”,为什么不垢不净呢?“不增不减”,为什么呢?我们凡夫就是看到生灭、看到垢净、看到增减。其实我们看到的是一个动相,是一个动态的、一个变化的、一个末端的相,你没有知道它的本相。本相是什么呢?是没有清净污垢之分。啊!这个话真是比科学还科学啊!现在人们知道了,这个世界上没有绝对的垃圾,只有放错地方的资源。什么地方是垢的?什么地方是净的?我们喝的纯净水,洁净吗?洁净。喝到人身上,喝下去是洁净的。因为放在我们身体里面,我们需要它,它是洁净的。可是你把一杯洁净的水,往那个烧开的油里面倒进去,它接受不接受呢?不接受。不接受它就是不干净的。放错了地方它就不干净了。垃圾干不干净呢?垃圾不干净。可是垃圾用来做能源,它就是干净的。我们烧好一盘菜装在盘子里面,啊!这盘菜真香啊!干净啊!可是端着不小心,哗,撒在身上了,哎哟,糟糕,衣服搞脏了!把这盘菜吃到肚子里就是干净的,因为它放对了地方;把这盘菜打翻倒在身上,放错了地方,就变成污垢了。这就是不垢不净啊!不生不灭,为什么叫不生不灭呢?我们在这个地方挖一土起来,拿到那个地方造一个佛像,用这一土造了这个佛像。我们看到,噢,这地方多了一尊佛像。“多”出来了一尊佛像!可是那里“少”了一堆泥呀!增加了吗?减少了吗?没有增加,没有减少。生灭了吗?没有生灭。这个地方生,那个地方灭。此生彼灭,此灭彼生。这就是佛教看待宇宙万法的观点,透啊!看得很透啊!看得很准啊!所以前面讲的四句话都讲的是体,后面讲的是用。能生万法,这个心能生万法。一切唯心造,万法从心生。这是惠能大师开悟以后说的。我们也悟一回!?我们是一头雾水的“雾”,我们也“雾”了!我们是错误的“误”,也“误”了!——接下来,祖知悟本,即名丈夫天人师佛。五祖大师为六祖印证。心心相印,互相印证。这里是六祖的境界。三更受法,人尽不知。便传顿教及衣钵云:汝为第六代祖。善自护念,广度有情,流布将来,无令断绝。听吾偈曰:有情来下种,因地果还生,无情既无种,无亦无生。这是五祖大师传六祖说的这一段话——从现在开始,你就是第六代祖。佛法的担子就交到你的肩膀上了。说了这首偈语:有情来下种,因地果还生,无情既无种,无亦无生。这是传法偈。这也是一个无量无边境界、无量无边奥义的这么一段话。祖复曰:昔达磨大师初来此土,人未之信,故传此衣以为信体,代代相承。法则以心传心,皆令自悟自解。自古佛佛惟传本体,师师密付本心。衣为争端,止汝勿传。若传此衣,命如悬丝。汝须速去,恐人害汝。五祖大师又说:当年达磨祖师到中国来的时候,达磨祖师是印度人,因为语言和其他方方面面的原因,中国人很难以沟通,很难建立起坚定的信仰,所以要有一个信体,就是要有一个凭据。这个袈裟就是一个凭据。代代相传这样传下来。佛法是以心传心、自悟自解,所以佛法讲的是果位。你证得了那个境界,你就证得了那个果位。世间人讲学位,佛门里面讲果位,都差不多这个意思。这个人大学毕业了,达到大学水准了,毕业了,要给一个证书。那个证书只是证明你那个学历,学了这么几年,成绩及格,准予结业、准予毕业。那个证书它不能证明你的真才实学。同班一百个学生,都得一个毕业证,水平都一样吗?不一样啊!所以那个证件和这个人的学问,两码事!佛门里面讲果位,那不是发一个证件给你。“噢!我证初果了”,佛菩萨发一个结业证给你。我证二果了,给个“二果结业证”!?就算发一个证给你,我们现在还有人搞假文凭呢!有了假文凭,就有人说“我去给佛菩萨送个红包,佛菩萨一高兴,给我发一个八地菩萨证书”!我也证果啦!你证什么果?你证苹果!!所以衣为争端。知道吗?这个袈裟、钵既是一个凭据,又是一个争端。大家眼里看到的是:“哦,这个东西拿在我手里,我就可以号令天下啦”,多俗啊!祖师看得多准哪!