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微信QQ空间新浪微博腾讯微博腾讯朋友豆瓣网
> 古代文学 > 佛经大全 > 六祖坛经 >

《六祖坛经》讲记__第十讲

《六祖坛经》第十讲

我们现在开始讲《六祖坛经》第二品,功德净土第二。这一品从经文上看,着重讲了三个方面的问题。第一个问题,讲什么是功德。第二个问题,讲修净土法门的“净土”在哪里。第三个问题,讲修行不在出家或不出家。我们现在顺着经文讲。经文,次日,韦刺史为师设大会斋,斋讫,刺史请师升座,同官僚士庶,肃容再拜。问曰:弟子闻和尚说法,实不可思议,今有少疑,愿大慈悲,特为解说。师曰:有疑即问,吾当为说。经文和前一品经文连接,发生的事情是相衔接的。韶州刺史韦璩和其他官僚士庶听六祖大师讲经,第一天讲的内容和第二天讲的内容前后连贯。所以,这个地方讲“次日”,又请六祖大师讲经,先设斋,设斋就是供养三宝。斋饭吃完以后,就请六祖大师升座讲经。韦刺史和听经的众人向六祖大师顶礼以后,提出问题。“弟子”是韦刺史自称。“和尚”这两个字,我们不知道讲多少遍了,这两个字是什么意思应该知道。“和尚”是佛门里面最尊贵的称呼,是从印度语翻译成中国话的音译,它的意思是“大力量众生”,就是具备大力量的人。什么大力量?这个力量是什么力量?——他有非常雄伟、非常宏大的这种力量,这个力量包括智慧、福德、人品、修为等等,是顶天立地的力量。具备这个力量能够震撼天,能够挑起众生慧命担子的人,称为“和尚”。所以这是一个极其尊贵的称呼。弟子闻和尚说法,实实在在不可思议;现在有一点疑问,请和尚发慈悲心给我解说一下。六祖大师说:有问题就问。韦刺史接来提的是什么问题呢?韦公曰:和尚所说可不是达摩祖师宗旨乎?你老人家说的佛法,应该就是从达摩祖师一脉相承的这个佛法!六祖大师回答:是。公曰,韦刺史又问。弟子闻达摩初化梁武帝。帝问云:朕一生造寺度僧,布施设斋,有何功德?达摩言:实无功德。弟子未达此理,愿和尚为说。这一段话是个千古公案,是个极有份量的话题,是一个很多人甚至不敢面对的话题。这个话题真的不好面对。韦刺史问的是什么问题?是当年达摩祖师到中国见梁武帝的一番对话。达摩祖师是禅宗西天二十八祖,他到中国来,又是中国的初祖。他听说梁武帝是一个虔诚信仰佛法的皇帝——梁武帝萧衍,当皇帝当了四十来年,一辈子信仰佛法,应该是很虔诚,虔诚得出名了——达摩祖师就慕名前往,要跟这位虔诚的帝王见见面,这一见面就留下千古公案了。梁武帝向达摩祖师提了一个问题,说:我这一辈子虔诚信仰佛法,我下了很多命令,修了很多寺院,有多大的功德呢?又修寺院,又布施钱财,又设斋,有多大的功德呢?达摩祖师说:没有功德。关于这个问题,韦刺史不懂,请问六祖大师。这个问题,大家读坛经的时候,有用心想过一下没有?我们从几个方面来看看。梁武帝是皇帝,皇帝是什么身份呢?是“君无戏言”的身份。换句话说,皇帝是极其尊贵的身份,不轻易开口,开口就有份量。他问达摩祖师的话有没有份量呢?实在很跌份、很掉价,跟他的身份太不相称。我们从世间法和出世间法两方面来看。世间法——一个身份很高、很有修养、极有涵养的人,用得着问别人我有没有功德吗?自己做了多少功德事情,自己是非常清楚的。有份量的人用不着别人来向我说一句表杨的话,我才踏实。所以从世间法看,皇帝讲这样的话,就已经很掉价了。这就是着人家表杨我。比如表演一个节目,着人家问“你说我这个节目好不好看呢”?人家只有硬着头皮说“好看”。我写个笔字,拿到人家面前问“你说我这个书法好不好”,人家只有说“好”。这个问话就很跌份。其次,佛法说的功德,不是挂在嘴皮上的。这里两个人的身份,一个是世间上最高的身份——帝王,一个是出世间最高的身份——一代祖师,两个人见面。比如世间上两个国家的外交部长会见谈话,会不会谈废话?会不会说掉价的话?不会的。我们从这个角度一看,马上你就心领神会了。