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微信QQ空间新浪微博腾讯微博腾讯朋友豆瓣网
> 古代文学 > 佛经大全 > 楞严经的秘密 >

第四卷 第十章 六根是一还是六?(上)

第四卷 第十章 六根是一还是六?(上)

《大佛顶首楞严经》原文:

阿难白佛言世尊。云何逆流深入一门。能令六根一时清净。

佛告阿难汝今已得须陀洹果。已灭三界众生世间见所断惑。然犹未知根中积生无始虚习。彼习要因修所断得。何况此中生住异灭分剂头数。今汝且观现前六根为一为六。

阿难若言一者。耳何不见目何不闻。头奚不履足奚无语。若此六根决定成六。如我今会与汝宣扬微妙法门。汝之六根谁来领受。

阿难言我用耳闻。佛言汝耳自闻何关身口。口来问义身起钦承。是故应知非一终六非六终一。终不汝根元一元六。阿难当知是根非一非六。由无始来颠倒沦替。故于圆湛一六义生。汝须陀洹虽得六销犹未亡一。如太虚空参合群器。由器形异名之异空。除器观空说空为一。彼太虚空云何为汝成同不同。何况更名是一非一。则汝了知六受用根亦复如是。由明暗等二种相形。于妙圆中粘湛发见。见映色结色成根。根元目为清净四大。因名眼体如蒲萄朵。浮根四尘流逸奔色。

由动静等二种相击。于妙圆中粘湛发听。听映声卷声成根。根元目为清净四大。因名耳体如新卷叶。浮根四尘流逸奔声。

由通塞等二种相发。于妙圆中粘湛发嗅。嗅映香纳香成根。根元目为清净四大。因名鼻体如双垂爪。浮根四尘流逸奔香。

佛在前面两章的内容中,提出了初发心学人首先应当明白的两个决定理义:第一个理义,就是要坚定地确信因地发心和果位佛觉根本无二,否则就不可能真正地获得智慧解脱,而这个决定理义,就属于近乎了义层面的说法。

第二个决定理义,就是需要明白什么才是无始以来众生烦恼的根本?那就是作为贼媒的六根。只要抓住这个六根贼媒,逆转地回归修行上去,就可以融归于菩提佛果。这则是站在众生层面的说法。

而且为了帮助阿难明白六根的关系,佛还专门仔细分析了六根的功德和佛的圆满,并且指出,只要阿难能够在六根中选择其中一门深入修行,就一定可以圆满清净六根虚妄的见闻觉知。

按照佛的要求,阿难这个时候应当通过自己的思维和观察,选择出来一个六根门径,以便让佛进一步帮助自己明白修行用功的方法才对。可是阿难并没有这么做,他好像忘记了佛对自己的要求似的,仅仅抓住了最后的一句话:一门深入,六妄清净。

我们的阿难,再一次出现疑问,再一次要向佛提问了。

阿难的这种情况,是我们众生随时随地都可以表现出来的一种习气。当我们和别人在进行沟通的时候,往往不是完整地去听取别人的意思,而是仅仅但凭其中的某一些字眼,尤其是一段话最后时候的几句或者几个词语,然后就根据这些仅仅属于一部分的内容,对别人进行回答或者反馈。

因此我们就在很多的时候,会发现我们谈话谈到后来,已经不知道离开我们最初的主题有多么的遥远了。这是多么自然而然地漂移啊!

如果是闲谈,那还没什么,但是如果是一个重要的会议、培训、讲法,假如还是出现这种漂移的话,那一定就会失去了应有的作用和意义了。

所以,比较有经验的演讲者、培训师、法师、会议领导,一定会根据人们的这种习气,把自己最关键的主题内容,要么放到一开始,因为这个时候的众人,注意力和敏感度正是最高的时候,最容易建立深刻的印象和记忆;要么就把最关键的内容,再最后的时候予以明确强调,因为这个时候的众人,因为已经察觉到即将结束,注意力和记忆力重新上涨了,这个时候进行强调和重复,也能够增加主题顺利传递的机会。

除了这两个关键时候,在中间的过程中,除非你具有强大的引导众人的能力,能够让大众一直保持着高度的兴奋,一直能够跟随着你的思维,否则,只能尽快地结束你那冗长平淡的长篇议论了,因为最后你会发现,那么多的时间里面,只能是增加了众人打瞌睡的机会而已,并没有什么实际的效果。

也正是因为同样的道理,阿难对于佛的讲法,并没有完全集中注意力在法义上面,而是只抓住了最后的那句话,这就难怪他又会提问题了。

阿难对佛说:“佛啊,我不明白,为什么你说只要逆转了六根中的其中一个门径,努力地修行,就能够让六根最后都同时得到清净呢?”