所以若传此衣,命如悬丝啊!不要传啦!这个袈裟不能再往下传啦!到你这一代止汝勿传,就停止啦!你赶紧走,汝须速去,恐人害汝。接下来惠能大师说,能曰:向甚处去?到哪里去啊?祖曰:逢怀则止,遇会则藏。哎,这有意思!你看这八个字有点玄关的味道。五祖告诉六祖,你到哪里去啊?逢怀则止,遇会则藏。这很妙的说出他将来到哪里去的位置地点。所以六祖大师后来就真的到了广西怀集和四会这两个县之间。逢怀,怀就是怀集县;遇会,会就是四会县。逢怀则止,遇会则藏。到了怀集县和四会县那个地方你就隐藏起来。这是什么境界跟什么境界,要丝丝相扣啊!不然的话老师说了弟子听不懂,听不懂也是白说啊!惠能三更领得衣钵。云“能本是南中人,久不知此山路,如何出得江口”?我是南方人,我对这个地方地理位置不熟悉,在这里呆了这么几个月以后,不知道这个路怎么走啦。 五祖言:汝不须忧,吾自送汝。你不要担心,我亲自把你送出去。祖相送直至九江,驿边有一只船子,祖令惠能上船。五祖大师把六祖大师送到江边,江边有一个小亭子,亭子边拴了一只船,五祖送六祖上了船了。五祖把橹自遥五祖大师拿着那个摇船的桨准备摇船,惠能言:请和尚坐,弟子合摇橹。祖云:合是吾度汝。惠能曰:迷时师度,悟了自度;度名虽一,用处不同。惠能生在边方,语音不正,蒙师传法,今已得悟,只合自自度。祖云:如是!如是!惠能大师说:请和尚坐。——我们经文里面反复提到和尚怎么样,和尚怎么样,大家要懂啊,在佛门里面和尚是专指主法的和尚,其他人不好称“和尚”的,其他人称某某法师、某某阿闍黎,“和尚”两个字是专称方丈或专称堂头和尚,专称法主和尚,只有那么一两个、两三个人称和尚,其他人是不能称和尚的,有很多词语天长日久社会上把它泛化了。——请和尚坐,弟子我来摇船。五祖说:还是我来度你吧。惠能祖师说:迷时师度,悟了自度。听懂了吗?迷的时候老师度,悟的时候自已度。这又是一个弦外之音的话。佛法的宗旨处处体现出来。我们前面讲经的时候提到过赵州祖师,这个地方不妨又提一下。有一天赵州祖师跟那个赵王——就是当时管辖河北那一块的帝王、皇帝,赵王是赵州祖师的弟子,信仰佛法很虔诚的一个皇帝——两个人对话,赵王说:“师父啊,你年纪大了,牙都掉光了,还有几颗牙”?赵州祖师说:“只剩一颗牙了”。“一颗牙怎么吃东西呢”?赵州祖师说:“下下咬着”。我只剩一颗牙,我每一下都刚好咬在食物上面。你听懂这个意思了吗?这也是一个禅机的话呢。所以什么叫禅机呢?这些祖师他讲话都是很妙的,很有智慧。你问他一句话也许是很随意的一句话,他回答你的这句话就很妙。当然了,要“禅”一回你才知道!“馋”一回很容易啊!大家都很会馋的,蛮馋的,挺馋的。迷的时候师父度,悟的时候自己度,佛法本来如此。自己度就是上上根人,非常非常了不起的根的人,才可以做得到的。做不到!做不到还是要依靠老师的。度名虽一,用处不同。惠能生在边方,语音不正,蒙师传法,我惠能生在边方,那个时候的边方,广东真是边方啊!我们现在说广东,唉哟,那简直好得不得了的地方,经济发达,方方面面都好,又沿海,又沿边,多好!那个时候不同啊,那个时候是很糟糕的地方。我生在边方,说话的口音也不怎么正,跟那个时候所谓的官腔、京腔都一点不吻合,得到老师的厚,并且传法,非常不容易,现在开悟了,应该自自度了。五祖大师说:如是,如是。好,懂了就好。以后佛法,由汝大行,汝去三年,吾方逝世,汝今好去,努力向南,不宜速说,佛法难起。我们读坛经,多次从五祖大师、六祖大师的嘴里说出这个法难,法难!每读到这个地方是很不好受的。他为什么要几次三番的提到这个词语,这个很有深意。佛法凭什么要有灾难?!