梁武帝问这个话很没水平,所以达摩祖师也就不客气的告诉他“没有功德”。因为作为一代祖师,用不着阿谀奉承谁,佛法就是这样。所以,韦刺史是真不懂还是假不懂?我们这个地方也应该心领神会。韦刺史他是懂的,如果韦刺史他真的不懂,也就没有后面这么彩的下文了。所以他是明知故问,六祖大师也是为天下众生而答。他说“弟子未达此理”,实际上他是达了此理的。师曰:六祖大师说,实无功德,勿疑先圣之言!武帝心邪,不知正法。造寺度僧,布施设斋,名为求福,不可将福变为功德。六祖大师的话非常善巧。达摩祖师跟梁武帝的对话,当然不止这么两句。因为达摩祖师见梁武帝以后很失望,所以就走了。这个梁武帝一再出洋相,《坛经》上面没有,其他方面记载的非常详细,很彩很有意思。这个梁武帝竟然说出一句什么话?“对朕者谁”。可能我们很多居士都读过这个彩的故事。“对朕者谁”?“朕”就是皇帝的自称。“站在我面前的是谁”?他以为自己学了几句禅宗的公案,很不错了。达摩祖师说:“不识”。“不识”就是“不认识”。哈哈!这个天上地下的差距,怎么这么大啊?“对朕者谁”?你不是站在我面前吗?从西方过来的高僧,你不认识你自己吗?达摩祖师说:“不识”,我不认识我自己!?不知道站在你面前的是谁!?你看,这个智慧的差距啊,要好好用心去品味。所以达摩祖师才会有后来的“一苇渡江何处去,九年面壁待人来”——离开梁武帝,离开南朝,一苇渡江,渡过长江,到了“达摩洞”,也就是现在的河南嵩山少林寺后面,有一个当年达摩祖师面壁的那个山洞。二祖大师就是在那个地方求法的。现在修了一个亭子叫“立雪亭”,就是二祖大师在雪地里跪着,求达摩祖师传法——这个公案。这里,六祖大师回答韦刺史提的这个问。“勿疑先圣之言”,就是不要怀疑达摩祖师当年的开示,六祖大师还用了这么一句话:“武帝心邪,不知正法”。这个话更加不客气了。难道梁武帝这么虔诚学佛法还心术不正吗?这得看从哪个角度来说。所以说《坛经》是一部成佛作祖的经典。你读《坛经》,从坛经里面得到巨大收获以后,你的智慧一日千里的进步,你的福报得到提高,那不是俗世间任何比喻能够比喻的。顷刻之间你从凡夫那个浅薄的身份,可以很快成为菩萨这样大智慧的境界,就看你能不能够承当,看你能不能够得到醍醐灌顶了。如果这个醍醐给你灌下去,你消化不了还拉肚子,那没有办法,你还是只能喝一点稀释了一千遍一万遍的淡牛,不能喝醍醐。你能喝醍醐,你就知道达摩祖师当年这个话,实在太有营养了。你能够接受醍醐灌顶,你就能够体会六祖大师说的“武帝心邪,不知正法”。他心邪在哪里?作为梁武帝,他信佛法信到痴迷的程度。我们中国汉传佛法的吃素,就是从梁武帝开始,是他提倡起来的。在梁武帝之前没有这么大规模的吃素,印度佛教也没有大规模的吃素,这是梁武帝提倡起来的,从这一点上他确确实实功德无量。但他的洋相出得也太大了,哪里有请祖师说“你有功德”,这不成出洋相了嘛。所以,他心邪在哪里?邪在他不能够承担大境界,他只能承一点阿谀奉承拍马屁。所以,学禅宗怎么学呢?千万不要学嘴馋的“馋”。学禅宗需要巨大的承担力。要不然就学“口头禅”。有这么一个公案:有一个将军去拜访一位禅师,见了面,坐下来喝茶,提了一个问题,“请问禅师,佛法里面讲的天堂和地狱是怎么回事啊”?禅师听到这个话,半天没有反应,突然把桌子一拍,“象你这么笨的人,还有资格提这样的问题吗”?好,这句话起效果了,起了大效果了,这个将军本来坐在茶几旁边喝茶,一听这话,轰的一下就跳起来了,唰,就把宝剑拔出来了,眉也立起来了,眼睛瞪起来了。“这个臭和尚,我两刀砍死你”。禅师不慌不忙的说:“地狱之门就在眼前”。这个将军立马感到自己失态了,马上“阿弥陀佛”,向师父赔罪。禅师说:“天堂之门由此打开”。天堂地狱在哪里?什么叫直指人心、见成佛?这就是禅宗的直指人心。出其不意一句话打到你的痛处。是不是打到痛处?你是一个方块,就打到你的痛处;你是一个宝珠,就打不到你的痛处。什么叫方块?方方正正的,啪,受力了。