佛告诉阿难说:“阿难,虽然你经过今天的法会,已经有所上进,已经证得了须陀洹果(预流果,又称初果,指断尽三界之见惑,预入圣道之法流,以第十六心入无漏圣道之阶位。预流果圣者之轮回生死,最长仅于人界与天界中各往返七度;此即言十四生间必证得阿罗汉果,绝无第八度再受生者,故称极七返有、极七返生),也就是号称你已经消除了众生世间的能见所见等疑惑,但是实际上你还是没有明白,在你的六根当中,会出生你无始以来的各种虚妄习气,而这些虚妄习气,最终还是要通过正确的修行来断除的。更不用说你生生世世之中的出生、住世、变异、消亡等种种不同的虚妄幻变呢!阿难,你且来观察一下,所谓的六根,到底是六还是一呢?”

“如果说这六根是一,那为什么耳朵不能看见东西?为什么眼睛不能听见声音?为什么头不能用来走路?为什么脚不能说话呢?”

“如果因此就说这六根就一定是独立的六个,那我今天在这里给你们宣讲这个微妙的法门,那你来说说看,到底你的六根到底是哪个在领受这个法义呢?”

阿难毫不犹豫地说:“我是用耳朵来听佛的讲法的。”

好个阿难!《楞严经》从一开始,佛就问过阿难“谁见谁喜”的问题,阿难也回答了“眼见心喜”,之后才引发了“七处征心”、“八还辨见”等讨论,阿难也因此而表现出有些明白了的样子。可是在这里,阿难竟然又回答了“用耳朵听见”,难道说阿难之前的所谓明白,其实也只是表面现象,其实他并没有真正明白?那可真是太遗憾了!同时也说明一个人的习气是多么的难以改变和消除!即使是释迦牟尼佛亲自教导,即使是这个人已经听学过无数的法门!

佛听到阿难的这个回答,根本没有办法再说他了,还是心平气和地开导说:“既然你已经完全地将六根独立成了六个,那么当你用耳根听闻的时候,又关身体和口什么事情呢?为什么你要站起身来,用口向我问问题?”

“因此阿难你要知道,六根,并不能说不是一就一定是六,也不能说不是六就一定是一,因为从根本上来说,你的根,实在没有办法说到底是一还是六。”

“阿难你要清楚地知道,六根,并不能用一和六来说明,为什么呢?因为你从无始以来,在本来圆满澄明的菩提本中,虚妄地生起了一,生起了六的幻相。”

“而你阿难,虽然现在已经成就了声闻乘的初果须陀洹,虽然已经在打消对六的执著,可是你还是没有放下对一的执著啊!”

“这就好像在虚空中,出现了很多的不同形状的器皿,因为器皿形状的差异,而造成不同形状虚空的出现,如果将这些器皿去除之后,虽然可以说那些好像形状不同的虚空实际上质还是一个,但是这也仅仅是一种方便的说法而已,那个虚空,怎么会因为器皿的有无而表现出同与不同来呢?! 更何谈你要给这些现象命名出一和六来呢?!”

“这下子阿难你就应当明白你的六根到底是怎么一回事情了吧?其实你的六根和这个虚空的情况是同一个道理。由于你虚妄地产生了明和暗的两种不同印象,在你本来清净圆满的菩提真心中,相互粘滞、相互缠缚,就形成了更加虚妄的见,在见中映照出色尘,就进一步形成了色根,并且认为这个色根的根源,就是清净四大所构成,还把这个好像葡萄一样的东西,就称作眼睛的本体。而在这个所谓的眼根之上,时刻都奔逸着各种虚妄的尘相,也就形成了绚烂多姿的种种色相。这就是眼根的道理。”

“由于你虚妄地产生了动、静两种不同的印象,在你本来清净圆满的菩提真心中,相互粘滞、相互缠缚,就形成了更加虚妄的闻,在闻中映照出各种声音尘相,就进一步形成了色根,并且认为这个色根的根源,就是清净四大所构成,还把这个好像卷曲树叶一样的东西,就称作耳朵的本体。而在这个所谓的耳根之上,时刻都奔逸着各种虚妄的尘相,也就形成了嘈杂喧闹地种种声音。这就是耳根的道理。”

“由于你虚妄地产生了通畅、拥塞两种不同的印象,在你本来清净圆满的菩提真心中,相互粘滞、相互缠缚,就形成了更加虚妄的嗅闻,在嗅闻中映照出各种香臭尘相,就进一步形成了色根,并且认为这个色根的根源,就是清净四大所构成,还把这个好像两边垂爪一样的东西,就称作鼻子的本体。而在这个所谓的鼻根之上,时刻都奔逸着各种虚妄的尘相,也就形成了浓淡不同地种种气味。这就是鼻根的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