——今后佛法就在你的肩膀上弘扬起来了,你去三年以后我才逝世,你赶快向南方走,来不及说这么多话了,佛法的灾难,佛法、佛门内部的一些洋相就要开始起来了,要出洋相了。这是五祖大师临别的告诫。惠能大师听完这些话以后,能辞违祖已,发足南行。惠能大师给五祖顶礼,告辞就走了,往南边走。两月中间,至大庚岭,大庚岭是一座山,在广东、广西交界的地方,找地图来看,大庚岭,很有名的,不有名也有名了,沾六祖的光,大庚岭这座山也有名了。五祖归,数日不上堂。众疑,诣问曰:和尚少病少恼否?五祖大师回去以后,连续好几天都不上堂说法了。说到上堂说法,佛门里面打斋,就是到寺庙里面去供养大众,供养三宝。“打斋”这个词语说到这里又闹笑话,打斋就是请客,就是供众,就是自己掏钱出来,拿一定的物质,财物、食物等什么东西,拿来供养大众,跟十方众生结缘,这个叫打斋。是一个专用名词。我们个别居士可能不了解什么叫打斋,他把打饭叫做打斋。我就碰到过,“师父,你打斋没有”,“最近没钱,没钱打斋”。你叫我打斋,就是要我拿钱出来嘛!(众笑)各种斋名里面有一种斋叫“上堂斋”。为什么叫上堂斋呢?就是要请和尚上堂说法。凡是上堂斋,就是要请方丈和尚或者了不起的大法师上堂说法,这个叫上堂斋。数日不上堂,就是五祖大师连续好几天没有上法堂说法,其他人觉得奇怪,就跑到方丈室去问,怎么问呢?这些人还是挺会问的,和尚少病少恼否。师父你老人家生病了,身体欠安了?曰:病即无,衣法已南矣。病倒是没有,衣钵,佛法这个传承任务已经交待了,衣法已经往南了。大家一听,肯定很紧张埃问:谁人传授?谁得了衣钵。曰:能者得之。这个话一语双关啊——“能者得之”。众乃知焉。大家一下子就反应过来了。能者得之,能干的人得到啊,优秀的人也叫能者。惠能大师也是“能者”,一语双关。逐后数百人来,欲夺衣钵。这些人听到这个消息后,第一个反应就是要把这个衣钵抢回来!所以大家一窝蜂的就追着往南边下来了。过去的官道、道路就那么几条路,说往南大概就只有几条路往南了,顺着就下来了。很有意思!滔滔天下众生,滔滔天下人,这么多人来学佛,这么多人来出家,来亲近五祖大师,是来求法吗?可能在这个地方就要打折扣了。出家,每个出家人在受戒的时候,戒师父都要问一句话:汝是丈夫否?都要求落地有声的回答:是丈夫。这是每一个出家的弟子在受比丘戒的时候,要问要答的。要叫你铿镪有力的当一个人天师表,所以要问这句话,必须要这样答。我就是顶天立地的大丈夫。是吗?吕洞宾有这么一首诗,这时候我想起来了。“独立高峰望八都,黑云散后月还孤,茫茫宇宙人无数,几个男儿是丈夫。”所以这些人都是“丈夫”啊,来夺衣钵来了!一僧,有一个僧人,俗姓陈名惠明,先是四品将军,行粗糙。极意参寻,为众人先,趁及于能。这些来追他的人当中有一个僧人,俗姓陈,法名惠明。他没出家以前是四品将军,脾气比较粗糙,所以他身大力粗,跑得最快,三下五除二就把惠能大师给追上了。追上了惠能大师怎么做的呢。能掷下衣钵于石上,把这个衣,就是袈裟,钵,就是出家人吃饭那个钵,放在那个石头上面,说,曰:此衣表信,可力争耶。这个衣钵是代表一种信物,代表佛法的见证,难道是能够抢的吗?——放在石头上面以后,能隐于草莽之中。惠能大师就躲在草丛里面,惠明至,提掇不动。惠明这个僧人,跑了老远看到这个袈裟在石头上面,啊,欣喜若狂,过去拿,拿不动!很奇怪吧。读《坛经》往往这些地方感到奇怪了,很不可思议,一件袈裟有多重呢,一个钵有多重呢,为什么会象生了根一样拿不动呢?尤其是这些地方不要忽略过去,为什么会拿不动?因为:有不可思议的付出才会有不可思议的感应!有不可思议的修行才会有不可思议的成就!你想要有不可思议的境界,你必须要有不可思议的付出。要感天动地的成功,你得有感天动地的付出啊!——当然不可思议!