你要是一颗滴溜溜乱转的无价宝珠,他“啪”打过来,宝珠滴溜转,消力了,把他这个力量消掉了。你不受损,他也哈哈一笑。什么叫智慧?“盘中明珠,一拨就转”,这就是智慧。什么叫上上乘根器?上上乘根器怎么体现?下下乘根器怎么体现?上上乘根器不用写标语就知道不会攀折花木,不会践踏草地,这就是上上乘根器。上中乘根器就要写一个标语“请勿攀折花木”,上下乘根器是“请勿攀折花木,违者罚款”。中上乘根器是“请勿攀折花木,违者重罚”。这样依此类推,到下下乘根器就是什么呢?“严禁攀折花木,否则槍毙”!!(众笑)怎么看上上乘和下下乘?怎么看大乘和小乘?就这个地方看。梁武帝心邪不邪也从这个地方看。造寺供养,布施设斋,名为求福。这是很大的福报。前一句把宗旨原则说了,后一句六祖大师非常巧妙的讲出了佛法度众生的技巧。佛法度众生,讲就四个字——善、巧、方、便。千万不要拿着一头就跑掉了。不要听见我前面讲“直指人心”,好了,你拿起来就跑,回家去见谁你都“直指人心”,明天你和所有人的关系都搞僵了。(众笑)善、巧、方、便四个方面:第一善,你善不善良,你的用意是不是善的,要有很好的善意。第二巧,要根据对方的年龄、学历、职业、别等方方面面的具体情况,同样办法对这个巧、对那个可能就不巧,这叫巧。第三方,方是什么?方法,要方法得当。换句话说,要知道他哪方面容易听得进,哪方面容易吸收,甚至他的好恶避讳等等,这就是方法。第四是便,便就是便宜,不费劲,不会劳神费力,不会事倍功半,这就是便。善、巧、方、便,如果为人处事用这四个字作为原则,你处处都结人缘,处处都结善缘。所以,“造寺供养,布施设斋,名为求福”。这就是善、巧、方、便。不可将福便为功德。不要把功德跟福德混淆。功德是什么?功德在法身中,不在修福。这是六祖大师的话。有这么一首诗:“达摩西来一字无,全凭心印下功夫,若从纸上寻佛法,笔尖蘸干洞庭湖”。达摩祖师到中国来,一个字都没有带来。释迦牟尼佛讲经一辈子,他说:我没说一个字。你没经过一定的培养、了解,囫囵吞枣把这句话吃下去,“嗯,这不是瞪眼说瞎话吗”?凡夫就会这样说,“明明说了千经万论,怎么说一个字没说呢”?对于已经洞达宇宙人生的人,就是一个字没说。因为佛陀所说的这些道理本身就是宇宙法界的真理,宇宙的法则,自然的规律,它本身就如此。只是在你不明白的时候,告诉你是怎么回事。你明白了,春夏秋冬寒来暑往,大自然一花一木一草一叶都在说法。你不明白,一天浑浑噩噩的,那也不明白。佛门有一句生活当中的话,叫做:“眼看他人死,我心热如火,不是热他人,看看轮到我”。这话,不会听的人又说“好悲观噢”!这是悲观吗?不是。“眼看他人死”,这个“死”不是死亡。是看到他人犯错误,看到他人栽筋斗,看到他人出洋相,看到他人什么什么什么等等;“我心热如火”,我心里面很难受,我一定要从他身上得到一些启示收获,所以“不是热他人,看看轮到我”,千万不要轮到我,就算轮到我面前我要有办法解决;如果轮到我面前我还是惊惶失措,这就白“热”了一回。所以,“功德在法身中”!功德和修福是两码事。法身是什么呢?六祖大师接下来说,师又曰:见是功,平等是德,念念无滞,常见本,真实妙用,名为功德。见到真如本,顿见自己本来面目,啊!这就是功德。“见是功,平等是德”,这是一种功夫。能够在念念之间见到自己真如本,也就是起心动念一丝一毫都不会忘记自己的真如本,不会乱了方寸,这就是功德。内心谦下是功,外行于体是德。内在很谦卑,谦逊是功;外面行为表现出来的,是德;内外一如,就是功德。自建立万法是功。心体离念是德;自心自随时随地都清醒明白,这就是功德。不离自是功,应用无染是德。不离自是“不变”,应用无染是“随缘”,这叫随缘不变、不变随缘。不变的是原则,原则不会改变。随缘是什么呢?随缘就是方式方法。方法有多门,原则没有两个,这就是不变随缘、随缘不变。在随缘当中,不变自己的原则;在坚持原则当中,透出非常多的善巧方便。医生给人治病,把这个病治好,是原则“不变”;各种方法技巧是“随缘”。