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微信QQ空间新浪微博腾讯微博腾讯朋友豆瓣网
> 古代文学 > 道教书籍 > 静坐修道与长生不老 >

33 道家与密宗有关气脉的不同图案

中国道家的气脉之说一,由书有明文的庄子“养生主”篇中提出“缘督以为经”与“中于经首之会”的概念开始,就一向被认为“”“”二脉为修炼静坐的要点所在。其实,除了以“”“”二脉为主脉而外,最要紧的,还是以“奇经八脉”为全部气脉的中心体系。但自上古印度的传统演变而来的西藏“密宗”,它修炼气脉的方法,几乎完全与中国“道家”不同。它是以人体内部的“三脉七轮”为主。所谓“三脉”,便是左右中的三脉;“七轮”,便是由梵到会(海底)的七个主要部位(如图)。

11-9.jpg

从“道家”先入为主的修学者,往往对“密宗”之说弃而不顾;驾信“密宗”的修学者,每每视道家为旁门。殊不知“密宗”与瑜伽术的气脉之说,是包括上行气、下行气、中行气、左行气、右行气等五行气和五方佛的作用。魏、晋以前的道家修炼丹道之说,也最注重五行与五色气的重要;所谓前“朱雀”、后“玄武”、左“青龙”、右“白虎”等说法,在人体而言,也便是包括了五行气的暗示。宋、元以后的道家,虽然只以“”“”等“奇经八脉”作为方术理论的依据,但对左(青龙)右(白虎)二脉的重视与效用,仍有同等的重视。倘若有人博学、审问、慎思、明辨地汇通了各家的所长,便可知道在静坐的进度中,真正打通“”“”二脉以后,自然而然就会发现左右二脉和中脉的重要了。如果没有真正打通左右二脉和中脉。要想进入真正的“禅定”,也就是道家所谓“凝神聚气”和“炼气化神”而进入“天中天”的境界,这是绝对不可能的妄想。换言之,真正打通“任脉”以后,如“密宗”与“瑜伽术”所谓的左右二脉,也便自然畅通回旋而无障碍了,静坐的工夫,必须到此境界,那么才可由技而“进乎道矣”。同时距离打通中脉的远景,才有希望。

现在让我们看看中国道家中奇经八脉的分布路线。根据黄帝内经,难经的记述,综合整理如下:

(一)督脉:督脉分布路线共有四条:(1)起于会部,循脊柱向上分布,至颈后风府处,入脑,上行至脑巅顶,沿头额下行,达鼻柱。(2)起于少腹胞中,下抵器、会部、经尾闾骨端,斜绕部,入肾脏。(3)起于目内眦处,上额、头顶部、入络于脑,又分别下颈项,沿脊柱两旁下行至腰中。(4)从少腹直上,过肚脐,上连贯心脏、进入喉部、上达面颊、绕唇、抵目下中央部位(分布见图)。

11-10.jpg

(二)任脉:任脉分布路线共有二条:(1)起于少腹部脐下四寸的中极,沿腹、胸部正中线直上达咽喉,再上行颊部,经面部入眼部。(2)由胞中贯脊,上行于背部(分布见图)。

11-11.jpg

(三)冲脉:冲脉分布路线有五条:(1)从少腹内部浅出于耻骨外二寸的气冲,与足少经肾经并合上行(任脉外一寸),抵胸中后弥漫散布。(2)冲脉自胸中分散后,又向上行到鼻。(3)脉气由腹部输注于肾下,浅出气冲,沿大腿内侧进入腘窝中,经胫骨内缘,到内踝后面;达足底。(4)从胫骨内缘斜下行,到足跗上,分布于足大趾(5)由少腹的胞中;向内贯脊,循行于背部(分布见图)。

11-12.jpg

(四)带脉:带脉起于十四椎,当季胁部下面,环行横绕腰腹,约相当于系腰带的一圈(分布见图)。

(五)蹻脉:蹻脉起于足外踝下的申脉,沿外踝后向上,经股外侧,分布于胁肘,循行于肩膊外侧,沿颈,上抵口吻旁,达目内眦,入发际,循耳后,到达风池,由脑后两筋间的风府入脑(分布见图)。

(六)蹻脉:蹻脉起于内踝下的照海,循内踝,股内侧,过部,循行至胸前,沿喉咙入面部,抵目内眦,再上行至脑(分布见图)。

11-13.jpg

(七)维脉:维脉起于诸经的会处、即起于足外踝下的金门,上沿股外侧,抵腰侧部,斜上肩胛处,上颈后,分布至耳后,到头额处,再循行至耳上方,到颈后风府(分布见图)。

(八)维脉:维脉起于诸会处,即内踝后上五寸的筑宾,上沿腿、股内侧,进入少腹部,上连胸部,抵咽喉两旁,与任脉会合(原文及分布见图)。

11-14.jpg