祖师大德的成就不可思议,凡夫的业障也不可思议。一个人倒霉也是不可思议的。一个人业障现前的时候也是很想不通的,我为什么会这样呢?那你也做了“感天动地”的事情,所以才会那样啊!所以宇宙人生、生命现象、生命的过程、生命的表露本身样样都是不可思议。不是只有这桩事不可思议,桩桩事都不可思议,没什么奇怪的,我们用心去想一想就知道了。乃唤云,这时候惠明就着急了,拿不动这个袈裟,着急了就大声说话了:行者,行者,我为法来,不为衣来。当时的惠能大师还没有剃度呢,六祖大师这时候还只是一个“行者”的身份,行者就是准备出家还没有正式剃度,这个身份叫行者。说:行者,行者,我是为佛法来的,我不是为抢袈裟来的。这话也是半真半假!能遂出,盘坐石上。惠能大师就从草丛中走出来,坐在石头上面。惠明作礼云,这时候惠明恭恭敬敬的顶礼,两个人面对面了,你既然说是为佛法来的不是为抢袈裟来的,你样子也要做得像嘛!所以他顶完一个礼,然后就说:望行者为我说法。希望你给我讲佛法。惠能大师说,能云:汝既为法而来,可屏息诸缘,勿生一念,吾为汝说。你既然是为佛法而来,不是为抢袈裟而来,那么你现在就把整个身心清净下来,一念不生,我就给你讲。良久,惠明曰,良久就是过了好一阵,半天没讲话。为什么要“良久”?为什么要“良久”?我们经常忽略这些最不该忽略的地方。身心清净,一分恭敬得到一分佛法利益。我经常看到一些讲佛法和闻佛法的现象都不好,轻慢佛法是有罪的,慢法罪。轻慢人都会有罪过,更何况轻慢佛法?——一边啃着鸡腿,一边喝着啤酒,一边喝着茶,一边吃着东西,滴滴嗒嗒的,“我们来谈论一下佛法吧”!?嘻皮笑脸的:“唉,你那个佛法的什么道理啊,讲给我听一下”;“你们佛教的那个词语是什么意思,讲给我听一下”。这些就很荒谬了。——你就是世俗间找人问路都还要客客气气的,是吧!我们之所以得不到佛法的利益,很多时候把不该忽略的忽略了。讲法的人也是,也不看对象,也不看自己的身心状况,烦恼重重,习气满身,燥动得不得了,焦燥不安,心浮气燥的就在那里讲佛法。这哪里是在讲佛法,纯粹是在出洋相!!佛法不是在这种情况下讲的。要辩论佛法,要辩论吗?你看西藏那些喇嘛是怎样辩论的。绝不是脸红脖子粗,你骂我,我骂你,互相挖苦,互相嘲讽,互相用一些恶语来攻击对方,哪里是那样的!不是。真正辩论佛法,哪怕辩论到唇槍舌箭的地步,心情都是非常洒脱光明的。是用佛法的知见、佛法的修证来折服对方。就算对方输了,赢了的人也不是一派洋洋得意的样子,一派俗不可耐的样子,不是。那个辩经你看到没有?其实不是只有西藏才有,从古到今,汉传佛法、藏传佛法、南传佛法,不同宗派都是这样,只是现在我们很多地方失传了,或者做得不够,西藏有些地方做得多一些,看得要明显一些。辩经的那个甲方乙方一个站着,一个坐着,一个挑战的,一个应战的,都是满腹经论。一方回答不上来了,另一方不就赢了吗!赢了的就在输了的这个人头上摸一下,被摸的那个人就很惭愧,低下头笑一下,不好意思了,这就叫输和赢,是这样分的。不是趁胜追击,“宜将胜勇追穷寇”!是那样,不是这样!佛法是这样子,要认清楚佛法怎么求,怎么讨论,是在什么样的状态下。所以“良久”这两个字不要忽略过去。惠能祖师不是看到惠明来了,“唉,给我讲一下佛法吧”,“好,我给你讲佛法”,两个人都心浮气燥的吗!?——良久,谓明曰:不思善,不思恶,正恁么时,哪个是明上座本来面目。什么是高人啊!字字句句不啰嗦的,每句话都要打到你的心里。不思考善也不思考恶,你的心在这里不是善也不是恶,既不落在善的这个位置上面,也不落在恶的位置上面,在这么情况下,哪个是你明上座的本来面目?“明上座”是客气的称谓,称对方,他叫惠明嘛,哪个是你明上座的本来面目?