这个人今天适合吃这个处方,今晚上回去睡一觉,说不定明天就不能再吃这个处方了,要吃另外一个处方了,这就是随缘。你不能把方法拿来“不变”,把原则拿来“随缘”,一倒过来就全部都错光了。如果方法不变,那就是老头子感冒吃这个处方,小孩子感冒也吃这个处方,男的感冒也吃这个处方,女的感冒也吃这个处方,一万个人感冒都吃这个处方,那这个医生早就被打死了,他就是十足的庸医。所以,不能反过来。原则是不能“随缘”的。就像有个笑话说的一样:医驼背,驼背怎么医?拿两块板子,前面一块、后面一块夹住,用绳子捆紧,再跳个人上去拼命压,最后压死了。死了以后人家说“你把人都压死了”,“死了有什么关系啊,驼背给他医直了嘛”!(众笑)若觅功德法身,但依此作,是真功德。依照六祖大师讲的这些方法修行,就是真正的功德。若修功德之人,心即不轻,常行普敬。修功德的人心里不会生出轻视他人、轻视众生的想法来。一旦轻视他人,就很容易助长自己的贡高我慢。对每一个众生、每一个人都尊敬。看看普贤菩萨十大愿王。我曾经问过好些人,第一愿和第二愿的区别在哪里?好像很多人都没有去研究过,细想过。“一者礼敬诸佛,二者称赞如来”。我就问,诸佛就是如来,如来就是诸佛,为什么他要分为两愿呢?普贤菩萨十大愿,而且是十大愿王,一切大愿之王啊!为什么把看上去两个等同的概念分开来说?第一礼敬诸佛,对诸佛要礼敬;第二称赞如来,称赞也是礼敬、礼貌、赞扬,如来就是佛嘛,这当中的区别在哪里?区别就在后面这两个字。什么是诸佛?三世一切诸佛。什么是三世一切诸佛?过去、现在、未来叫三世,过去已经成佛,现在正在成佛,未来将要成佛,这就是三世一切诸佛。普贤菩萨的十大愿王,教导我们不仅对过去诸佛,对已经成佛的要尊敬,对现在和未来的诸佛也要尊敬。对哪怕现在还在一无是处的人、一无是处的众生也要尊敬,这就是普贤菩萨的大愿。把这一愿放在十大愿王之首,作为第一愿。因为没有这第一愿,后面的九愿就很难建立起来。所以,“如来”就不是“诸佛”了。如来一定是已经成就的,才叫如来;没有成就的不能叫如来。而“诸佛”是包括已经成就和没有成就的。这两个概念你用心细细的咀嚼,这里面的含义很深啊!心常轻他人,吾我不断,即自无功;自虚妄不实,即自无德;为吾我自大,常轻一切故!这个地方六祖大师特别挑出这一段来说。心里面常常轻慢他人。其实用不着轻慢,有轻慢这个闲工夫,我还不如休息一下,对吧!什么叫上上乘啊?我们把这句话放在我们的书桌旁边提醒自己——“我一定要作上上乘人根器的人”。什么叫上上乘根器?上上乘根器的人,就是为人处事、说话动作思维全部都往上上乘看齐,全部用这个标准来生活。我是上上乘,他也是上上乘,那就是菩萨见菩萨,心领神会。他是中上乘,那我就笑眯眯的看着他;他是下下乘,我就更加笑眯眯的看着他。我有跟他计较闲扯的功夫,最简单最简单吧,还不要谈菩萨境界,就凡夫境界,我有跟他闲计较的工夫,还不如好好躺着睡一下觉。这就是什么乘?小乘,中乘,大乘。所以,六祖大师再三强调自。善知识,念念无间是功,心行平直是德;自修是功,自修身是德。念念无间,没有间断,一个杂念邪念都不会参杂进来,这就是功夫。这个功夫不是拳打脚踢那个功夫。“心平直是德”。所以,高僧大德他的修行越高,他越不会为自己计较。他首先把自己的私心杂念扫的干干净净。高僧大德也会愤怒,我们看到历史上很多高僧大德也有拍案而起的时候,他为谁拍案而起?他不为他自己,他为天下苍生拍案而起,他为众生大声疾呼。凡夫为谁拍案而起?为自己的蝇头小利,不光是拍案而起,还要刀光剑影。所以,“念念无间是功,心行平直是德”。自修和自修身,就是内在和外在。内在外在怎么体现呢?我们举一个例子。我们经常说到:为善是论心不论迹,作恶是论迹不论心。这是很有名的两句话。就是做好事善事,怎么计算他的功德呢?论心。看他起了多大的心,发的是一个什么样的心,而不在于他这件事情做了多大,这就是“作善论心不论迹”。功德的大小不以事迹来论。