这个本来面目、本地风光、正法眼藏等字眼都是佛门禅宗里面经常提到的。两个禅师互通书信往来,“有空请上座到我们这个地方来,看看本地风光”,这话也是一语双关的。请你来看看我们这里的风景,另外我们讨论一下佛法。什么叫本地风光啊?就是这个意思。本来面目、本地风光都是这个意思。惠明言下大悟,这一捶就把他心中的迷雾一下就打开了。这句话不简单,六祖大师这句话,打破千古迷雾。佛陀也说过这样一句话:千年暗室一灯消。这个房间黑暗了一千年了,不要紧,看你愿不愿意点一盏智慧的灯进去。无论它黑暗了一千年、一万年,都没有关系,只要你愿意点一盏智慧的灯,这个黑暗的房间立刻就光明起来了。就怕你死活都不肯把这盏灯点亮。所以惠明言下大悟。惠明再次问了一句话:上来密语密意外,还更有密意否?除了您刚才对我的开示,对我的教导以外,还有更深层次的绝密的东西没有?密就是绝密的,不给外人知道的,你悄悄告诉我。说到密,这个“密”字,大家一定不要睁着眼睛认错字。我们往往都是睁着眼睛把字认错了,密宗的“密”就是这个字。这个密是什么意思呢?就是深,深不见底。不是那个“秘”,秘书处的那个“秘”。那个秘就是神秘,神鬼莫测,神鬼莫测佛法里面没有。佛法里面只有深,深不见底的那个深,奥义,非常奥妙,只有这种说法。没有那个神鬼莫测,秘不可告人。不可告人的大都不是什么好东西,凡是秘不可告人的大都不是什么好事情。这个密就是你听不懂,三言两语没法说清。就好像把大学博士的学问拿去讲给几岁的小孩子听,他听不懂。不是老师不愿意讲、舍不得讲,不是,是听不懂,这叫密。惠能大师说:与汝说者即非密也。能够说出来的就不是密了。这话很妙啊,太妙了!天底下绝对的密就是不要说,凡是说出来的就不密了。有五个和尚在一起修行,互相商量说,我们来打一个“禁语七”,这个七有念佛七,有禅七,有各种各样的七,他们打这个叫什么呢?禁语。禁语就要不说话。五个人想好了,这七天当中五个人谁都不要说话,一心一意修行。先立好规则、章程,就开始了。第一天过去了,没讲话。第二天过去了没讲话,到第三天了,总共是七天嘛。到第三天,那个佛前的油灯,那个油一天少一些,一天少一些,到第三天不是就很少了吗,那个灯火要熄要熄的样子;五个人,其中有个眼神比较好的就看着那个灯要灭了,这个人实在忍不住了,就悄悄给那个香灯师说:“嗳,添点灯油吧”。说话了吧!他这句话一说出来,马上就有一个人说:“不是说好不说话的吗?”第二个人又说话了!第三个又说:“你们两个真是的!”第三个也说话了。第四个说:“搞什么名堂!”第四个也说话了。好了,前面四个说话说了好一阵,冷静下来了,好半天,第五个人说:“只有我一个人没有说话!”(众笑)密不密呢?全部都不密了!——汝若返照,密在汝边。这句话要从心里面来悟。密在哪里?密就在你身边。明曰:惠明虽在黄梅,实未省自己面目。今蒙指示,如人饮水,冷暖自知。今行者即惠明师也。这个时候惠明的境界不一样了,跟前面相比完全是天上地下的两个人了。惠明说:我这个人啊,虽然在五祖大师那里亲近他老人家那么长时间,可以说我都白过了,我没有悟到佛法,没有知道自己的本来面目,佛法的证悟境界没有所得,今天得到你的指示,我真是太感谢,太幸运!如人饮水,冷暖自知,这八个字也是佛陀当年说过的。有人问佛陀,佛法的境界是什么样子,佛陀就说了这八个字:如人饮水,冷暖自知。就像每个人喝水,这个水是冷是暖自己知道。其实大圣大贤都这样,我们中国不是有一个“知音”的典故吗!子期和伯牙,伯牙做了一首曲子弹给钟子期听,钟子期说:“好啊,高山流水,多好啊”。这就叫知音。后来钟子期死了,伯牙把这个曲子弹给别人听,别人听不懂了。有一个人看上去还挺不错的,就跑去听伯牙弹琴,伯牙就弹给他听,高山流水的这样弹,弹完以后这个人说,“你刚才弹的是什么意思”?