比方这个人捐了十块钱,那个人捐了一万块钱,捐十块钱一定比捐一万块钱功德小吗?不是。这叫“为善论心不论迹”。他如果发很广大很可贵的心,他恨不得让更多更多的众生都解除苦恼,发这么一颗令人敬佩的心,这个功德就很大,远远超出多少倍痕迹上的表现了,这就是论心不论迹。那么,作恶就“论迹不论心”。做坏事计算他的罪恶,怎么计算呢?论他已经作出来的痕迹,而不是论他起了多大的心。比方有个坏蛋他咬牙切齿说:我要杀死一万个人。他心里面确实起了要杀死一万个人的念头,可是他事实上并没有杀死一万个人,他只伤害了一个人,或杀死了一个人,计算他的罪行也只能计算他伤害一个人、杀死一个人的这个罪过,只能用他的痕迹来计算。不能因为他曾经说过“要杀一万个人”的话,就判他槍毙一万次的刑,没有这个说法。这就是论善和论恶的问题。论善和论恶虽然如此,可这后面还有一句话不要忽略了,就是还有一个比照,有一个参数。跟谁比照?跟谁参数?跟自己。同样人同样事同样发生,这要参考的。要不然这个话光把前半句拿走了,后半句不要,就很容易形成“既然善是论心不论迹,恶是论迹不论心,好,那我就愿意花一千块钱做一件坏事,我不愿意花十块钱做一件好事;我干坏事的时候舍得花很多钱,干好事的时候只花一块钱,你不是说作善论心不论迹吗,我现在发的心很好啊”!?这就叫参数、比照。要通过比照才能得出答案。所以,什么叫修?什么叫修身?善知识!功德须自内见,不是布施供养之所求也。功德须在自当中见到,分分秒秒自己观察自己的本心,不是用外在的东西来作答案。说到自内见,我自己都出了一个洋相。我刚刚初出家的时候,有位老师父,把早晚课诵本拿给我看。因为我从小读书,一般的老师镇不住我,老师提的问题都在我的掌握之中。所以,每次老师提问题的时候,其他同学冥思苦想想得脑门发亮,我都很不屑一顾,举手不举手的样子,老师只要你我起来,我保证给你镗镗的对答如流,让老师特别满意。天长日久自己这个骄傲自大就起来了,自然而然的嘛。世间上人说恃才傲物,总觉得自己还不错。不错?这回就错了。老师父拿一本《课诵》给我。里面有一段话:“自众生誓愿度,自烦恼誓愿断,自法门誓愿学,自佛道誓愿成”。这就是四弘誓愿。其中的“自”是别的“”。我一看,这佛经上面是不是写错字了?自以为是,认为佛经上面肯定印错字了,哪里有这个“自”呢?应该是充满自信的“信”嘛。我自己拿起笔来,这个字错了,改一个字在旁边,变成“自信众生誓愿度”。我很“自信”啊!众生都要度。“自信烦恼可以断的,自信法门可以学的,自信佛道是可以成的”。你看我多“自信”啊!“自信”到这种程度。这是我自己出的笑话。等到把震古烁今这些高僧大德的著作读了以后,才知道中国文学、中国文字,中国高僧的造诣已经达到了登峰造极,没有人可以跟他相抗衡了。世间上的人讲文字,文字也就是文字而已。可是佛法讲文字般若,要达到“文字般若”的境界!每当想起这个笑话,自己都不好意思。你看看,什么叫“自信”?什么叫“”?这个“自”是自己的本心本;那个“自信”是自负自傲,是自己不知道天高地厚!是以福德与功德别。所以福德与功德有很大的区别。世间上的人求福德,当然求福德也好,尤其是末法时代。末法时代还是劝告大家要多修福埃你有福报就有承载能力,就能够逢凶化吉、遇难成祥。有福报和没福报,差别很大。武帝不识真理,非我祖师有过。梁武帝不明真理,不是我们的祖师有过错。达摩祖师见梁武帝,不是象我们一般凡夫坐在那里聊天,聊几个甚至几十个小时,聊到死去活来,聊完了谁也不知道说的是什么。那个叫徒耗光陰,那不是高人的大手笔。什么叫大手笔?什么叫高人?你们看武侠小说,那个绝世高人,你都没看清楚他怎么出招的,你就死了。什么叫绝世高人?绝就绝在这里。他的一秒钟、一分钟相当于我们的几个、几十个小时。我们几十个小时都在晃里晃荡,他一分钟就电光似火,就有很大的效果。这是前面讲的达摩祖师和梁武帝对话这一段公案。接下来,第二个问题。韦刺史又问了,弟子常见僧俗念阿弥陀佛,愿生西方,请和尚说得生与否?