伯牙又弹一遍,就这个意思!最后,伯牙把琴都摔了,没法弹了。这些道理都是相通的。今行者即惠明师也,这时候惠明说了一句话,“您就是我的老师了”。今天得到您的指点,感恩戴德,我就是您的学生。你看这时候惠能大师怎么说的,能曰:汝若如是,吾与汝同师黄梅,善自护持。你能够说出这样的话,能够从心里面有这样的流露,非常难得。既然你这么说,我们俩是师兄弟,不要这样客气,我们都是五祖的弟子,希望你以后好好的珍重。圣贤就是圣贤!没有因为对方说:“我就是你的学生了”,“好,我就是你的老师了”,这么喜欢当老师啊!?——明又问,惠明今后向甚处去?请您告诉我,我以后到哪里去埃能曰:逢袁则止,遇蒙则居。你看妙不妙!前面五祖告诉他八个字,这个地方他又告诉惠明八个字。所以后来惠明禅师按照惠能大师的教导到那个地方去弘扬佛法,逢袁,袁州是现在四川的一个地方;遇蒙,蒙山,袁州的蒙山。逢袁则止,到了袁州你就停止了;遇蒙则居,就居住在那个地方。蒙山,说到蒙山,我们佛门有个“蒙山施食”就是这么来的。因为惠明禅师在蒙山弘扬佛法有非常大的影响,度了很多很多的众生,蒙山施食就跟他老人家有关。这个话题不去讲蒙山施食了,不去细讲了。明礼辞,惠明就告辞了。明回至岭下,谓趁众曰:向陟崔嵬,竟无踪迹,当别道寻之。从山上就下去了。他是一个人在山坡上把惠能大师追上的,追上以后发生这一番故事。完了以后他下山,其它那些人还在到处找呢,他见了那些人说:这个山到处玲牙俐齿的,唉呀,我好不容易爬上去,没有人,我们去另外地方找吧。其他人说:既然你的体力那么好,你上去都找不到,我们还是不上去了吧。其它人就走了,读经读到这个地方,你会不会认为惠明打妄语了?明明追上了怎么不说实话呢?我们学佛不至于学到这种傻的程度吧。佛门里面有不妄语戒。什么叫妄语呀?佛门的每一条戒,每一个词语有它特定的含义,绝对不是泛指、空洞的话。什么叫妄语?具有坑害质、欺骗质的,导致对方身心受到伤害的这样的假话,佛门称为妄语。不是所有不实在的话都叫妄语。生活当中,佛法提倡我们要说语、方便语、柔顺语,因为生活当中很多时候是不能够说实话的。这还要说学佛了,你不学佛,在生活中从早到晚你几句话是实在的,是一打一的说?一打一的说,你到医院里去看望一个病人说:“请问你什么时候死啊”?这倒是实话,实话倒是实话,我说的是实话嘛。除非那个病人也不介意,“没关系,我再活三个月就死了”!(众笑)两个人都说实话,有这样问话、这样答话的吗?人和人之间讲话不能那样横撞的讲,应该很柔软的。所以妄语的定义我们要知道。这个地方惠明禅师讲这个话是很有智慧的话。其他人走了以后,这个事情就此终结,告一个段落了。这里经文有一个交待,惠明后改道明,避师上字。惠明后来把他自己的名字改了,改名为道明,他原来叫惠明,跟惠能祖师这个“惠”是同一个字,他就改名了。这就是中国人从古以来的修养,这个修养到什么时候都不过时,什么时候都应该有一点点这方面的修养才好。我在什么地方看到有这样闹笑话的人,笑话就闹得太离谱了。起名字,莲池大师,印光大师,这些名字都是惊天动地的, ,谁不知道, , ,不光是佛门知道,社会上都知道的。崇敬这些了不起的人,不光佛门有这样的讲究,佛门以外也有这样的讲究啊!我想哪个人会这样:“我姓孙,我的儿子起名叫孙中山”?!他脑子肯定有问题。大家都要讥笑他。我姓秦,我起个名字叫“秦始皇”,这简直就是莫名其妙。这就是修养。能后至曹溪,又被恶人寻逐。惠能大师后来到了曹溪,就是现在广东韶关南华寺那个地方,又被恶人找到他了,所以又隐藏起来,折转回来,乃于四会县,后来到了广东交界的那个地方,避难猎人队中,凡经一十五载。惠能大师躲到四会县的山里,跟打猎的人在一起,经过了多长时间呢?十五年。十五年!人一辈子有几个十五年?人最灿烂的韶华时光有几个十五年?什么叫顶天立地啊!十五年当中在干什么呢,时与猎人随宜说法,只要有机会就把佛法讲给这些打猎的人听。随宜说法,佛法也要随宜说。我们都知道佛菩萨是大慈大悲的,我们都知道佛菩萨度一切众生,可是我们还应该知道佛菩萨不度两种人,十方诸佛、一切诸佛没有办法度两种人。佛都没有办法度的两种人是哪两种人?第一是不信的人,第二是无缘的人。不信就是你说什么他都不相信,他对佛法产生不了信心。这个不信有多种多样的原因。为什么不信?他的信仰建立不起来,他宁愿信别的他都不愿信佛法,这样的人,佛菩萨都拿他没有办法。第二是无缘的人。无缘是没有条件,缘是什么?是条件。条件不成熟。什么叫条件不成熟?举几个例子,比方说佛菩萨在中国,这个人在美国,地理条件不成熟;或者说释迦牟尼佛还没有生在印度,还没有讲经说法,这个人先于释迦牟尼佛之前生在印度,释迦牟尼佛还没有降生,他死了,遇不到佛法;或者说这个地区没有佛法,他生的这个地区听不到佛法,邪知邪见;再或者说,他被其它很多焦头烂额的东西把他缠得身心疲惫,没有机会来听闻佛法;总而言之,条件不成熟。佛法是随宜度众生的。猎人常令守网,这些猎人不知道他是什么身份,拿他当个平常人对待吧,就叫他去守那些捕猎物的网。不管是鸟也好,小动物也好,只要撞到那个网里面就抓住了。把惠能大师派去守网,这倒好!每见生命,尽放之。来一个放一个。这个地方记录得比较简略,我们也没办法去猜测那些猎人有没有发现,有没有觉得很诧异,怎么搞的,一个也没有呢?因为他是一个了不起的大祖师,他去守网的话,那些动物跑到里面去他就放走,跑去他就放走。每至饭时,以菜寄煮肉锅,吃饭的时候他把菜放在煮肉的锅旁边一起煮,其他人就觉得诧异啊,或问,奇怪的问他,则对曰,但吃肉边菜,我不喜欢吃肉,我吃肉边菜。这是惠能大师当时的生活情况,他简略的这样叙述了。十五年就这样过来,点点滴滴、随时随地没有忘记他肩上的重任。从哪里看他老人家了不起?从哪里看我们“起不了”?他老人家了不起,我们起不了,这就对比出来了。我们十五年,不要说十五年了,半年、几个月、一段时间,可能我们的心飞到哪里去都不知道了!别说吃肉边菜了,干脆我们吃菜边肉了!不但吃菜边肉,可能无量无边什么都“吃”了!!——这样过了十五年,一日思惟,到了有一天,一日就是有一天;思惟,惠能大师思考,时当弘法,不可终遁,弘扬佛法的时机已经成熟,是应该弘扬佛法的时候了,不能老是这样隐藏,遂出,至广州法寺。法寺是哪里呢?就是现在广州光孝寺,当年叫法寺。惠能大师就从山里出来到了法寺,值印宗法师讲涅槃经,法寺里有一位名声很大的法师叫印宗法师,正在那里讲经。讲的是什么经呢?《涅槃经》。《涅槃经》是大乘佛法里面非常了不起的一部经典。时有风吹幡动,幡在哪里?在寺院门口有一个竿,这是过去丛林规矩,凡是大寺庙、大丛林门口要竖竿子,对称两个竿子,就挂一个幡在上面,竿上挂幡,就等于一个广告,告示大家,大家看到这个幡,哦,这个庙里面在举行讲经法会,有了不起的法师在这里讲经。这就是一个信号,不是随时随地都挂幡的,因为有印宗法师讲经,所以就挂了一个幡。有两个和尚在门口。时有风吹幡动,一僧云风动,一僧云幡动,一个和尚说起风了,一个和尚说风把幡都吹动了,正在一个说风动、一个说幡动的时候,惠能大师到了,议论不已,两个在争吵不休。能进曰:不是风动,不是幡动,仁者心动。惠能大师到这个地方说的第一句话,一鸣惊人啊!不是风动,也不是幡动,是你们两个心动!一众骇然。他这句话一出口,其它人脸色都变了,吓了一大跳,骇然就是吓得很不轻埃这一惊吓,其它和尚都要围拢来,这是什么人啊,说出这样令人诧异的话来。