愿为破疑。这个问题也是一个千古话题,争吵不休。为何争吵不休?用印光大师的话说:“徐六担板,只执一端”。徐六担板,是儒家思想里面讲的一个故事。说有一个人挑担,担子本来是前面后面挑着走嘛,他只管一头,不管另一头,只执一端。这就是“徐六担板,只执一端”。印光大师经常用这个公案来比喻对西方净土和自心净土的争吵。我们看看六祖大师是怎么解释的。韦刺使提出问题了,大家都在念阿弥佗佛,都在求生西方极乐世界,究竟有没有极乐世界?这是怎么回事?请您老人家给我说一下。六祖大师说:使君善听,惠能与说。你好好听着,我告诉你。世尊在舍卫城中,说西方引化,经文分明,去此不远。你看六祖大师这段话,首先是把佛陀在净土经典里面讲的话引用出来。大师告诉韦刺史,“经文分明,去此不远”。经文当中写得清清楚楚,这还用问吗?接下来又说,若论相说,里数有十万八千,即身中十恶八邪,便是说远。如果从事相上讲,极乐世界在哪里呢?《阿弥陀经》里面已经说得很清楚了:“从是西方过十万亿佛土,有世界名曰极乐”。从我们这个世界往西方,“过十万亿佛土”,要经过十万亿佛国世界,那里有一个世界叫西方极乐世界。这是经典里面说得很清楚的。关于西方极乐世界,也有人问这么一个问题:极乐世界为什么在西方而不在东方呢?为什么不在南方呢?这个问题看上去是问题,实际上不是问题。说极乐世界在西方,是根据它和我们这个世界所处方位来说的。东南西,我们现在在这里,极乐世界在那里,所以它是西方。从我们的角度看过去,极乐世界在西方;如果我们换个角度看,它就不是西方了。如果我们跑到极乐世界那边去看过来,极乐世界就在东方,而我们就在西方。这是很客观很自然的方位。这不算问题。就比如说你姓张,你为什么姓张呢?因为先祖的什么什么来历,所以我姓张,解释到这个地方就可以了。不能说为什么你不姓王呢?这就莫明其妙了。这是从事相上讲。可是六祖大师强调的不是事相,不是要重复《阿弥陀经》里面讲的那个“西方”。他强调的是什么?去西方极乐世界的距离。事相上、空间上的距离不是距离,真正的距离在哪里?在我们心里面。“即身中十恶八邪”。这就很远了。所以,心净则国土净,心秽则国土秽。心里面污秽的人,看什么都污秽。佛法讲“心即是佛”,心即一切,一切从心生。我们画一幅漫画,左边一个弯象山一样弯下来,右边一个弯也象山一样弯下来,在一张纸上画这样一幅漫画给人看,是什么效果?喜欢水果的人一看,象一个梨。搞音乐的人一看,噢!这是一个“吉他”乐器。象不象呢?象。喜欢喝酒的人一看,哦!这是一瓶名贵的酒,这就是酒瓶的样子嘛。喜欢美女的人一看,这是一个美女,背对着我坐在那里。所以,心里是什么就是什么。这个道理被佛法说完了。“说远为其下根,说近为其上智”。极乐世界离我们是远还是近呢?要看我们的根来决定。说它离我们很远,远的不得了,那就是下根;说它离我们很近,就在眼前咫尺之间,这就是上根,因为他心里面时时都有极乐世界。同样的生活环境,一个烦恼重重的人,他过的日子是一个滋味,诗琴画意的人过的是另一个滋味,海阔天空的人又是一个滋味,喜欢冥思苦想的人又是一个滋味。环境还是那个环境,而每个人感受不同。所以,远近在哪里?在这里。人有两种,法无两般。人有两种,人有百千万种,佛法的宗旨只有一个。迷悟有殊,见有迟疾。迷人念佛求生于彼,悟人自净其心。这是要求我们要高境界高水平呀!往生西方极乐世界,就是要高水平生活。佛法讲“活得好,还要死得好”,“死得好”更加印证他“活得好”。中国人过去讲“五福临门”。你看中国人写对联,上面写“五福临门”。很少有人追问是哪五福?还以为是五个蝙蝠!这“五福”当中有一福就是“考终命”,“考终命”是什么意思?就是死得好死得吉祥如意。这可不容易,不是你想死的好,想吉祥如意就吉祥如意了。尤其平常没有很好的积累,死的时候那就是“原形毕露”了。活的时候还可以伪装,明明我很痛苦,我伪装出很开心的样子,你看不出来,我也不让你看见,那当然可以装。