是他们远远望尘莫及的境界。印宗法师也被惊动了。肯定嘛,会有其它人跑过去说:外面来了一个人,说话这么厉害。印宗延至上席,徴诘奥义,印宗法师把他请进去,请上座,然后来请教佛法。见能言简理当,不由文字,听到我惠能讲的每一句话都是简明扼要,句句都讲到实处,而且不由文字。什么是不由文字?我们在刚开始讲《坛经》的时候就讲过,惠能大师不识字,他不识字,可是他很有文化!!有些人认识很多字,可是他却没有文化!真理在哪里呢?真理既在文字中,也不在文字中。比方说我们要表达一个心情,怎么表达呢?有很多表达方式。有人用很华丽的词藻、很美妙的语言写一篇文章来表达,我现在对这个事情非常的感动,非常的感恩,或者说非常的留念,他可以写一篇文章,这是一种表达方式。写出来大家都说:“唉呀,文章写得好”。可是还有人可以不写文章,也不说什么漂亮话,放声痛哭一回,甚至哭得惊天动地、死去活来,“唉呀,这个人动真感情了,了不起呀”!这也是一种表达方式。哪个方式更打动人呢?可能放声痛哭的这个更打动人。文字有些时候是一种工具,起到一些作用,可是有些时候成了一种障碍,障碍我们见到真理。过于华丽,过于美妙的语言有时就真的成了道具了。佛法,尤其是禅宗,一开始从源头上,从佛祖传法的时候就已经立下宗旨,“我有正法眼藏,涅槃妙心,实相无相,不立文字,教外别传,直指人心,见成佛,咐嘱摩诃迦闍”。这是佛陀当年就说过的。既有文字,又完全不在文字上面。凡夫是识字不识心,惠能大师是识心不识字,这很妙!宗云,印宗法师听完惠能大师讲这些佛法的道理后他说,行者定非常人,你肯定不是一般的人,久闻黄梅衣法南来,莫是行者否?能曰:不敢。宗于是执弟子礼,印宗法师说:你肯定不是一般的人,我听说黄梅五祖大师那里传法很长时间了,得法的人往南边来了,今天见到你了,莫非就是你吗,你就是那个得法的人吗?惠能大师说:不敢。这很谦虚的表达“就是我”。印宗法师立马就非常敬重,以弟子的礼貌,以学生对待老师的礼节对待六祖大师。我们讲到这个地方,后面还要讲到印宗法师,讲到执弟子礼。我们在赞叹六祖大师的时候,千万不要忘记印宗法师也非常了不起啊!印宗法师实在是一位令人景仰的法师。他当时的知名度,在信教群众中的威望,在大家的眼里已经是一个非常灿烂夺目的身份了,极其受人尊重了。他见到一个名不见经传的这个人,出言了不得,马上执弟子礼,这才是圣贤了不起的地方!所以,伟哉印宗法师!壮哉印宗法师!了不起啊!——告请传来衣钵,出示大众,请你老人家把衣、钵拿出来,我们大家瞻仰瞻仰,祖师一代一代传下来的这个衣钵,让大家都瞻仰一下。惠能大师就把这个衣、钵拿出来供大家瞻仰。兴奋,感恩,激动啊!可是我们生不逢时啊!如果当年我们在这个场合,也见见惠能大师传下来的这个衣钵多好啊!衣钵到他老人家手里就再也没有传了。宗复问曰:黄梅付嘱,如何指授?五祖大师那里佛法的宗旨是什么?他老人家传授给您最了不起的地方是什么?能曰:指授即无,唯论见,不论禅定解脱。宗曰:何不论禅定解脱?能曰:为是二法,不是佛法。佛法是不二之法。要说有什么传授,有什么了不起的地方呢,我还不敢当,没什么了不起的地方。我是承蒙五祖大师的传授,五祖大师传给我的是唯论见,不论禅定解脱。这句话惊世骇俗。佛法的禅定、解脱难道错了吗?我们学佛法就是学禅定啊,就是求解脱啊,怎么连禅定、解脱都不是了?印宗法师吓了一大跳。为什么不论禅定解脱呢?为是二法,不是佛法。禅定解脱都不是佛法,佛法是不二之法。句句都惊世骇俗。为什么禅定、解脱不是佛法呢,下一讲告诉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