死的时候伪装不了,那就五花八门全部表现出来。我的家乡有一个人,一辈子杀生,杀业很重,杀到什么程度啊?他的年纪都已经很大了,已经不做这个职业了,但是他往路上一走,手上也没有拿刀,那些猪、狗、鸡远远见到他,就发狂的跑命的逃跑。边跑边叫出那个声音凄惨的不得了。这是怎么回事啊?因为他身上有一股杀气,众生远远看到他,就像看到凶神恶煞一样,虽然他没有拿刀,也没有要杀的意思,可是那些狗阿鸡阿猪啊,简直怕的要死,腿都要跑断那样的跑。后死的时候,就象猪狗那样惨叫,叫了几天几夜才死下去,叫的他家里人都不好意思见人了。这就是假的真不了,真的假不了。念佛的目的是什么呢?是念心。我们念佛持咒就是要坚固我们这颗心。让这个心通过佛号不断打磨,不断强化,最后就坚固了。我们为什么会做恶梦呢?就是被不好的东西不断熏染,白天熏染,晚上就放出来给你看。白天,自己把自己搞的恐怖万状,白天撑过去了,晚上撑不过去了。因为晚上你睡着了,想撑面子也撑不了啦,那些恶的邪的歪门邪道都出来了。所以净化自己的心,是一笔最大的财富。我们什么都可以失去,不能失去我们的心灵宝藏、生命宝藏。其他的失去了可以拿回来,生命的宝藏、佛法的本怀,是不能失去的。所以,学佛的佛弟子,有佛法收获的人是天底下最幸福的人。有佛法收获的人,到什么时候都可以说“我是很坚固的,我是很坚强的”。我这个坚强不是装出来的,因为我有最大的收获。那些乱七八招的东西,得失在弹指一挥间,那不叫收获。真正的收获是分分秒秒、行住坐卧都处在非常充实的吉祥如意当中,这才是收获。佛言:随其心净,即佛土净。这里六祖大师又强调这句话。释迦牟尼佛说,心净即佛土净,心里面清净了,佛土就清净了。佛土在哪里?就在我们心里。使君:东方人,但自心净,即是无罪;虽西方人,心不净亦有罪。东方人造罪,念佛求生西方;西方人造罪,念佛求生何国?这问的才有意思!六祖大师他老人家问话,就是不同凡响!他老人家说的这个“西方”,不是我们现在说地球的东半球西半球;东方人西方人,也不是说娑婆世界的人和极乐世界的人,他这个话说的是弦外之音。他说的不是固定指哪个在东、哪个在西,千万不要理解错了。如果理解错了,你是东方人,他是西方人,我是东人,他是西人,那就真的有点“东”!(众笑)“东方人造罪,念佛求生西方;西方人造罪,念佛求生何国”?是啊!西方人就没有地方去啦。有这么一个笑话——有个老,生前经常念佛,她告诉儿子“我死了,你要请师父念佛超度我”。究竟怎么超度,她没有说清楚。好,她死了,儿子就请师父来念经。怎么念呢?“阿弥陀佛,阿弥陀佛……”。念了一会儿,一个师父说“念阿弥陀佛求生西方极乐世界,我觉得不是很好。你生前发过愿生西方极乐世界吗?生东方琉璃世界不也是挺好的吗?还是念消灾延寿药师佛吧”。这个儿子一听,好!改念“南无消灾延寿药师佛,南无消灾延寿药师佛……”。念了一会儿,另外一个师父又过来了,“刚才念‘阿弥陀佛’不是好好的吗?怎么改念‘南无消灾延寿药师佛’啦”?又改过来。一会那个师父又来了,又改。就这样,一会儿念东方佛,一会儿念西方佛,念了一整天。当天晚上,这个儿子的就给他托梦了,“嗨呀!你这个家伙,我叫你念经超度我,你一会儿东方佛,一会儿西方佛;一会儿又东方佛,一会儿又西方佛,害得我跑过来跑过去,累死我了”!(众笑)不知道你们念的是东方佛还是西方佛,还是南方佛北方佛。可能管他是什么佛,我都念!!有些人就是这样子的,东方佛也念,西方佛也念,上帝也念,真主也念,耶稣、玉皇大帝、天龙八部什么什么的都念,心里面还想,反正我一个都不得罪!(众笑)凡愚不了自,不识身中净土,愿东愿西;悟人在处一般。六祖大师说的好:“不识自心净土,愿东愿西”。就是这样子,一会学佛,一会学道,一会学基督,一会学天主,最后什么都没学到。你以为他在学吗?其实他在凑热闹。静下心来问问自己,我究竟是“佛弟子”还是“道弟子”?还是“到来不去的弟子”呢?什么都不是。佛法告诉我们,要“择法”!在三十七道品里面,有“择法菩提”。选择法门要有鉴别能力。当然,凑热闹都可以,东凑一下热闹,西凑一下热闹,至少日子过得还是蛮开心嘛。问题是凑完热闹以后,你有收获没有?所以,凡愚不了自,不识身中净土。他才会“愿东愿西”。而悟了的人呢?悟人在处一般。开悟的人在哪里都一样,所以最稳当,最踏实,特别自在。有的人问我:师父,开悟以后是不是就有天眼了?我就问他,你要天眼干什么?他说,得了天眼好,我就知道我上辈子是做什么的。我说你最好还是不要知道。他说为什么?我说你会被活活的吓死,日子也过不下去;你得了天眼,你绝对活不下去了,噢!搞了半天,我的这个朋友他一天到晚都在算计我,你还受得了吗?噢!我的这个同事一天到晚都在打我的主意!这不就统统知道了吗?然后再一看,哇!我最喜欢的女孩子,原来上辈子是一个猪。(众笑)好,这下喜欢不起来了。最好不要知道,不知道还蛮喜欢的。如果你眼睛可以透视,哦!这底下埋了一个宝藏,好,你挖宝藏,犯国家法律了,因为这些宝藏都属于国家的,你倒卖文物还被抓起来。所以不要东想西想。使君!心地但无不善,西方去此不遥;若怀不善之心,念佛往生难到。只要心地没有不善的东西,西方极乐世界一点都不遥远。往生西方,怎么往生呢?在刹那之间。《阿弥陀经》上说得清清楚楚:“于一念顷”。一刹那之间就到了。对这话的理解一定要铁板定钉。凡夫的理解是:“哦!过十万亿佛土,那怎么才能往生啊”?象聊斋小说里面写的狐狸那样拉着他,飞飞飞,耳边生风,以每小时两百码的速度飞过去,是这样吗?不是。西方极乐世界从距离上离我们非常遥远,把这个距离换算成公里数,都没法读,读都读不出来这样天文数字的公里数,多少万亿、亿兆公里,而真正往生却是在刹那之间。因为生命是奇妙的,这个奇妙只有证得了佛的境界才能洞察真相。生命本身就是神秘的,这个大千世界也是神秘的,而谁能破解这个神秘呢?医学破解不了,至少到目前还没有破解。只有佛能破解,佛知道生命的真相和奥妙。佛知道生命是生怎么生、怎么死的。生命往生就在刹那之间,是这样子的。“若怀不善之心,念佛往生难到”。怀不善之心,念佛也去不了,因为心口不一。心口不一,那就真的是“口善心不善,木鱼打得稀巴烂”。木鱼打烂了,卖木鱼的生意好了。这个月打烂一个,下个月又打烂一个,每个月打烂一个,不断去买木鱼,每个木鱼五十块钱,你今年买木鱼就花了六百块。买木鱼的钱倒是花了不少,念佛的功德没有积累起来。今劝善知识,先除十恶,即行十万。后除八邪,乃过八千。要过十万亿佛土吗?除掉心里面的十恶。什么是十恶?十善道的反面。佛法说得很清楚,十善,就是造十善;十善业反过来就是十恶业。身三个,口四个,意三个,加起来刚好十个。身——杀盗,杀生,偷盗,邪;口——妄语,绮语,两舌,恶口;意——思想方面,贪、嗔、痴。凡夫“中毒”就是中这“三毒”。贪嗔痴都是毒啊!动物当中什么动物最恶毒啊?它的贪嗔痴毒中的越深,那个动物就最恶毒。相比之下,凡夫的烦恼最严重不得了的时候,那个毒气就上升了。民间不是有这么一句话,说“蛇咬人可以医,人咬人没法医”吗!你看战场上两军大战,打得没办法了,槍也没有了,炮弹也没有了,就打架,打到最后互相咬,把对方咬死了。为什么咬死了?因为咬中毒了,什么药都医不了。那个巨大的嗔恨心,巨大的愤怒,全部聚集到他的牙齿上面,变成毒液放出来,那还得了!平常生活当中也是这样,两个人都笑眯眯的,你咬一口我咬你一口,没有问题。但如果是愤怒到极点,嗔恨到极点,要致对方于死地那种咬,一口就咬死了。所以,把身口意三方面十个毒气改过来,就是十善。改恶为善以后,你的心里就已经跨过看上去不可跨越的鸿沟。凡在哪里?圣在哪里?中间看似有一个鸿沟。六祖大师在这个地方,奉劝天底下所有的众生,要修善除恶,这样在弹指之间就见到阿弥陀佛了。自弥陀和唯心净土,就在这个地方体现出来。今天时间到了,就到这里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